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我和母亲被热情的社员拉去摆龙门阵,同时我也随这里的小伙伴们随便四处走走看看,只见座落在悬崖峭壁山峰窝凼下的这几户农家四面环山,四周苍翠挺拔,绵延起伏的群峰耸立,层层叠叠的一弯农田高低错落,碧绿的菜地里种着青菜、白菜、萝卜、油菜苔、黄秧白……林地里的楠竹、绵竹、慈竹竹影婆娑,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原来称为红岩,现在被誉为红红的丹霞石上绿色的苔藓郁郁葱葱,极目处无不是如画风景,一条蜿蜿的溪流绕着村庄向东流去,农家房屋里袅袅升腾的炊烟随风飘荡,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处处生机蓬勃。与我同龄的一个姓王的小伙伴用竹杆打落了还挂在柿树上己经很成熟的鲜红柿子拿来放进我的嘴里,冰凉冰凉的,甜得心都要透了。我和这个小伙伴一会儿就熟识了,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他给我讲了许多农村有趣的趣事,比如要安这里的麻雀、野鸡、野兔时怎么用筛子的做法,他说先用一根短竹杆顶着筛子,筛子上面用一坨石头压着,下面放些粮食、一根长绳子套在竹筛上人躲在远的地方看着、等着这些动物来吃食,只要这些野物进入了筛子下面的中间吃食,你就将绳子一拉,“轰”的一声筛子就倒了,无论什么动物就被罩住了,你就去随便捉,可捉来套着玩,自己喂,难得喂了就杀了打整干净烧来吃,你说我们这里安逸不嘛。
第二天清晨,我和母亲就要离开大哥插队落户的地方,王支书和队长、住地的社员们近20人前来为我和母亲送行,在我大哥知青屋门前的那棵大柿子树前,他们热情地相邀到,“有空时到我们这里来耍,农村没有什么吃法,但你儿子在这里,这就是你儿子的家……”
当我母亲与社员道别时,只见王支书的爱人奔跑着提着一袋麦面递到我母亲的手里说:“拿回去给这个娃儿煮点粑吃,”一位社员又送上了一袋红薯,我母亲牵着我千恩万谢向厚道、热情的社员们道别。
二、扎根农村生产劳动,饱尝知青生活艰辛
我和母亲傍晚才从旺隆区鸭岭村回到赤水,大哥却留在了那里,农村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的农忙季节到了,为搞好春耕生产,那时候的什么三干会、五干会都多,各区、乡、村、队的基层队长、支书都要到县里开会,回去后再向社员传达,并带领社员干。有一天,我大哥借王支书来赤水开会这个机会,顺便回了一趟赤水,王支书在县政府开完两天会后,正值我当时是寒假期间,人小没什么事,又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我就和大哥与王支书一道到了鸭岭滩乡下。
忙碌的春耕生产开始了,王支书回到生产队就与队长一起商量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并传达了县里重视农村春耕的重要性,首先要求的是各家各户要梨干板田、蓄水、挞田坎保水、浸泡谷种准备撒秧子,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农活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靠的是社员大家同心协力,为不误农时在生产队的晒坝场中召开了社员大会,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无论是知青、社员男工妇女中的强劳力都要积极准备,会梨田的就梨田,妇女们就在家烧灰、窖灰、用人畜肥来窖,知青们生手就让会干的带,挑粪、铲田坎……大家都踊跃地争着发言,意见统一后,社员们就静下心来听王支书读《人民日报》、《农民日报》、《贵州日报》中头版头条上的毛主席的号召和语录,农业学大寨就学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陈永贵、郭凤莲,工业学大庆就学王进喜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精神,与天斗、与地计、与阶级敌人斗的大无畏精神。