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社员李大哥在水田里手把手地反复教我大哥遇田转弯时又怎么提犁头?犁完时又怎么提犁头?犁完这块田后又怎么赶牛下田的这些技巧后,大哥又三番五次的又在水田里又犁,经过几天的“窄”,(就是实干的意思)注意力完全没放在天气恶劣的惧怕心上,渐渐地终于学会了犁田这一农活。大哥不怕冷,不怕吃苦,学会了犁田的说法很快就传到了其他同去知青的耳朵里,还受到了队长和王支书的夸奖,所以他能评上10分的工分大家都没有意见,心服口服。在当时那种年代里,一个壮劳动力也是不值多少钱的,到年终分配时才值一角伍分钱。
三、在劳动中知青锻炼成熟成为生产劳动一支主力
农村生产劳动,仅是能会干一样是不行的,所谓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才算一位合格的知青——农民,精通到不敢说,但农活却要懂得栽秧打谷、犁耙铲挞、划编绞押、抛粮下种,可是说话容易做事难,那到底又怎么才能做到呢?
常言说:“冬练三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人在农村扎根,修补地球,不热晒雨淋,,起草摸黑,上山砍柴,赶场上街、怕热、怕冷和怕脏、怕臭、怕蚊子咬是不行的。童年时寒假在大哥插队落户的鸭岭滩这个知青点,虽那时年龄小,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哥和知青与社员当年在收工.后都有这样的说法,“热天打谷子时人还长肉,春季栽秧子时人还跌肉”的这种说法,那怎么才用事实来说明当年他们曾经说过的话呢?在农村春耕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由此可见春季是播种的最佳时节,用春华秋实这四个字来总体概括也不无道理,农民也对春天的到来和一年的播种寄予了最大的期盼和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几句诗,虽然时过境迁,年代久远。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上语文课时老师在黑板上教我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联想到我情感无限,当年我大哥插队时铲田坎、犁田、耙田在寒风中满身泥浆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浮现,我思潮起伏。
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通常挖土这些都是壮劳力男人们干的,尤其是农村青年和刚下乡的知青当然要干这些活,我大哥也和当地的社员一起参加挖土,赤水这一带都是红土地,不是沙沙土,赤水又四季分明,高山地带的旺隆下雨天基本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三晴两雨的,经雨水浸泡的上地很板,也没有干过农村活路,挖起来很吃力,虽要出很大的力才能将土挖开,一把四个多重的锄头加锄把就有八、九斤,举起来又挖下去这样反反复复的体力劳动还没干多久额上的汗珠就滴了下来,由于用力过猛,手把锄把握得太紧,越挖手就越疼,挖的土也不深了,速度也慢了下来,社员见状就过来看,我大哥就说:“手磨得筋痛,”,社员让我大哥停下来看,果不其然左手板心就打起了两个血泡鼓胀胀的,社员就说:“你挖土时右手不要握得太紧,不是握得太紧下去的力才大,关键是握锄头举起时向下的一下要用力,利用锄头的重量和用力的自身惯性,锄头要端端正正的下去,土又挖得深,人不又吃亏,”挨一挨二地挖,你看我挖几下给你看,我大哥注意地看着,照着社员的方法握锄头挖土感到是轻松了,有的社员调侃着开玩笑说:“小伙,吃屎”都要人引路,这一句玩笑话,逗得在挖土的社员阵阵的欢笑声。
人都是锻炼出来的,在磨练中成长这话一点不假,童年时我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在大哥插队时的农村度过的,在农村我目睹了大哥和社员在一起同劳动的时时刻刻,更感到当农民的不易,更想到今天提倡节药粮食、珍惜粮食、光盘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时间和在生产劳动中,我大哥学会了挖土、犁田、上山砍柴、挑粪这些当知青必须要学会的农活,同时也自己养活了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的目的和意义。
