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沧桑平溪
翟河贵
平溪,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从洪荒远古就在这滋润着一方土地,成为玉屏人繁衍生息的母亲河。
平溪,是一座雅致的小城,在岁月长河里虽只短短的六百余年,却见证了太多太多的风霜雷电和春花秋月。
烟云迷离,时光回到大明王朝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那是一个寒风瑟索的早春。
一骑快骏,在大帐前被骑者骤然勒住,战马奋然嘶鸣,前蹄刹那悬空,几经挣扎,在急促的喘息中,稳如铁钉般立在大帐门前。
骑者翻身下马,在洪亮悠长的“报……”声中,疾疾奔进帐中,单膝着地,双手将文书举过头顶,“请指挥使许大人接令。”
许升一怔,莫不又是十万火急的战事?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案旁直立的大刀,寒光熠熠,血腥悠悠。三年多来,从南京一路向西,攻城掠池,所向披靡,荡湘入黔,战功赫赫,擢晋指挥使。
展开文书,“着令指挥使许升,领军筑城,建平溪卫。”
春去冬来,暑来寒往。高大巍峨的平溪城墙,拔地而起。开城元勋许升,在刚刚竣工的城墙上踱着踌躇满志的步子,旌旗在风声中猎猎作响。他来到北门墙头,俯看着清澈的平溪(舞阳河),眺望着对面的玉屏山,敞胸抒怀:吾奉命筑城,镇卫安民,定让此“滇黔锁钥”舟车畅达,商贾兴盛,物阜民丰,歌舞升平。其诺,屏山为证,玉水作鉴。
果然,一座新兴的小城——平溪卫,市井安然,政通人和。
往来洪江和镇远的舟楫,载走了山里丰富的物产,也拉来了山外的新奇与文明。
当年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溯流而上,舟泊平溪,下榻馆驿,对小城山水田园的景致倍感清新,留下了“山城寥落闭黄昏,灯火人家隔水村”的诗句。他还在《登莲花峰》中写道:“莲花顶上老僧居,脚踏莲花不染泥。夜半花心吐明月,一颗悬空黍米珠。”如此美景,或许惊动了传说中的八仙,以致八仙们慕名而游莲花峰时,都忘情所以,竟让韩湘子将竹笛遗忘在了莲花峰。由是,平添了两则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其一,莲花峰的大名从此再没人称谓,都习惯地俗称它为“八仙岩”了。
其二,这便是“玉屏箫笛”神话的精妙之魂。万历年间,城里举人郑维藩受云游的鹿皮仙道点悟,在莲花峰上捡到韩湘子遗落的竹笛,又经仙道的意传神授,做成了平箫。在月皎天高之夜,郑维藩与仙道登上北门城墙,面河而吹,其音清越,全城以为天籁,也直接让皇帝老儿如痴如醉。“此曲只应天上有”,平箫从此成为皇家贡品。
一旦成为皇室专用,再好的天籁,民间也无权受用了。《玉屏县志》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京官刑部右侍郞王昶,奉命赴云南任定边副将军。寒冬腊月,由湘入黔,下榻于官府馆驿。玉屏县令颜光祖热情款待,席间对县内物产滔滔不绝,平箫自然是首当其冲,赞不绝口。这王昶别无所求,就想带上几支平箫上路。县令面露难色,实难从命。平箫指为贡品,市面并无踪影。王昶心有不悦,也只好作罢。热烈官宴,刹时冷清。
直到清朝土崩瓦解,玉屏箫笛才回到民间,远渡重洋,在民国初年与茅台酒共捧巴拿马金质大奖。这也是中华民族乐器,第一次在国际上斩获大奖。
当然,这箫笛也是从北门城墙边的码头登船,下洪江,达上海,漂洋旧金山。北门码头,颇有几分早年重庆朝天门码头的风韵,石阶迭叠,步次而上,两旁吊脚楼鳞次栉比,酒肆茶庄,幌摇幡飘,沿城墙而建的河街,成了平溪卫尤为风光的喧闹场。
下了船,从河街进城门,城里街巷俨然另一番景象,街市宁雅,箫清笙逸。其景,固然不能与江南著名的“十里秦淮”风光相提并论,但《辞海》关于“玉屏”的条目下,却有“小南京”之谓,其美誉,自然是褒羡由心了。
玉屏县从平溪卫更名,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据许升筑城,已去三百余年,其许诺的康宁富庶,并未实现。因地处中原进入黔滇大地的要冲,自然成为兵家必经之道,而饱受兵灾之苦:得胜之兵,骄横跋扈,为所欲为;败落之寇,丧心病狂,烧杀淫掠。
最为悲惨的一幕,当数清朝同治三年(1864)冬夜。《玉屏县志》载:县城毁于兵火,“房屋灰烬,民死过半。”再高再厚的城墙,也挡不住丧心病狂的恶魔的肆掠。兵匪从东门攻进,迅速把占东南西北五个城门,闭城屠戮,灭绝人性的禽兽们,见男人就杀,见女人就奸,见财物就抢,见房屋就烧……火光烧红了整个夜空,哀嚎之声撕心裂肺穿耳刺脑,满眼都是瓦砾灰烬,遍地都是尸体残肢。
泪水和悲怆,并没有让玉屏人趴下。先辈们在废墟上倔强的站起来,用平溪水洗去满脸的污渍,用希望和坚毅重建自己的家园。他们,又艰难地走过一穷二白的民国时期,走进新中国。
及至我看到玉屏,已距许升筑城过去了漫漫六百年的风雨岁月。
三岁的我,随父母举家从江口迁到玉屏。就住在早已凋敝的河街,靠着古城墙,面向舞阳河。城墙已经衰老,墙壁上,长出绿茵茵的苔藓和杂乱的荆藤,无精打采,仿佛在喃喃絮叨曾经的梦想和梦幻不成的无可奈何。
