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荀子每每总是闭目神思,等过了片刻,才慢慢张开眼来,温文尔雅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也。”他是在说他的天道观,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李斯甚为莫名。
须臾,荀子仰天而望,振振有词,又寓意深长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也。”他是在说他的自然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李斯不仅叹惋。
然而,荀子已然迷入自我的思维之中,更是诵经般吟道:“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他是在说人认识的片面性与主观性,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李斯真不知所以然。
荀子自以为渐入佳境,进一步循循善诱道:“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他是在说后代法家的基础,由人性“性恶”建立的礼教。
聆听一次又一次的谆谆教诲,李斯起先根本不明荀卿之意,以为先生在天马行空,依旧老一套,无用。可长久听下来,慢慢地,慢慢地,他以为听出了先生的弦外之音,除却儒学的“礼”,先生融入了许多的“法”,随之渐渐地,渐渐地,他遽然悟出了先生授业传道之中的深邃思想与内涵,主张礼治与法治的结合并用,一方面强调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另一方面同时在主张“法后王”,推崇武力兼并天下,运用法禁与刑赏来治理国家。
如此过了许久,一日李斯忽然记起先生曾入秦国,颇有见闻,便特意问荀卿道:“先生,您曾入秦,得以何见呀?”
荀子诡谲一笑,笑得自是意蕴深长,道:“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吏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李斯几乎豁然开朗,再经自己对诸侯各国情势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还是必须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或许,对于李斯这只“鼠”来说,恐只有秦国才是富贵粮仓,其它诸侯六国可以说均是茅厕一个。
临行之前,荀子遂问李斯:“斯子,为何选择入秦?”
李斯直言不讳,道:“先生,弟子想了,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诸侯各国都在争雄称霸,正是立功成名的大好机会。而秦国尤为雄心勃勃,力图一统天下,到那里势必能大干一场。人生在世,李斯以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此不是我等士子之本愿,故,我决计到秦国去!”
说走就走,李斯毅然辞别恩师荀卿,义无反顾。
八年了,阔别八年,李斯再次来到秦都咸阳,然此回他是饱学而来,是寻求抱负而来,他认定唯有秦国才是他李斯的发展之地。况且,他与当今丞相吕不韦曾有过一面之交,必须去拜见,依傍这座至高靠山来达成自己的宏大理想,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赶巧,住宿南城客栈方一日,李斯便闻听新丞相府要举行隆重的落成大典。故而,今日一早他便快快出门,奔过咸阳闹市中心,根本无暇顾及领略比之八年前更繁华、更气派的熙攘街景,从南城直溜溜跑到东城。然而,他才一踏进车水马龙、行人若织的东城大街,就撞上了丞相府豪华壮观的辚辚车队,骤然,于内心发出一阵惊呼,好威武,好威仪,好威风啊。
阳光铺满大地,照亮人山人海。
新丞相府的两边街道均被封锁住了,三步一位持戟挺立的虎贲军卫卒,将观看盛大典礼的臣民百姓围隔在百米之外。
而此时,宽广的大门前已是人声鼎沸,笙瑟钟鼓齐鸣,金狮长龙狂舞,笑声连绵不绝,热闹喧天震地。一俟巳时三刻,“嘭!嘭!”的轰响声一阵阵地炸起,瞬间让成千上万双眼睛仰头望向了天空,但见一只只火球喷撒着火光,闪烁出的火花一簇又一簇,惊喜得无数观看者不停地尖叫、惊喊,更有激动欢呼。
就在一片炸叫声中,远远地,一长列豪华壮观的车辇队伍辚辚穿过外围人流,在都尉赵略带领的虎贲军护卫下驰行了进来,很快,一辆紧跟一辆,缓慢了下来,最终缓缓地停驻在了玄石桥前。
前呼后拥,丞相吕不韦一身玄色朝服,神采奕奕,跨步走下了玄色绘金的奢华车辇,在赵略的保驾下,昂首越过玄石桥,挺胸走上玄石平台,威风凛然,阔步走进了敞亮大门的丞相府。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