在农村时,挖土种菜是常见的农活,大哥为了使生活好一些,就要学会种菜,把土挖松后就要掏沟沟、打窝窝、到底怎么干呢?首先就要将目测一下这块土的长度和宽度,估计掏几行将这块土分匀净,将窝窝打匀净才不浪费土地,大哥将锄头举起后对着土挖了下去,自己估摸着窝窝与窝窝间的距离,确认大概出入不大了才开始又打第二排的窝窝,经过一天的劳动,大哥的自留地里全部的窝窝就算打完了。紧.两天打好窝窝的土栽上,不然的话没有菜吃就成了问题。来到市场,各种菜秧都有卖,有茄秧、椒秧、四季豆秧、我大哥就一样买了一把,隐隐约约是两分钱一把,那时的两分钱相当于现在的20多元钱了,赶场回来,大哥煮了几个红薯给了我两个,自己拿着红薯边吃边走地来到了地里。大哥让我将每种菜秧每个窝窝里放上几根,他便弯下腰用右手将土刨开后,将菜秧小心翼翼地放下去,然后.将窝窝四周的絮土把菜秧根部盖好后,用手轻轻一按就算完成了一窝,四季豆秧栽完后就栽茄秧、茄秧栽完后就栽辣椒秧……
大约半月过后,雨过天晴,三、四月的高山旺隆的春天像一位位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姑娘换上了春天华丽的盛装,鲜艳的桃花、李花有的合苞待放,有的羞中带涩、有的缀满枝头,远看近看,左看右看都充满春天浓郁的气息,掩映在田埂、菜地、山上、山下,山林、竹林中层林尽染。社员、知青们呼吸着大自然馈赠沁人心脾的空气和芬芳的香味心情舒畅,大家在劳作时有说有笑,似乎忘记了劳累,同时也对春天和秋天寄予了丰收的希望、收获。
大哥自留地的菜秧在土壤里呼吸着春天雨露阳光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生长着,嫩绿的枝叶在山风的吹拂下左右摇动,在土中绿油油的一片翻滚,加上大哥的勤劳,生产队的猪粪这些肥料是随便挑的,在队里收工后自己饿着都打着火把都要挑粪去一勺一.勺地将粪倒在窝窝里,不然的话,怎么会有绿油油的菜秧这样长势良好呢?
“哎,你的这些菜秧硬是长得好呢!比其他的知青和老干农业的社员都要长得好,”“不错,不错,你们看嘛,人家还学干农业,知青们,社员们,学着点,”王支书和队长和一些社员收工后路过大哥的自留地都要看一看,有的啧啧称赞“还是要不怕吃苦,你们不晓着人家晚上灯笼火把,饿着肚皮都挑粪来倒在窝窝头,你说从过长得不好嘛,勤快是对头的,隔不了好久,他们两兄弟就有新鲜的菜吃喽,吃都吃球不完……”
大哥在农村的生产劳动中与生产队的社员,知青渐渐地结下了团结、互助的友谊,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干农活的经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是通过广播、开会来通知、传达国家政策、法令、法规的,王支书虽然识字不多,也组织广大社员和知青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的内容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意思就是让社员们不要怕吃苦,要经风雨,见事面,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结合当前生产队的实际是春耕生产的农忙季节,于是,社员们大都在晚上吃过饭后在院坝里互相摆谈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时遇到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时互相争执起来,但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把春耕生产干好,把秧田的缺口扎上,水田如何蓄水?秧子尽快栽完,男社员和女社员劳动怎么分配等这些情况进行一样一样的整清楚了的,虽然有时争得面红而赤,但农民社员淳朴、憨厚的品德是农村农民传统根深缔固的,谁也不会记谁的仇,相反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你顾我,我顾你的,当年那种知青和社员在生产劳动中结下的纯洁友谊,至今还烙印在时光的记忆里珍藏着
在生产队共同劳动时,我大哥体力好在当时几个知青里是数一,数二的,队长安排生产时自然会把他安排去挑秧头,体力差点的就去扯秧子,妇女就甩秧头,年青能干的社员老把式就下田栽秧子,记得大哥在凛冽的寒风中挑着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秧头赤脚走在又滑、又冷的田坎上,每半天最少都要挑30挑左右,每挑的路程距离大约在300米远以外,由于是重体力劳动,在寒冷的阳春三月依然大汗淋漓。上午半天,壮劳力的都把秧头挑完了,我大哥就要与插秧的社员一起参加栽秧,可他干的都是土里的农活,但要下水田栽秧子还是第一次,水田里的水面上朦胧地结着薄薄的一层冰,但社员们也没有怕下田的犹豫,大家也将裤子卷至大腿部位一脚就下到水田里,“么呀,不得了,好球冷的,”这时只听见一个社员在下水田的时候说了两句,当然我大哥也在其中,嘴里虽然没有发出像刚才那个社员的一声惊叫,但却也感到水田里的水像钻心似的刺骨,水淹到哪里,皮肤也红到了哪里,两只脚杆顿时好像僵硬了似的,可话说回来,在那个时候怕是不行的,用社员的话说叫“泥鳅都变起了怕钻泥巴?”
