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与知青大哥在一起的日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正国    阅读次数:80815    发布时间:2021-02-01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大哥与社员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经风雨,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插队的知青无论是谁都是做到了的。

四、知青读红宝书教字受欢迎社员学认字听读不漏一人

在生产队里,当时许多的社员不识字,连赶场上街卖点口中不吃肚中挪的一只鸡、鸡蛋、瓜、果都算不清楚账,有此甚至在家里记工分有的都是用竹篾块来记数,干一天放一块篾块,那时通讯极端落后,这对于尤其是偏僻小山村的鸭岭滩来说更是信息不灵,到赤水城都是靠步行,如果是有城里的亲友或者有外面的亲友有什么事写一封信来,也要到小关子、葫市的邮电局去拿,赶场天走上十里、八里的,甚至十多二十里的也有,而且又不识字的占绝大多数,有时还把别人的信拿回来了让知青们看,当知青们看后,说出来信地址和收信人后,才知道没有这样的亲友给自己写信,错把别人的信拿回来了,只好等第二个赶场天将信又拿到邮电所去,有的还叫上我大哥一同去给他们在一大堆的信里找。而且社员们把家信拿错的这种时也时有发生,王支书和队长见状心里也感到有苦说不出,决心要让社员们要学认字,不说学到什么好的程度,但最少能会写自已的名字,会记工分,不用篾块来记。有一天,王支书和队长特意让生产队的几个知青,也包括我大哥在内在他家吃夜饭,王支书他不仅是老党员,而且带领社员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开会、分配什么生产劳动都公平合理,自己也挑重的干,因而在社员和知青的这群人中有很高的威信,他能做到一呼百应,用现在的话说是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都愿意卖他的账。

在饭桌上,只见王支书老伴将一碗碗雪白又嫩的豆花,红黄相间带着浓郁烟火香味的腊肉、香肠都端上了桌子,老南瓜煮绿豆这些平时看年看月都吃不上的美味使这几位年青知青还没动筷子就垂涎三尺,喉咙里早就伸出了一只手来,王支书热情地给几位知青拈肉,知青们到不客气,个个狼吞虎咽将桌上的几大碗腊肉一扫而光,半锅豆花己所剩无己,而知青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吃饭过后,王支书又把花生用筲箕装起端到敞坝里,泡上苦丁茶让他们吃,这时王支书开始说话了,他说“几位年青人,你们到我们这里己经是两三个月了,生产队的情况不用我说你们都是晓得的,由于我们是农村,社员普遍都认不得字,太恼火了,这天气也热活了,晚上收工吃过饭后不论男女都来敞坝开会,我说一下第二天的生产情况,你们知青呢就辛苦你们,在黑板上教社员写自己的名字和赤水、小关子、葫市、鸭岭滩这些必须要写和认识的字,一个个家的来,直到每个人都会而己。”王支书用心良苦的这种心情,我大哥和几位知清都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十分理解而满口答应,在前前后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不知我大哥和几位知青费了多少口舌,同时社员们也付出了多少努力,终于人人都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必须会认的那些字,从此也再也没有拿信错这样尴尬的事发生,而社员也心存感激,王支书和队长的心情十分高兴,知青和社员的心己贴得更近了。社员的感情是真挚的,人是厚道的,淳朴的,知青们都会被这家请去吃豆花、腊肉、好吃的米粑、那家请去吃年猪汤,缺什菜,什么菜种他们都无偿支援和帮助,那种纯扑至高无上的情谊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的。几个月的知青生活,每天他们除了认为枯燥无味的早上起来烧火煮饭,出工干农活挣工分以外,但在看是单一的生产劳动中也有精神上的慰籍和享受,知青们无论是在生产队里和偶尔回城一趟,踫到赤水知青时不管是不是在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的,还是在赤水的各个区的、不同地点的难免都要摆谈一些彼此间在农村生产劳动的感受,摆的话题不外乎就是农村生活的奇闻秩事,思想感受、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可知青和知青之间有的男知青、女知青互相交往也日久生情,也会触景生情,写些、抄写些自由诗,情书之类的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感受。,在农村也时刻不忘在劳动之余和农闲时节也学习《毛泽东选集》和最高指示,“读毛主席的书、叫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红语录本.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排练《红灯记》、《沙家滨》、《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经常在一起联唱、独唱、大合唱《社会主义好》、《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等这些红歌,有时歌伴舞、二胡演奏、吹笛子……在当时知青这支庞大的中坚力量队伍中,不乏也是人才济济,有的能写诗、词、歌、赋,也有的能歌善舞、也有的能写一手好字和打算盘、在农村时有的当计分员、有的当会计、民兵连长的也大有人在。

