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知青生话像一首歌,那么广阔的农村天地就是锻炼知青自食其力的沃土、摇篮。在农村也同时让当年知青过早地品位了人生的经历、品读了人生的一首哀婉缠绵的诗……知青人生也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可是时隔一个多月,几位知青一人一块母猪肉大概吃完了,我记得有天落雨不能出工,又是农闭,几位知青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来到大哥这里,显然是不言而喻来蹭吃肉的,大哥己知道他们的来意没说什么,想到都是赤水知青,又是在一个生产队的,生活的艰苦大家都是正在经历着的,平时又能在哪里吃顿够,反正灶额上还有,就在灶额上取下一块放在灶膛里烧一下,大家又七脚八手、整七弄八开始煮中午饭,等到红苕饭好了,母猪肉在锅里也熟了,且香味很是诱人,几个人睁大了眼睛,大哥放在菜板上切了起来,几双手迫不及待地就在菜板上拿来吃起来了,而我大哥和幼小的我,也同时经不住香味的诱惑为解馋也不例外,边切边吃,切还搞不赢他们捞来吃的快,经这次烟薰过后的母猪肉不是像上次新鲜时那样让人感到难看了,经烟火薰过后黄金杠色的,跟杀过年猪时薰过的可以以假乱真了,似乎不是在吃死母猪肉。放在嘴里吃着不咸不淡,满口的烟火香味,更勾起了大伙的食欲,因此一大盆端在桌上筷子就像打连盖一样拈在嘴就吞下了肚子,吃起来很香。大家都知道,灶额头上己没有几块挂着了,能像这样一次次吃够的回数几乎没有几回了,的确可还没等到第二年栽秧子时,前前后后又是几次敞开肚皮整,而挂在灶额上的几块也遭吃完了,大家都打了10多次安逸的“牙祭。”
斗转星移,星移斗转,第二个春天己经悄然而至,一成不变的犁耙铲挞、栽秧、媷秧、施肥、点豆子、栽菜等这些农活社员们依然又忙碌了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好》,《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些当时耳熟能详的歌人人必唱、人人传唱的高潮时期,应运而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诞生后活跃在城乡,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岁月中,跳秧歌舞、编排一些农村社员喜闻乐见的《白毛女》中的喜儿、大春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更激起了社员对恶霸地主黄世仁的痛恨,每场演出都深受贫下中农的好评。知青生活就在团结、艰辛、活泼、激情燃烧的时光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度过。知青们有的成为了宣传队的主力军,有的还被公社点名去当老师,有的当了生产队的会计、记分员、但不管怎么说都在当年农村发挥了“大有作为”的作用。
知青感情生活是丰富的,同时也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在工、农、商、学、兵中,当年的知识己有鸿鹄之志精忠报国应征入伍,在军营这个熔炉中火线入党……己有技术精湛成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多次有机会回城毅然退回申请表的事在赤水传为佳话。在当时插队的知青中有树雄心、立壮志的优秀知青能文能武,修风簸、装泥头,看云识天气也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那时没有时间,手表是昂贵可望不可求的东西,所以人们没有时间是正常的,起床做饭都是菲感觉,夜间是听鸡叫来判定的,通常情况下一更是晚上十二点过的时间,二更是下半夜二至三点左右,三更时间是五点左右,即就可以起床烧锅了,吃过早饭后收拾下等待的是哨子一吹就集体出工。全队还只有一只小闹钟,收工,出工队长都提出来放在坡坡上,同时社员们也好看时间。除了生产劳动这些必修课,在艰难的岁月中成长的知青风华正茂,在他们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中都焕发着青春的魅力,内心感情世界是丰富的,懂得珍惜时间,珍重友谊,同甘苦共患难,男女知青在一起生产劳动天长日久也难免产生爱慕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封闭,思想不开放时,男女知青也有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做出了些出格的事,但在这个群体中也不会是少林寺——被愛情遗忘的角落,也应有他们追求爱情、渴望爱情、获得爱情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在农村男知青与女知青喜结良缘,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知青,把自己青春年华贡献给了这片耕耘的红土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知青通过听广播和看报就捕捉到一些知青将要返城的信息,回城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说是天将又时雨,梦寐以求的事,知青下乡是前前后后好几批,时间长的有五、六年,三、四年不等,也有下乡时年龄稍大的在插队时结婚生之,既然广播、报刊宣传、同时也打出了一个讯号,就意味着知青要“出头”了,返城的日子己经不远了,难免人心浮动。一时间,无论是生产劳动的田间地头、还是上街赶场、农闲、晚饭后这个话题都成为了知青、亲人们最关心、最想听而最爱议论、讨论的话题。
七、人生奉献 奉献人生
知青们捕捉到的信息终于得到了应证,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当年城里招工有小化肥厂、搬运站、食品站、粮站、赤天化、华一造纸厂、石油等这些集体、国营单位,推荐和文化两结合,知青们由于吃过苦、受过累、流过汗的,己经养成了完全能吃苦耐劳的习惯,所以到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主力军,在1977年时,邓小平出任副总理分管文教恢复高考,主考文、理两科,全国知青也和赤水知青一样参加考试,有的知青成绩优异,考进了国营单位,并在重要岗位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后,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程碑,伟大的中国、光明的中国再次向世界彰显了勃勃的生和活力,一切方兴未艾,大量知青返城,结束了插队落户的历史,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了句号。
我大哥返城后因多种原因去了当时的体力单位叫搬运站,同去的知青有的去了长征社、他也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干的是在东门河坝装卸百货用品、煤炭等这些活,长年的体力劳动和在农村几年的生产劳动中积劳成疾,落下了病根咳和哮喘的病,到50多岁英年早逝,为广阔天地和社会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八、后记
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终身难忘”这八个字代表了千千万万当年上山下乡广大知青的心声,40多年再聚首,赤水知青联络站和知青博物馆的挂牌成立,知青们从祖国的天南地北相逢在美丽的赤水河畔——黔北四季花香这个鲜花盖山的愽物馆里,看到一幅幅当年插队在田间、地头劳动、学习、生活的珍贵图片时,他们浮想联翩,多少知青往事回忆着,但又在心灵的圣地中珍藏着、可却又在今天40多年这个漫长的人生沧桑中倾诉着,尽管他(她)们当年生龙活虎,英俊的韶华己逝,豆蔻年华的颜值不在,但情同手足,纯真的知青情、兄妹情、战友情、朋友情像苍翠的青松万古长青。
尽管我是业余作者,30多年来好好歹歹写过大量拙作,文字应该在千万字以上毫不夸张,欣闻赤水政忇出书征集知青文章作为文史资料。尽管我当年小几岁,或10.岁以上没当过知青,但我寒暑两假随我大哥在乡下干些我力所能及的事,知青大哥哥和大姐姐们经风雨、见事面、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勇于面对国难、敢于挑战的动人事迹让我终身难忘,近50年的往事让我激情无限,用笨拙的笔忠实地记录大哥和他们火热的生活、坎坷的人生、壮丽的青春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这一切的一切将使我在无限的激动中深深地怀会。
当我完成这篇拙作时,己是2021年的隆冬时节,但冬天里的一缕缕温暖阳光普照大地,2022年新年的钟声将要敲响,春天的脚步正铿锵地走来,我们欣逢盛世,前程似锦。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