于是,大家便不容分说地开始干了起来,忘记了寒冷,秧师夫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地各用两根前头是削尖了的木根用力插进水田里,前后就将木棍绷紧,由于先前是将麻线或箩索挽在木根上的,因此这样就无意中形成了一条直线,首先要打厢厢,所谓的打厢厢就是每厢约五至六或者七至八窝秧子就为一厢,秧师夫就将绷箩索的一边栽向绷箩索的另一边。栽五至六窝或六至七窝,秧子就顺着箩索这根直线将秧子用右手插进水田里,对着前面的那窝一窝一窝地栽,边栽边向后退这叫伸秧,一般情况下一人一厢,栽秧这个农活不像说话这么容易、轻松,在边栽边向后退的同时,由于腰又是弯着的,双脚双手都浸泡在冰冷的水和泥巴里,尖起指头使莽力,手脚失去知觉是僵木的,脚手都是被冻得红彤彤的,天上的细雨下个不停,背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社员们在水田里不停地一窝一窝地栽着,大哥照着社员的方法也在学着,可在栽的同时,栽得不均匀不说,而日弯弯龚龚的,每窝多少也不匀净,队长见状就下田和我大哥一起栽,在栽的同时,边向大哥传授栽秧的要领,他说:“栽秧子时要大概用眼睛估计一下宽窄,也叫间距,估摸着差不多就栽下去,”但在栽的同时每窝放在泥巴里也不要太深,大概三十寸左右就行了,太深不宜生长,太浅了容易脱离田里的泥巴浮起来在水面上,今后来下田再返工补就蚀力了,你是学,但要记住。队长热心的传授,我大哥也认真虚心地听着,边栽边退,但从栽的快慢和要得的程度上当然和其他的社员与队长差得太远,这和用体力挑秧头相比的话就不是我大哥的强项,由于弯腰的时间长,腰杆弯着很疼,想伸一下腰,但又看自己栽的地方确实太少,仗着自己年轻,也有不服输和不示弱的心理状态的想法,硬是硬着头皮继续埋头栽,栽的时候又要把手脚放快点,慢了的话别人把你封在里面,你自己就出来不到,别人己经退在后面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当时,好在大哥平时干活也不偷奸耍滑的,关系又与队长、支书和社员们都相处得好,他们也多栽些到我大哥的范围里,所以大哥才不至于被关在秧田里,通过几天的栽秧劳动,在栽秧的同时也逐渐悟出了一些窍门,对栽秧这个农活虽说不上如何好会嘛,但勉强也会了一些。
春天在时间的消逝中慢慢地暖和了起来,而秧田里的秧苗却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生长,放眼四望,青绿山水中的鸭岭滩群山耸翠,鲜花盖山,坡山坡下、农田里绿油油,水渠里清澈的山泉水欢快一路高歌地流向小库,地里的瓜果蔬菜红绿相间,一垅垅、一片片地争相媲美,桃红柳绿,源远流长的赤水河环绕着群山静静地向前奔去,好似一幅流动的青绿山水画徐得地展开。春耕生产在社员们的共同劳动中基本干得差不多了,但还有一样也必不可少的活路还没有干,那就是栽红薯,当时薯类的红薯分为南瑞苕和山东苕这两个品种,但这两种苕是有区别的,南瑞苕呢吃起来吧、甜,无论是烘来吃或者煮稀饭都安逸得很,(安逸二字是俗语,指好吃的意思)那山东苕呢也有它好吃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淀粉合量高,用来做红薯粉最好,而且烘来吃和煮稀饭也不差于南瑞苕,况且当年的红薯也是农村的主食,它产量高,比大麦和小麦的活少.,根是红薯,(俗语是头头,茎和叶是饲养猪、牛、羊、马和其它牲畜的主要饲料,它的尖也是可当蔬菜吃,所以当时有尖尖下头头的说法)因此栽红薯也是农村中必须要干的农活,过程与栽蔬菜差不多,大哥自然就会干。
田地里的农作物在社员和大哥的汗水与辛勤的劳动中有的抽穗、有的扬花、有的可以采摘来吃了,在农村做得有什么就有什么吃的己经成为口头禅,但也真正应证了当时毛主席的号召和《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社论和时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再城里吃闲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事实,从小的角度来说是为家里节省了口粮,大的角度来说同时也为国分忧,解决了当时的吃饭问题,尽管是当时时代背景和条件下难以回避的一段历史,但也锻炼和成就了一批现在在国家中坚的力量和人材,无论是当年的知青,而是他们回城奔赴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都为国家和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近5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