在鸭岭滩生产队时,与大哥同去的知青与社员们也常在夏天的夜里吹壳子,男社员和女社员中也有喜欢唱和跳的,因此在一起参加活动和排练中大家兴高彩烈,有说有笑,在田间地头苦闷时哼唱几句,也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趣时大家的兴奋剂。

五、顶酷暑收割拼毅力知青社员齐努力打谷子挑交公粮方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哥在农村当知青参加劳动,让我直到今天都最不能忘记的是五黄六月要打谷子的天气,赤水七、八月的天气至少都在三十七八度和四十度左右,骄阳似火,天地之间空气热浪袭人,在农村的田野里打谷子时,通常都是要赶凉快,一般最佳时间都是在早晨五点左右,(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干了,准备好箩兜、扁担、围席、拌桶、锯锯镰刀等这些必备的生产劳动的工具,将拌桶扛来放在田里,打谷子都是四个人,两人弯腰割,两人抱起来放在拌捅里反复的挞,直到谷杆上的谷子挞干净后,顺手扯下几株谷草熟练地将谷草把子圈一圏一拉就扎成了一个谷个子,也称谷把子,然后一放,接着又弯腰下去抓放在田里刚割下的谷杆子,这样周而复始的干,浑身上下汗珠在脸上,前胸后背上滚来滚去。打谷子时都是赤膊打光胴胴上阵,下身是用围帕围着遮羞,又让人双腿和双脚迈得开,便于劳动,所以围帕围着打谷子是最佳的选择。打谷子是一个艰辛的苦农活,腰杆长时间的弯着,一支手又持锯锯镰刷刷刷地握着谷杆子一窝一窝地飞快地割着放在左边,反反复复地干,而挞的人也要消耗体力,天上明晃晃的太阳晒得令人口干舌燥,一般干一排稍的两时左右吃一点准备好的清稀饭,泡菜,会抽旱烟的就用手卷一小捆来投进小竹筒里用火柴点着,借机提神消除疲劳,有不抽烟的知青却坐在田坎边上稍作休息,约摸二十多分钟过去,先前该怎么干的还是怎么干,打谷子苦不堪言的事还多着呢,水田要分正沟田和弯弯田两种,到底什么是正沟田呢?正沟田就是对着上面是山、或者是长期有水源不断的称之为正沟田,常缺水源,常常是需要抽水灌溉的农田称为弯弯田,稻田从栽好秧子这个第一步骤起,接着是媷秧子、除稗子、施肥、除草、除害虫等这一系列的直到稻子抽穗、扬花、胀浆、成熟这些过程,因此正沟田一直都不缺水,打谷子时打谷子的社员在热天双脚站在稻田里和双手就要感觉凉快多了,弯弯田在稻子基本成熟后稻田里的水就完全干了,更有恼火的还干起了拳头大的裂缝,人收割稻谷时再加上酷暑难耐,天上、地下的烘烤,谷杆子叶子的割人,超强负荷的体力和汗水一直流淌的消耗,那种滋味实在是很不好受。谷子挞满拌桶后就要撮出来挑到晒谷子的坝坝头晾晒,那个年代的农村不像现在这样这么好的条件宽敞有水泥坝,那时是没有的,有天然的地质构造后形成的石滩滩坎坝这种条件的农家在这个时候就必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晾晒谷子又快,而且省时省力,而没有这种天然地理条件的却太多,没有办法中,我大哥就挑生产队的牛屎来倒在另一个粪桶里用水稀释后将粪瓢舀来泼在泥巴的敞坝中,等大太阳晒干后土坝子就没有泥沙,便于晾晒谷子啦。为啥用牛屎来浆泥巴敞坝呢?用牛吃草消化的牛屎不仅能用作农作物的有机肥,而目干了有一定的硬度,就是通常说的强度,少许水是稀不倒的,有一点当水泥用的意思,但绝对不能和今天的水泥相比,,而且也是绝对不能相题并论的。

