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毛泽东诗词对提升新时代中国侗区干部人文素养的作用浅探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靖州 刘冰    阅读次数:68946    发布时间:2019-09-23

  

三、毛泽东诗词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侗区干部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这也是保障中国侗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毛泽东诗词教育,不断将毛泽东诗词成果内化为中国侗区干部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中国侗区干部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习毛泽东诗词,在中国侗区干部个人层面上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在中国侗区社会层面上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侗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要在毛泽东诗词的教育中,培养中国侗区干部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文化品位,积淀高尚情感,用毛泽东诗词构筑中国侗区干部人文精神的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诗词在中国侗区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面向广大侗区干部,需要广大侗区干部的深度参与,而毛泽东诗词的传播恰恰为此提供了绝佳途径。毛泽东诗词能够超脱时间的羁绊,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于毛泽东诗词缘情而作。而这“情”除了指情绪、情感之外,还包含着更深广、更深刻的生命体验,更包含着对生命客体体验的反映与传达。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诗词不再是一个载体,而是转化为阅读者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能激发出无数中国侗区干部的情感共鸣。这样,毛泽东诗词就能够把文化的优秀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中国侗区干部传播,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职责。毛泽东将个体生命与文化命脉、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内是诗人自己的浅吟低唱、养性涵情,在外是对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的扶持、维系、传承。因此,毛泽东诗词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正因为毛泽东诗词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所以,新时代中国侗区干部经常学习毛泽东诗词,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染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之中。总而言之,毛泽东诗词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侗区干部的人文精神。

 

四、毛泽东诗词对新时代中国侗区干部人文素养的影响途径

通过毛泽东诗词提升中国侗区干部人文素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中国侗区要营造学习和弘扬毛泽东诗词的浓厚氛围。中国侗区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努力创造毛泽东诗词学习、推广的良好制度环境。要多措并举,引导对毛泽东诗词等知识的渴求,在中国侗区形成尊重、热爱毛泽东诗词的良好风气,逐步使中国侗区干部自觉学习毛泽东诗词,乐于学习毛泽东诗词,不断推动毛泽东诗词与其它文化融合发展。其二,要发挥中国侗区干部中“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他指出,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关键少数”是在特定语境下提出的,主要是指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这样给领导干部定义的:在我国的行政和权力结构中,有一定行政级别,在职且进入单位领导成员的人员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权力顶层即为领导干部。他们拥有一定的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监督权,同时又是各方面工作的组织者、示范者、执行者、维护者和监督者。中国侗区干部中“关键少数”要做好表率,主动加强毛泽东诗词的学习,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带动和引领中国侗区一般干部及广大侗民热爱毛泽东诗词,学习毛泽东诗词,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其三,要加大对中国侗区干部进行毛泽东诗词教育的力度。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发挥好中国侗区干部中“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对中国侗区干部进行毛泽东诗词教育的力度。中国侗区干部是中国侗区各项建设事业的领导者、“领头雁”,对中国侗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对中国侗区干部进行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培养教育中国侗区干部热爱毛泽东诗词,经常学习毛泽东诗词,从而增强中国侗区干部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侗区干部的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

刘冰,1969年10月出生,湖南靖州人。湖南省靖州县房产管理局副局长。湘潭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侗妹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乡愁在不断地飞》。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19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诗词文化、侗文化等。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8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