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人世间 第九十八章 红山之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的草原    阅读次数:19315    发布时间:2019-09-20

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

——水族谚语

 

经过48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牛木林乘坐的列车沿着雅玛里克山腰,徐徐地开进了乌鲁木齐火车站。

牛木林望着城区略显破旧、楼房参差不齐的乌鲁木齐,一丝忧愁和伤感悄悄地袭上了心头:这就是我未来奋斗的地方吗?等待我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沟通新疆南北和连接内地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交通枢纽,是中亚地区的第一大城市。

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乌鲁木齐还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南郊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

乌鲁木齐的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

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天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水库一带建立淤赖城,是乌鲁木齐历史上的第一城。

640年,唐朝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下辖4个县,其中包括位于今天乌鲁木齐的轮台县。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此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1755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叛乱,在现在的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命名为乌鲁木齐。朝廷从甘肃、陕西等地迁移百姓,鼓励屯垦,使这里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

1763年,乾隆皇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1884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有13个,即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翰尔族。汉族占总人口的75%,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5%。

与牛木林、万新荣一起同行的还有一位家也在阿勒泰的地理系女生杨兆云。她的大哥在乌鲁木齐工作,今天特意借了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来接妹妹。

在杨家兄妹的热情邀请下,牛木林和万新荣坐上了吉普车,来到了位于东郊七道湾的地质大队家属院。

牛木林告诉杨兆云的大哥:“我准备到电视台工作,到现在还不知道电视台在哪一条街道上呢?”

杨兆云的大哥说道:“乌鲁木齐有好几家电视台,不知道你要去的是哪一个?我打开电视机,你刚好看一看。”

他打开了摆放在刷着黄色油漆高低柜上的一台黑白电视机,转动着黑色橡胶质地的调频器,挨个换着频道给牛木林展示。

当看到自己即将要去工作的那家电视台的节目的时候,牛木林不禁一下子傻眼了:电视画面散布着无数个白点,而且还在不停地抖动着,像几十条缠在一起的橡皮筋,看了半天也看不清楚播放的是什么节目。

杨兆云的大哥安慰他道:“我们家距离这座电视台比较远,可能是信号不太好吧。”

听了这话,牛木林才稍稍地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牛木林一方面要到乌鲁木齐市人事局去报到,另一方面还要到电视台毛遂自荐。无奈新疆这边的毕业分配工作要到8月份才开始。他看到自己恐怕要打持久战,只好找到在新疆工学院上学的中学同学苗波,借住在他的宿舍里。

工学院的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放暑假回家了。苗波因为有点事情要办,就在学校多呆了几天。

牛木林以前每次到兰州去上学都要路过乌鲁木齐,但只是短暂的停留,对这里人生地不熟。他怀里揣着廖电波的推荐信,打算到电视台去找他的朋友李雅。

牛木林向街道上的行人打听电视台的地址。由于这家电视台位于城乡的结合部,再加上可能是刚刚成立两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人知晓它的具体位置。

牛木林在烈日的烤灸下四处寻找,身体十分疲乏,希望能够早一点找到单位。他看到沿途的房屋又破又旧,又默默地祈祷那座神圣的电视台千万不要在这条简陋的巷道里。

他在路人的指点下,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走上了红山的东坡,在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榆树林里找到了电视台。

一座高耸在山顶上的电视发射塔。一栋依山而建的2层办公小楼。小楼的旁边是两排墙上贴着细碎石子的技术平房。另外一栋红砖平房隐藏在技术平房背面的树林里。

这就是我心目中高贵神圣的电视台?这就是我今后为之奋斗的工作单位?

牛木林感到十分讶异,呆呆地站在那里。在他的想象中,电视台是一个高雅与时尚的地方,人人穿着洁白的大褂,个个戴着金丝边眼镜,优雅地从事着让世人崇敬和仰慕的伟大事业。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5111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