挑谷子也是重体力活,每一挑湿谷子称为“毛谷子”约在二百斤左右,大挑的二百五十斤左,人又干累了,肚皮也饿了,还得要顶着烈日当头将谷子挑到敞坝头晒,有时人人都要在收工后挑一挑,但有时也有打谷的社员将田里的谷子打完后有的撮、有的抬拌桶,专门挑的,收工后又要忙逼二伙的劈柴烧火煮饭,吃的多半还不是尖尖下头头的红苕棒棒就算过一顿,下饭菜就是凉拌的萝丝丝。由于走得早和劳累就倒在“梅差床”上就呼呼地睡着了。下乡5点左右,太阳虽不是烈日当头,但天地之间地气还是很重,像在蒸笼里蒸着一样,地气的袭着今人窒息。别说干就感到天太酷热了,但他们一想到一年辛苦干到头流汗的结果就是现在这几天,想吃顿香喷喷的新米煮饭,那怕是红苕捧棒蒸在一起吃一顿,心头想倒就安逸得很的心情别提说就有多高兴,在这种精神思想的支配下,大哥和知青、社员们似乎忘记了天热,都在稻田里劲扎扎的又干了起来,谷子打完了就要晒,而晒谷子也不是很轻松的,尽管在体力上消耗没有打谷子这么大,但毒花花的太阳照样发着它的淫威,滚烫的石坝子,牛屎浆的土坝子都有大哥和知青们的身影在晒谷场上奔忙。大哥用木刮筏将谷子从头到尾地刮开一路一路的摊开晒,约莫半小时过后又从头到尾的摊开,前前后后、来来去去、反反复复的晒,光着双脚在在室外起码有五十多度、而且顶着烈日和大地的炙烤下晒谷子,翻一次就口干舌燥,双脚在地上和谷子的温度中烫得左脚快点提起来又换右脚下去,还要时刻提防夏天雷阵暴雨说下就下,说落起来就落起来防不胜防的苦楚,有时天一黑,大风一吹,三几分钟之内大暴雨就嘀滴嗒嗒地垂天垂地的落了下来,晒谷子时就要三下五除二地将敞坝里尚未完全晒干的谷子很快地收拢集中堆在一起,把预先准备好的谷草从下到上的一个又一个地盖好,待几分钟有时10几分钟的大暴雨过后,又雨过天晴,才又把谷草拿开,又将谷子用刮筏刮来摊开,当年大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因先前都是按照社员的嘱咐而作好准备的,所以晒坝的谷子没有遭到雨水的浸泡,那谷子要干到什么时候才算干呢,首先要捡一粒来放在嘴里咬一下就脆了就算晒干了才算数,达到这种程度后就可以挑去用打米机来打,然后用风簸风干净就是晶莹、雪白的大米了,新米出来了,大哥和知青们在一起迫不急待地把米挑回家就七手八脚地烧火,煮饭。可饭还没煮好,和我大哥一起共5个人他们都是知青,迫不急待地就拿起了大粗碗,一双双眼晴都盯着大锅,因煮的是悬水干,也是舀出一些米汤后烘来吃的,把木锅盖刚一揭开,大米饭喷香的香味扑鼻而来,大锅铲小锅铲的就端起来狼吞虎咽的,这是知青插队落户时吃的一顿最好吃、最难忘的一顿饱饭。

