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战贫路上——访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杨旭同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旭 张著昶    阅读次数:32951    发布时间:2020-03-27

 

2007年,长期劳累过度的杨旭左眼眼球腐烂化脓,剧烈疼痛,于是转院于贵阳、浙江等地,最后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花费2.4万元,这对于一名代课教师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2008年冬,香港慈恩基金会在考察中,得知杨旭因身体原因导致债台高筑的情况,特意到德江来看望他。

兴奋不已的杨旭骑着摩托车,迅速从50公里以外的乡下赶到香港慈恩基金会一行下榻的德江宾馆。看着身着单衣的杨旭冷得发抖,一名香港爱心女士急忙脱下外套给他披上,并说这件衣服归他所有了。

“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是一件红色的羽绒服,一面是女生穿的款式,另一面是男生穿的款式。”回忆往事,杨旭特别激动。

用餐时,杨旭无意间摸到衣服的口袋里有一叠厚厚的钞票。杨旭心想,或许是对方怕伤他的自尊心,担心直接给钱不收,便悄悄放在荷包里;或许是对方在有意考验他是否诚实……杨旭没来得及思考,把钱退给了爱心人士。“你们为学校捐款,又从大老远跑来看我,送衣服给我,我已经很感动了,这钱我不能收!”

杨旭的实诚打动了对方。两个月后,香港慈恩基金会专门在香港搞了一名德江代课教师眼疾资金募捐活动,解决了杨旭欠下的债务。

接到那一沓钞票,杨旭眼泪夺眶而出,发誓一定要好好教书,报答社会。

多年来,杨旭就这么近乎无偿地“经营”这一山村学校。

苦于生计,村里大多数人年轻人,都通过外出打工发家致富,而杨旭还是穿着那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站在讲台上;妻子多次求他不教书了,和乡亲们出去打工挣钱,并且有时还以死相逼。杨旭苦口婆心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我出去了,这些孩子怎么办?怎么对得住那些关心偏远山区的爱心人士?”妻子只好收下埋怨,默默给以支持。

这一“代”,晃眼就是17年!

后来,杨旭坚持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铜仁学院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培训,取得了合格证;报读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大专毕业证,并赶上了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的最后一班车,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转为了公办教师。

成了公办教师,本来可以调离,但杨旭仍然坚守大山。

整整20年,杨旭就像一艘渡船,载着许多山里娃走出大山,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其中考上大学本科的有50多人,大中专学生200余人。

“杨老师帮我从文盲的边缘拉了回来。”学生石国娟回忆说,当时由于家里穷,是杨老师多次到我家家访,免掉了我的一切费用,还给我买了学习用具,我才得以重回校园。

如今,杨旭常常接到学生的电话和短信,师生畅谈着伟大祖国的蒸蒸日上,让他觉得这一切的付出很值得。

 

别样的决战

在德江县脱贫攻坚战场上,杨旭主动请缨战脱贫,投身德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桶井前线,参与着一场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每一场行动,他从未缺席,访农户,听民声,看变化,话未来。

2012年,德江县合兴镇党政办差工作人员,需要从教育战线支援一名教师,听说只是暂时借调,全镇没有一名教师愿意去。杨旭想到自己从一个“土八路”变成了“正规军”,完全是党的政策好!为了感恩,他挺身而出!

这样,杨旭从一名老师变成了镇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除了抓好日常党建工作,他还迷上了新闻采访写作,时不时在各级媒体发表宣传家乡的新闻作品,赢得镇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被大家尊称为“杨大师”“大作家”。

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写新闻作品,杨旭一发不可收拾。

“是杨老师的帮助,让我们贫困的生活有了希望!”走访中,得知玉竹村的安正杨由于孩子多,负担重,生活困难,杨旭用乡里的公众微信平台发文《一个贫困家庭的的呼唤》,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爱心人士凑集资金物品对他进行救助,政府帮他解决住房困难,安正杨已于2018年顺利脱贫。

多年来,杨旭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以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诉民情说变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用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话语为决战脱贫攻坚添砖加瓦,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领航者”“定盘星”作用。

几年来,杨旭兢兢业业服务于农村。他说,哪怕自己是一粒沙子,也要对全面小康的建成贡献微薄的力量。

“在做好宣传报道的同时,我还准备完成一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两年前,杨旭偷偷将梦想告诉记者。

之后的岁月,杨旭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自我加压,把桶井乡脱贫攻坚的故事整理出来。在杨旭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其电脑桌面上的报告文学《情满乌江》的电子版。

 

作品《情满乌江》

就这样,他每天白天下队,晚上加班加点撰写新闻稿件,忙得不亦乐乎。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7965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