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仙带着两名战士和敌人周旋。刘巧仙和两名战士,成一个品字形,各人占据一个方位,东一枪西一枪的放冷枪,目的在于阻击、迟缓敌人的行动。欧阳崇廷带人到了刘巧仙身边,同刘巧仙协同作战。
欧阳崇廷和战士们的子弹少,人也少,不能和敌人硬拼,只能偶尔地放枪,迷惑敌人,延缓敌人的行动,希望能有救兵来帮助。红军部队的一个连从附近的驻地赶来,打跑了地主武装民团。
运粮队得救了,粮食全部运拢交给红军了,没有损失。
刘巧仙却在战斗中牺牲了。她是在熊麻子的民团退走后,运粮队动身时,被一位隐藏在路边上树林里的敌人,放冷枪击中牺牲的。
欧阳崇廷发现并击毙了那名敌人,将刘巧仙背到红军驻地送进医院,但是,刘巧仙由于失血过多,已经抢救不过来了。欧阳崇廷把刘巧仙埋葬在红军驻地旁边的山坡上向阳的地方,插了木牌子,上面写了刘巧仙的名字。然后,欧阳崇廷率领运粮队的人,回到了县里面……
1934年10月,欧阳崇廷随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参加长征。
欧阳崇廷被分配到红九军团地方工作团作民运工作。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欧阳崇廷被留下来作策应工作。
1936年初,欧阳崇廷奉命到乌江迎接西进的红军二、六军团,随同红军二、六军团西征至毕节。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之后,建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欧阳崇廷被派到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担任政委。后来,部队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会合,改称“红军抗日先遣队”,欧阳崇廷又担任红军挤日先遣队一支队的政委,同司令员阮俊臣一起,率领部队转战黔西北,直至这一次在蛇盘谷战斗中负伤与红军抗日先遣队失去联系。
余书先扶着欧阳崇廷到了野山塘,在盘盘石上坐下了。
时逢清明节,风和日丽的晴天,天空一片清明。满山的竹树,青葱碧绿,景色清幽。各色的野花在灿烂地开放,色彩缤纷而情趣洋溢。塘边的沙渚沙滩上,鸥鹭嬉闹,扇翅扑腾,一群白鹤在芦苇间展转飞翔。几只野鸭子在沙滩沙地上扭扭捏捏地踯躅,叽叽呱呱地闹嚷。塘边上开满了野花,馥郁的花香传播在空气中,让人有爽心悦目的感觉。
每一次,余书先把欧阳崇廷带到野山塘来,欧阳崇廷都会因为面前的这一口野山塘,联想到家乡兴国的那一口野山塘。那口野山塘,曾经记载和留下了欧阳崇廷与刘巧仙的一段生活经历。因此,欧阳崇廷每次到这里来,一见到余书先家附近的这一口野山塘,就会想到兴国乡下的那口野山塘,想到刘巧仙,想到他和刘巧仙曾经相处的那段将近两年的很有意义的日子。
余书先挨着欧阳崇廷坐下,将身子靠近欧阳崇廷,头靠在欧阳崇廷的肩膀上。
余书先的动作构成的画面,与当年他在兴国乡下野山塘边经历的一幕多么相似。
那一次去赣州买盐回来之后,有一天下午,欧阳崇廷到野山塘边洗衣服。
山塘里的水清幽幽的,微风一吹,塘面上荡漾起细微的波纹。荡漾的波纹形成节奏均匀、气势连贯的涟漪。芦苇花在塘面上轻柔地飘拂。水草在塘边轻柔地摆动。沙滩上出现了一群野鹤,有几只扑扑地飞走了,一会儿又飞回来落在沙滩上徘徊。几只野鸭,先是在岸边移动,然后下水去,在荡漾的塘水中浮游。环境很清幽,空气很清新,氛围很宁静。欧阳崇廷一边洗衣服,一边回想着赣州运盐的经历。盐是在各处的盐号或商店里零星搜集的,有砣状的块盐,大部分是颗粒状的花盐。盐是收齐了,在运盐的问题上却让欧阳崇廷大费脑筋。沿途要经过一些盐卡,要盘查,这还好办。这赣州城外就接连三道关卡,还要经过敌人的封锁线。为了把盐顺利地运回根据地,必须想出一个周密的、妥善的办法。欧阳崇廷还没想出办法来的时候,刘巧仙来找他了。刘巧仙说:“欧阳队长,盐是收齐了,怎样才能安全运回去,你想过了吗?”欧阳崇廷说:“正在想,还没想出妥善的办法来哩!”刘巧仙说:“我倒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不晓得可不可以。”欧阳崇廷说:“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刘巧仙说:“我说出来,你看要得不,要得就这样办,要不得就另想办法。我认为是要得的行得通的!”
刘巧仙建议:1、运盐队的人全都装扮成农民。2、块盐和花盐都要分开打包,重量控制在盐卡允许的范围之内。3、请当地的农会和有关部门协助,组织农民帮忙运送,过了盐卡之后,请熟悉地形道路的农民作向导带路,避开敌人,绕道通过封锁线之后,再将盐巴集中,由运盐队的人运进根据地。
。按照刘巧仙的建议,运盐队终于将所有购买的食盐,都平安的运回根据地。
欧阳崇廷正在回忆刘巧仙为运盐提建议这回事的时候,刘巧仙来到野山塘了。
刘巧仙走到欧阳崇廷面前说:“欧阳,你洗衣服呀,我帮你洗吧!”
欧阳崇廷说:“没事,不用了,我一会就洗好了。”
“你一定没洗干净,还是我帮你洗吧!”
刘巧仙夺过欧阳崇廷手里的衣服,开始洗起来。她边洗边说:“你来这里耍,来洗衣服,为啥不约我?”
衣服洗好之后,刘巧仙将衣服拧干,装好,将小木盆放在一块圆盘石上。
刘巧仙说:“欧阳,来,坐一会,好吗?”
两个人在一条卧牛石上并排坐下了。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