说到挑交公粮,当时也是雷打不动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记得那天挑交公粮时人们天刚亮就起床,大家吃过早饭,便前前后后,陆陆续续地来到敞坝里等待王支书、队长、会计、计分员的到来,大约早上7点刚过他们都来到了这里,王支书简单地对大家交待了在挑交公粮时要注意安全,由于路途远,太热了就多歇几稍之类关心的话后,社员、大哥和其他几位知青一共30多人都等候在生产队粮仓的仓库门前,在他们经过过称、计数、每人每挑多少重量等这些程序过后,把谷子挑出来挨一挨二地一挑一挑的排放在一起,一直等到最后一挑都经过过称后就一起出发,挑起顺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着,人人头戴草帽,肩膀上搭着一块用来揩汗水的洗脸帕,腰杆上吊的是装水的楠竹筒筒,包的是饭团,有的简单就是农村社员常说的黄苕棒棒。由于是评工分的,况且是壮劳力才有资格参加挑交公粮这个活路,虽然重体力活,但是被评的是10分最高的工分,因此壮劳力的不管是知青,还是社员都踊跃报名愿意参加。我大哥也是这批挑粮大军队伍中的一员,山路的坡陡、路远、转弯抹角的,加上担子一百四五十斤重,前搁崖后搁坎的,扁担在肩膀上压着,烈日和地气的滚烫,汗水从头到底地在前胸后背中流出来又顺着人的身体从两根脚杆流到地上,有的穿着草鞋,有的破例地在前两头在场上买的解放鞋、但鞋里都走着有水在哪里“哧喽、哧喽”地响动,全身没有一点地方是干的,人的整个身躯滚烫,这还是刚开始大家一肩基本还能挑上近一公里左右歇一稍,但口里喘着粗气、鼻孔里两扇鼻翼和前胸、肚子一起一伏的,有的体力稍差的社员就开始“拉起了风箱”,一路上几乎没有人说话,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这时,这一肩挑得还算远,尽管我当时是娃儿图好耍跟着跑,给我哥递点水,拿下洗脸帕这些东西,也空手走起有不得,还掉队,由于我经常跟着生产队的社员和大哥走这条路熟了,所以掉队也不怕不会找不到路的,等到他们挑累了歇了一阵,我才走到他们面前。在这挑交公粮的大军中,有的一屁股坐在扁担上,(扁担放在两个箩筐之间即可坐)有的干脆倒在路边的阴凉地的草丛里躺着、有的在山溪中用帕子洗自己的身体,有的卷起了自己种的叶子烟叶点燃了“啪嗒、啪嗒”地吸着,浓浓的烟雾从口中吐了出来,形成了一圈又一门卷、一团又一团的烟雾,有的烟瘾小的就抽起了合作、向阳花之类的香烟,(当时俗称指烟)总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都在各自用各自的方式解除着体力消耗后歇稍的方式。这时太阳更加毒辣了,歇过稍的挑交公粮大军挨一挨二的前前后后地逐步拉开了一些距离,每挑公粮的重量也是不同的,而社员每家每户的人口也是不同的,人口多的社员、自认为体力好的当然这挑公粮的担子要重约30斤左右,这也是不容易的,常言说“担不加斤,”意思是干体力活多一斤,尤其是像这样的长担子都恼火得很。紧接着这支挑交公粮的大队人马尽管歇了己是而三稍了,先前开始时一肩要扯多远的劲头慢慢地没有这么足了,两个肩头换来换去的挑,己经露出了两道鲜红的扁担压着时留下的印记,人累了,脚步也慢了,汗水也在天气越来越热时汗珠像雨一样地滴下来,由于秋老虎发着淫威,烈日当头下,实在是口渴,人们不得不靠喝水来解渴,但不喝又不行,喝了汗水流得更多,水在肚子里像闹钟上了发条那样“滴嗒滴嗒”地响动着,都靠水来解消,用洗脸帕洗脸来降温。一路上大家互相关照着、帮助着、社员和知青当时那种纯真的情谊是令人感动的、难忘的、当时他们挑粮的社员体力都是好的,但也还是或多或少的也有一些区别的,无论是谁人太隔远了,走到阴凉地方在歇稍时,前面体力好的都主动走到最后帮别人挑一肩,大家都累了,而这种没有人动员,又没有什么利益的驱使条件下的这一举动,如果是讲人品和乐于助人方面,在当今近50年后的今天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一路上、,停停走走,身后的每一步都留下了社员们一串串艰辛的脚印,直到将要中午时,才将公粮挑到收交公粮的粮库,但却又是收粮的工作人员下班时间了,人也挑够了、累了、同时肚皮也闹起了革命——饿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25582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