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樊於期仍不甘心不满足,就是不愿平庸藉藉无名。自从攀附上大秦公子嬴成蟜以后,他瞬间雄志迸发,野心膨胀,居然想学着丞相吕不韦,亦以为奇货可居,拼着性命地扶持、推崇长安君嬴成蟜,幻想着有朝一日亦能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若吕不韦一般的人物,从此名扬天下。
现在,算是盼来了机会。
说是吕不韦给他的机会,还真不如说是他自己预谋争取得来的机会。樊於期非常清楚知道,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好好把握,用心谋划,从而来实现自己宏大的雄心抱负。
于是,在弥漫硝烟、灯火通明的主将营帐内,樊於期自认为时机业已成熟,该对长安君嬴成蟜亮牌了:“公子,今王嬴政非先王之骨肉,乃吕不韦之子也!”出口耸人听闻,他竭尽所能地鼓煽道,“当年,就是吕不韦将自己小妾献予先王,奸生嬴政这一异子,原该名为赵政是也,而非是公子一脉之兄也。故,惟公子乃为先王之嗣子,该为大秦之君王也!公子,你可要知晓,吕不韦之阴险狡诈,实为小人,野心庞大毒也。他,不仅纳妾盗国,更是害死先祖孝文王,先王庄襄王,先太子嬴子奚的罪魁凶手也!现吕不韦又腹藏狼子祸心,明里是让公子率大军攻伐邯郸,而究其实质目的是要借机除掉公子,害死公子也!”进而,他更加急急地献计道,“公子,当断不断,必受其害也。趁今蒙骜大战庆都,急未能归,公子手握重兵,统领大军,须即刻昭示天下,传檄文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只有这样,大秦臣民皆愿奉公子为嫡嗣者,立可称王为霸也!”怂恿晓以利害,樊於期应是拼足气力,劝诱年幼无知的嬴成蟜,必须利用这次率大军伐赵机会,联络秦国各地王室宗族,一起起来反叛秦王嬴政,废其王号,改立他嬴成蟜为新君也。
说的是铮铮有理,决不容置疑。
毕竟年少,嬴成蟜听之,亦不作深度忖量,一个激愤难平,血脉说喷涌就喷涌上来了:嬴政既然是吕不韦之子,反了他又如何?此乃是我嬴成蟜为维护大秦王室利益,名正言顺,算不上甚么谋反不谋反。
真就轻信了樊於期的挑唆,嬴成蟜立刻反叛了。
当然,在咸阳之时,嬴成蟜亦或多或少听闻过吕不韦纳妾盗国的风言风语,只是那时他还不能完全相信罢了。
现在,在樊於期的计谋授意下,嬴成蟜热血澎湃,连夜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讨伐檄文:“长安君嬴成蟜布告天下:传国之义,适统为尊:覆宗之恶,阴谋为基。文信侯吕不韦者,以阳翟之贾人,窥咸阳之至器。今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吕不韦之子也。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恃行全为奇策,邀返国为上功。两君之不寿有由,有可忍也?三世之大权在握,孰能御之!朝岂真王,阴已易嬴而为吕,尊居假父,终当以臣而篡君。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檄文至日,靡厉以须,大军临时,市肆忽变。”
随之,初出茅庐、不懂一点军事的嬴成蟜,匆忙停止了对邯郸的围攻,遂拜樊於期为大将军,一切均听樊於期之指挥,唯他是从。一面将檄文四处传布,号召大秦臣民起来反对非嬴氏血统的秦王赢政,拥护长安君嬴成蟜为新君王。同时,一面率大军调转戈戟,迅速占领屯留,并以屯留为大本营向周边扩张,先后攻取下长子、壶关等城邑。
一时间,还真引发了诸多不明真相之臣民,以为秦王嬴政当真是吕不韦之子,继而人神共愤,齐声谴责、憎恨于嬴政与吕不韦,所有拥戴新君王嬴成蟜的疾呼之声很快传播方圆百里之广。更有甚是,数以千万计的臣民百姓均积极踊跃地加入到了叛逆大军之中,将卒一下发展达到十二万之多。
秋风凄凄,落叶漫舞大地。
自打退败回到都山大营,大将军蒙骜便一面下令构筑营垒,加强防守,尽全力拖住庞煖赵军。一面他赶紧遣快马急催嬴成蟜加速攻打邯郸。可谁知,等待了多日,蒙骜没能等来嬴成蟜攻拔邯郸的胜利消息,却等来了嬴成蟜遣人送来的反叛秦王嬴政的檄文。
骤然,蒙骜吓了一大跳。
大惊失色,一放下檄文,蒙骜就是一声冲天大吼:“我与长安君同事,今攻赵无功,而长安君复叛逆谋反,我安能无罪?若不反戈以平逆贼,何以自解?”
一众站立两旁的副将冯泽、张唐等将军,人人义愤填膺,个个摩拳擦掌,但等着蒙骜的一声决断令下。
片刻之后,蒙骜慢慢平息下自己的激愤怒气,立马下令道:“拔寨起营!冯将军,你随我迅疾赶赴叛逆之地,前去平叛长安君嬴成蟜!”转而,他大气一吸,对着张唐甚是急切地大声道,“张将军,你即刻动身,星夜奔赴咸阳,越快越好,报告大王,说嬴成蟜谋反叛逆了!”
马蹄声碎,翻飞起驿道上的一层残枝败叶。
高大的秦王书房。
秦王嬴政从跪拜着的将军张唐手中接过军报,展开一看,乃是一册檄文。骤然,嬴政立马绷紧黑脸,血冲额顶,激怒爆裂,一双手不由地抖索得若秋风中颤栗的叶片,还未等看完,就一把将那檄文狠猛地抛掷到了地毡上,顿时,竹简的散落声与嬴政的咆哮声,一下冲出了寂静的秦王书房。
许久许久,嬴政都未喘过气来,只是气哼地站立在那儿。又约摸过了半晌,嬴政方才缓过一点精神儿来,嘴中不由自己地喃喃着:“寡人,寡人担心的事到底还是发生了。”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