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红旗飘扬川滇黔之第六章 游击纵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祁成德    阅读次数:42426    发布时间:2020-04-23

 

南六游击队的队员从两边山上杀下来,把已经如同惊弓之鸟的保商队围在中间。保商队见对方人多势众,不敢还击,缴械投降。

南六游击队缴获了长短枪二十多支,子弹一千多发,两车物资。车上装的是粮食,布疋、棉花、茶叶和一些药品。游击队满载而归,把保商队员押回驻地。

洪羊子找到游击队负责人刘复初、郭平安、杨界中,要求参加南六游击队。他说他看不惯何善人的所作所为,早就想离开又不晓得投向何方,这次丢了人枪和物资,回去也无法交待,不如趁机投在南六游击队麾下,也得有个容身之处。他说,有些保商队员也想留下。他是真心加入,希望得到准许。

刘复初说:“听说,何善人是你的舅舅?”

洪羊子说:“是。但是,我觉得和他志趣不合,想不到一起,走不到一起!”

结果,有十多名南浦保商队的队员,留在南六游击队。南六游击队继续发展,到改名为川南游击支队,接到归队通知之时,已经发展到四百多人,有三个队的编制了。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川南游击支队在兴文博望山与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会师,归队后成为纵队的第三支队。刘复初担任特委委员和纵队参谋长职务。这时候,徐策等领导人已经牺牲。徐策在牺牲前,指定由余泽鸿接替他,担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政委。这时的纵队司令员是刘干臣。黄虎山接替刘干臣,担任了纵队第一支队的支队长。第二支队的支队长由胡紫健兼任,第三支队的支队长由刘复初兼任。从特委及纵队、支队领导人的替换,可以推知纵队所处环境之恶劣,战斗之艰苦惨烈,牺牲和损失之巨大。

川南游击支队归队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又壮大了,成了上千人的大部队。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组建完毕,三支游击队全部到位。为了叙述的方便和一致,本书的以下章节,用红军游击纵队的称谓来代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5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抢渡乌江,攻进遵义,激战娄山,四渡赤水,转战川南黔北,在这段时期及北上之后,在黔北的乌江、湄江、芙蓉江、洪渡河流域,有一支红军游击队转战在遵义、湄潭、绥阳、务川等县域及边境地区。这就是中革军委在建立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之后,组建的第三支红军游击队——红军遵湄绥游击队。

红军在三渡赤水河之前,从红九军团抽调出数十名指战员,加上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在川黔边参军的一些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和革命群众,在遵义组建了红军遵湄绥游击队,开赴遵义、湄潭、绥阳及邻近的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抽调红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王有发任游击队政委,红军干部刘红军任队长,周凤山任副队长,陈来中为特派员。全队一百二十多人,编为四个分队,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设立了党支部和队委会。

乌江从西北方向流来,流经黔北横贯贵州,然后由东往北,一路上汇合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湖溪涧支流,浩浩荡荡地奔流,进入四川,在涪陵地界流入长江。

按照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河之后,要南下突破乌江威逼贵阳,逼迫蒋介石调出滇军。红军要乘机进入云南,然后渡过金沙江,继续长征北上川甘陕。

国民党军蒋在珍一个师,奉命南下,在乌江北岸设防,陈兵截堵,防止红军渡过乌江。

红军遵湄绥游击队,奉命阻止蒋在珍南下,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的行动。

游击队通过侦察,掌握了蒋在珍南下的行动路线,决定在蒋在珍南下的必经之路上,挖陷阱埋地雷设置障碍,阻截延缓敌军的行动。

大小丘山遥相呼应,俯视着它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一条峡谷,一道溪流,一片山坡,几块沙土,几塝干田,及偎依着从山脚穿越而去的一条大道,大道延伸进到树林里。大道是国民党军队蒋在珍师南下的必经之路。

红军遵湄绥游击队在这一带挖了陷阱,埋了地雷,布成阵势。队员们隐伏在大丘山上等待。

蒋在珍的先头部队黄团一营,进入埋伏圈后踏响地雷。地雷爆炸后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炸得黄团的士兵血肉横飞,一个连横尸荒野。一些逃窜的士兵落入陷阱,死伤很多。

敌人惊惶失措,乱成一团……

游击队员伏击得手之后,从山后的小路撤退转移,撤向下一个拦截伏击地点葫芦谷。

层层设障阻击,迟滞了蒋在珍的行动,有效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威逼贵阳的军事行动。

后来,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派出两名游击队员,进入川南,寻找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5082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