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犹如狂风般席卷而来,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按照县里面的要求,各乡镇各村居要认真按照县级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方案,要推陈出新、勇敢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
振兴村是尹正县十五个党建先进村之一,其先进事迹还在黔州省委组织部的网站上发布过。今年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振兴村成了全县关注的对象。听说在十月底要选择几个村居开一场“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现场会,这可让模河镇的领导开始着急了,这不又安排挂村领导下沉到各自所挂帮村居,指导各村居搞好“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
振兴村的两个挂村领导,一个唐一波,一个钟晏寒,这次“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由钟晏寒指导。钟晏寒身材魁梧,可能是学习或者工作中用脑过度,四十岁左右的年龄,就“会当凌绝顶”,为了美观,干脆直接把头发剃成了光头,除了没头发,还有点北方汉子腾格尔的气质。钟晏寒是模河镇纪委书记,为严格执行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钟晏寒在模河镇除纪检监察业务以外,没有具体分管工作。纪委书记掌管干部纪律,像“两学一做”这种意识形态的工作,他很乐意讲几句话,动手指划指划。
这天,钟晏寒叫上驾驶员魏军,开着公务车,老早就来到了振兴村,到了振兴村,大家还在食堂吃早餐。钟晏寒除了身材粗犷,平时的说话谈吐也很豪放。一进食堂大门,就扯着大嗓门开玩笑,“润姐,你昨晚上吃了几个蛋?搞得大家的碗里蛋都没得一个。”
鲜维润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女人,热情好客,性格开朗。前些年因为家庭困难,村里面的干部又经常在她家进进出出,喝油茶吃饭,为了感谢她家,都有意要拉她一把,就叫她来村里煮饭。鲜维润也玩笑嘻嘻,“钟书记,他们自己都有两个蛋,还给他们煮的话我怕他们吃嗝食了,把你那两个蛋拿来我给你煮起嘛!”
邓汉生接着开玩笑,“润姐,钟书记那两个蛋恐怕有些份量哦,你得好好饱餐一顿了。”
章遇逢和李煜焕来到振兴村半个多月,还没有见到过这个领导,听他们喊他钟书记,待他们玩笑开完后,才跟钟晏寒打了个招呼问了个好。
等大家吃完早餐后,钟晏寒召集大家在食堂坐下,简单地座谈一下,对村居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指导一番。钟晏寒不喜欢开长会,在很多次会上,其他领导在议程上没有把握好时间的话,他就要有意提醒一下。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叫村总支书记封孝敬简单地汇报其想法和打算。
封孝敬翻了翻笔记本,那是他昨夜加班加点写得东西,正准备从头开始念,就被钟晏寒打断了,“不要跟我长篇大论,简单一点。三言两语。”
封孝敬的思路被钟晏寒打断,瞬间懵了,思索了一下,才从新将思路链接上,“钟书记,我认为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要取得成效的话,必须结合振兴村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振兴村有六个片区支部,我想的话本次活动由各个支部自行支持学习,由我们村总支分别派干部到片区支部指导。等哈我亲自去打印点学习材料,分发下去。”
听着封孝敬的汇报,钟晏寒一对眼珠轮了一下,摇了摇头,有些不耐烦,显然汇报的不如意。他看了看两个新来的年轻人,向李煜焕问道,“小李同志,你发表一下看法。”
李煜焕压根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抽问,突然发问让他措手不及。但他思维转换快,立马组织语言回答道,“钟书记,请你见谅,我初来乍到,对振兴村村情民意都不清楚,我不敢妄自菲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向老同志学习,尽早熟悉村情民意和业务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请钟书记您多多关怀指点。”
钟晏寒一边听着李煜焕的回答,一边注视着章遇逢,看见章遇逢跃跃欲试。
等李煜焕说完,说道:“小李同志,你这样的说辞我是不满意的,念你初来乍到,我不追究,年轻人还是要多学习。”李煜焕连连点头,表态道:“请钟书记放心,我一定加强学习,不负您所望。”
钟晏寒早就听说章遇逢在兴农组开群众会的事情,他想听听章遇逢对这次即将在村居乃至片区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的见解。
章遇逢理了理思路,小心翼翼地说道,“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结合本村实际,迫切需要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我们村…噢…”说到此处便支支吾吾的听不清楚了。
章遇逢迫切想要解决振兴村的“怕”型干群关系,因为他深切体会到振兴村干群关系的恶化。但他又怕把实情说出来后让封孝敬他们觉得自己“不懂事”,特别是杨武、罗世佑、萧进财、王保常等民选干部,今年是大选之年,干群关系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很敏感,这个时候说出来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让他打结了。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