知青就学北京的邢燕子……王支书虽说文化不高,但他是党员,党性原则强,年年被区、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鸭岭滩这方圆五乡十里也有威信,因此他在讲话和读报时,社员们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屏住了呼吸而听得津津有味。陈永贵、郭凤莲、邢燕子等这些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条件下有较大影响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就是社员们苦干实干的榜样。
我大哥因和王支书的儿子同龄,加上又门对窗子,连说话、洗碗都听得见声音,在田间地头劳动和回到知青房时又常在一起玩耍,摆城里稀奇古怪的弹玻璃珠、拍香烟盒、滚铁环、熬锡火炮、用黑橡皮筋做弹弓打麻雀等这些事,而王支书的大儿子则给我大哥讲农村什么时候有野鸡在林中出没、用什么方法捕捉、怎么安铁脚猫、安野兔、捉菜花蛇来烧来吃……两人说话很是投缘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寒假期中在鸭岭滩看见大哥第一天干的农活是铲田坎壁壁,而铲田坎壁壁首先要用的一根光滑的木把把投上的弯刀,长约一米五左右,重约三、四斤,手握住木棒的末端和木棒总长的三分之一的部分,人站在弯刀用力劈下去的侧面向下砍拉,会铲的人起刀落,砍刀所到之处,只见长在田壁上的鹅鹅缠、山窝鸡、斯毛草、杂草瞬间就落到水田里,砍时要从上到下,挥刀时人站的位置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从右到左,亦可选择从左到右。
可是,说话容易做事难,看者容易做者难,我大哥虽说有力气,但双手紧握弯刀木把,生怕弯刀跑了似的,一会儿又用力过猛,一会儿手又没握紧,田壁砍得不干净,不平整不说,还有没被砍到的地方,干了才不到两个钟头没歇稍的时间,他就说手弹得筋疼,麻得很,手板心就被打起了血泡、水泡。用刀砍时使不上力,血泡和水泡磨破后,只贝腥红色的鲜嫩肉,疼得摸都摸不得,显然再砍田壁就不行了,待大家歇稍时,王支书的儿子和热心的社员就拿着砍刀砍田壁,手把手地教,有的社员说道:“小伙,不要怕,因你们是城里的娃儿,从来没有干过农活,我们学干时都一样,慢慢地学就会了,手板心握把把要适当放松一点,但也不能太松了,太松了使不上力,刀、手、心、力不协调,手用力不勺净,铲的田壁不平整不说,而且铲得还不干净。但是,经弯刀把把摩擦过后的手流出了鲜血疼痛难忍,歇稍时王支书的爱人找来布溜溜(边角料“刷”地.撕下一块,把我的右手包扎了起来,第一天铲田壁的活路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只好被安排去挑粪窖灰、常言道:“乌稍蛇不咬人都吓人,”什么都不好干,干什么都要吃苦、受累、流汗。都是学而知知,没有生而知知,一切都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初尝干农活的艰辛,我哥就感到了当知青不易,当农民不易,而世世代代在这地理环境生存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偏远的农村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下锄头靠枕头当农民更不易,才渐渐地悟出了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的深刻含义和我母亲常教育我们时说的那句话,“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来报父母恩。”中的那些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道理。
话说挑粪、混灰、这个农活也不是那么的好干,只是双脚不被刺骨的田水浸泡罢了,混灰、烧灰的头绪远比铲田壁要麻烦得多,同时也同样要体力,首先要把猪圈里的猪屎、猪尿要用叉头扫帚清扫到舀粪的粪池中,用短的粪瓢、或者长的粪舀将粪池中的人畜肥舀来倒入粪桶里,农村的粪桶都是大粪桶,装满重量估计都在一百二十斤左右,我揣测大哥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暗自想表现自己年青、能干、有力。舀时装得满满当当的一挑,头几挑先挑起走时偏偏倒倒的还勉强挑得起,可多挑几挑后由于不会走农村爬坡上坎、弯弯拐拐的田坎路,扁担放在肩上压着弯着腰,不多时就累得满头大汗,为了不输那口志气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硬撑着,每挑大约要挑二里路,一上午挑了八挑,引得了社员和一同去的知青的笑声和夸奖声。
“你们看嘛,跟我一样,灶门前试担子,鸡公窝屎头节硬,这半天绷了,明天就窝龚了……”
我大哥在大家的议论声中照样干着他干的农活,只见他把粪倒在前两天将各家各户烧的柴灰集中起来的地方,男工妇女们有的用耙梳、锄头将粪在柴灰里反复前后、左右地捣烂、有的用力向后拉将混好的灰积堆,到晚上天将擦黑收工时,我大哥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知青房,好在我用小桶桶提了一些水装在瓮缸里,(当时陶瓷烧铸的缸,最多大水桶装两挑水的缸称为瓮缸,用现在来说就是囤水、蓄水的水缸)大哥脱下溅满灰尘的破棉袱,用火柴将火生起,我在柴门前往灶膛里添柴,水烧热后我们洗了脸,大哥就将中午淘洗干净的红薯切成片放在锅里煮熟,我兄弟俩吃了晚饭。夜晚,屋外浸人的冷风穿过知青房四周的空隙挤了进来,加上铺上没有垫的,盖的被子又薄,床上从来就没有热过。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大哥就起了床,将红薯稀饭吃了就随社员出工了,我因年龄小只能和这里的小伙伴们打泥巴战火,用竹筒做的抽水枪对射玩耍,童年时的天真活泼和无忧虑的日子尽管在当时物质生活条件差的年代还是感到惬意,玩够了后,就与小伙伴们随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做泥巴娃儿,追逐、打闹,大人们吵起来后,只好马上就一窝蜂的跑了。
然而大哥还是争了气的,也不是社员和同去的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议论的坚持不下来,他们哪里知道,大哥是当时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劳力,挑泥巴能挑最重的270斤左右,加上长期挑砖、挑瓦这些重体力活的劳动锻炼,与其他知青大家相比的话在干体力活方面毫无疑问的是要强,挑粪和混灰尽管都是壮劳力干的体力活,干农活虽是学,但有本力就是打门锤,重活还是坚持了下来,尽管夜晚倒在床上身都没翻一下就睡到要起早做饭出工挣工分,但大哥从没叫一声苦,叫一声累,我想,大概是家里贫穷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的原因吧。生产队出工是评工分,实际上就是根据生产队给你安排的农活和劳动的强度,肯不肯出力和劳动态度来让社员大家决定的。并不是那一个人说了该值多少工分就值多少工分,壮劳力通常最高就是10分,稍微体力差点的一般9分、8分、妇女和女知青通常就是7分、6分,但不少于6分,但要说明的是男知青能评上10分的一个生产队可能一个或者最多二个就顶天了。在农村时,我也常听到到鸭岭滩知青们和社员一起说的最怕就是梨田、耙田这种农话,这种说法在我大哥与同去的赤水几个知青黄、陈几人的口中和劳动中得到了证实。
初春的赤水旺隆山高林密,大雾缭绕,清早时能看见地面上的盐面霜,农作物蔬菜的菜叶上也能看到霜雪,水田里还有晶莹剔透的凌冰,春寒料峭。10米外都不能看见任何物体,只听到冷风吹在森林中的树叶、楠竹上呼呼作响,令人毛骨悚然,这么寒冷的天气梨田、耙田确实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俗话说:“到了哪个山头就唱哪首歌,事到头,就不自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主席的号召,哪个还敢违抗和不听?不执行?搞阳奉阴违的那一套呢?况且县里大会、小会又是开了的,在宽大的红石岩和稍平坦的林地里都会看到有“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是用石灰浆书写的。远看、近看、左看、右看都雪白的清晰可见。生产队里又给知青在田间、地头歇稍时发放毛主席语录红本本、背毛主席语录,内容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因此,当年的红空书《毛泽东选集》是知青黄帆布挎包里必备的读物。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口号和语录的感召下,下乡知青的一颗红心依然一心向党,尽管是雪花飘舞的隆冬和早春二月、三月的寒天,知青们依然鼓足了战胜恶劣天气和下田破冰犁田的信心和决心,
可是,大哥虽说在赤水城里做小工干的是踩泥巴、下河赤脚挑水的家务话,可犁田是“新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虽将簑衣背在身上,双手把衣袖挽至手道拐,裤管卷至大腿高这些地方,,有社员牵着牛、扛着犁头、手拿牛鞭蜫带着,还是心里有些底气,便壮着胆子下由,可当脚刚刚伸进水田的一刻才感到高山的水扎骨头,浑身上下被刺骨的水冷得和山风吹得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瑟瑟发抖,先前心中那股很勁此刻心中仿佛荡然无存,但仗看年轻气盛和虎死不失威的面子要绷起、心头要雄起的心理,但转念又一想,社员还不是人,大家都是人,他不怕我就不怕,他都遭得住,我就遭得住的念头硬着头皮撑着,社员把牛赶下水田,将枷档、犁头这些收拾停当后就开始掌着犁尾把吆喝着“窝吁、唷、上余”等这些犁田时对牛的指挥,只见社员将犁尾把左右摇摆,牛就一脚一脚地向前拉着犁头走着,牛的身后却顿时翻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泥饼,水田里发出哗啦啦的犁头划着泥饼的响声是和谐的,这声音是均匀的、优美的,顿时间破了山间,田野的宁静,弹奏和描绘的是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生动画面。
这时,我太哥看着社员在水田里吆喝着牛熟练地把田犁了一片出来,先前的怕冷和怕犁四的畏惧心里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有的却是跃跃欲试的心里在大脑的神经中枢中潜滋暗长,决心要将犁田这个农活学会。然而,主意己定,我大哥就对社员说道:“李大哥,你让我来学学,你就在我的后头跟我指挥倒,犁不来时就又教我,希望李大哥多费心,多操心,等我学会了你们就不操心了,我听你的话,向你们学习,我会感激你……”话音刚落,社员李大哥看见我大哥也是心诚,专心想学,便“吁“的一声吆喝牛停下,将手中的犁尾把递到我大哥的手里,可是,到我大哥手里的犁尾把牛就不听使唤了,犁头就被牛拉着向前东倒西歪,牛有时又停下来不是不走了,就是“嗡……嗡”地歇嘶底里地咆哮着,大哥顿时就吓得魂不附体地丢下牛鞭刷慌忙地跳开,这时,社员李大哥见状就对成大哥说:“你不要怕,你没有在成们农村住过,没犁过田,这条牛很通人性,而且温顺,更不会打人,他叫唤就是提醒你的意思和不乐意这样犁,你又看到,手握犁尾把要立着,并适当向下压一点,很自然地随着牛走的脚步左右摇摆,手掌犁头时要基本用力均匀,更不是将犁尾把时而拉起来提高,又时而放下,所以你刚刚犁的田就有没犁到和泥饼不是一路一路的,还有一会儿犁头又戳在深深的水田里拔不出来的原因就在这里”。“噢,不晓得原来犁田还有弄多的“板眼”吗?有的地方不是没有犁倒就是深浅不一,高低不平的,大一个坑小一个凼的,况且泥出来的泥饼更不是一路一路的,什么样子的都有,叫人看了哭笑不得。在李大哥耐心、细致的讲和不厌其烦的传授下,我大哥又接过了李大哥的犁尾把,按照刚才他传授的要领又在水田里开始了犁田,可是,这次犁田就顺畅了许多,牛脚在水田里拔出来和放进水田里有节奏地“哗啦,哗啦”地向前走着,犁头犁着田翻起的泥饼不但基本深浅、大小均匀,而且泥饼都犁来倒向同一个方向。这时,一心想学会犁田的大哥似乎忘记了寒冷和饥饿,用牛鞭刷吆喝着牛向前“窝吁,窝吁,”地向前犁着……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