窗棂外,清澈的河道里,有纤夫躬身拉着张满大帆的木船,乘着河风往往复复,逆流顺水,穿梭不息。帆上大都有醒目的补丁,花杂错落,正如碧空云朵,飘一簇白,飘一簇乌。纤夫号子是沉重的,摔在河岸岩石上的汗珠,阳光映照,正像一朵朵迸裂的玻璃花,扎眼又惊心。
昏黄的油灯,火苗跳跃着,朦朦胧胧,正是童稚满心胸“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为什么费起老力的用纤夫拉帆船?怎么不改用汽车运输呢?汽车,其实汽车也难爬高山陡坡,远的不说,就城西不大的七眼桥坡,汽车加大马力,车尾翻卷浓浓黑烟,轰轰的牛吼马叫似地往上冲,可不到半坡就累趴了,司机赶忙刹车,下来,用三角木死死地卡在轮胎后,生怕车子后退溜下山坡。如此折腾三五个回合,汽车才精疲力竭地爬到坡上。
思绪尚沉浸在拷问中,偶尔也会有悠扬的笛声传来。那年月,虽说是箫笛之乡,却真没几个人有闲情逸致去吹奏箫笛。即使郑氏嫡传郑辉蒸,于一九五七年将古曲《良宵》吹到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夸赞,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播放,一时的轰动与赞美,就如投石池塘溅起的水花,终究没激起人们多少兴趣,毕竟,那演艺似乎不能当饭吃。笛声,多半是青年田瞎子吹奏的。田瞎子,大名叫田昌弟,幼时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天生禀赋,硬是吹得一口的好笛子。文革初期,串联路过玉屏的红卫兵们惊叹折服他的笛声,鼓动他何不吹着笛子走天下?像人家瞎子阿炳,一把二胡拉动了神州。他动心了。凭着一只探路的竹棍和一支吹奏的竹笛,从玉屏走到了湖南的新晃、芷江、洪江,顺流而下,沿路而行。悠扬的笛声,让沿途人感受到了玉屏笛声的优美清越,也伴孤行的他犹存家乡亲情的慰藉。他辗转到了江苏无锡,到了瞎子阿炳的故乡,拜谒瞎子阿炳的魂灵。拜归拜,两个瞎子艺人在阴阳两界神交际会;只是瞎子阿炳留下了千古经典《二泉映月》,而田瞎子走南闯北,没有一首半曲存世,徒留下“田瞎笛”的美称。
在箫音笛韵摩挲中,一晃,我已高中毕业,汇入时代洪流,上山下乡当了知青,在卓岭顶上的茅坡。才十七岁,风霜雨雪,得自己撑起一片天空。那一天,一位村妇暴病需急送县医院抢救。秋深雨冷,二十里山路,泥泞难行。没有汽车,没有拖拉机,也没人愿抬她送医。是忌讳?还是什么?万般无奈,村妇的丈夫来央求我们知青,我与陈小勇二话没说,绑起滑竿,抬着村妇就往县医院飞奔。浑身湿透了,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只有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来到了北门渡口的绝壁崖顶,此时,我二人都双腿无力,看到绝壁险路就心虚腿颤。平时走惯了,不觉得害怕,就算背物挑担都不在乎,可现在,是抬着滑竿,滑竿上躺着一个病妇。一是怕走不稳,稍一闪失,就轱辘轱辘滚下悬崖;二是怕那之字拐,抬着长长的滑竿,怎么拐弯?咬牙,手心全是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三魂丢了两魂地将病妇抬下绝壁,到了渡口边。然而,艄公不在,我们又爬上绝壁,站在崖顶,放开喉咙对着红花寨子大声呼喊。好大一半天,艄公才来。到了医院,医生说,要是再晚一点,就是华佗再世,怕也回天乏术了。
桥,要是舞阳河上有座桥,那该多好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慨,沿河两岸的父老乡亲早已祈盼了千百年!
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已成现实。圆梦,何止是桥?放眼玉屏,哪里不是色彩斑斓的梦?当年城墙边的河街,已换颜成休闲河滨路,漫步流连,手掬平溪……不知,山坳那边的烟云,可曾晕染六百年前平溪卫指挥使许升的铁诺?
昔日的平溪,当今的玉屏,天上人间,又怎一个沧桑了得。
(编辑:郭志锋)
相关新闻
======我的在本网络发表了100多件东西……没有一篇进编辑眼而上网刊,很是哀叹……
谢谢编辑郭志锋先生选稿。
感谢编辑老师选稿和鼓励!
鹧鸪天词集伟人句建议处理!贵州文学是面向全国的大型网刊!此人在贵州作家网怎么查不到?
祝网友们新年快乐,相互学习,相互纠错,相互进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创作更多的佳作。
是的,求实网友说的对,鹧鸪天.集毛主席诗词句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七周年词的上阙三四句格律不对,“阵”为仄声应为平声,“雷”为平声应为仄声,“世”为仄声应为平声,“方”为平声应为仄声,“乐”为仄声应为平声,“奏”为仄声应为平声,“于”为平声应为仄声。
《鹧鸪天.集毛主席诗词句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七周年》 不合韵律。 鹧鸪天的韵律应该是这样的: O仄平平O仄平(韵),0平O仄仄平平(韵)。 O平O仄平平仄,O仄平平O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O平O仄仄平平(韵)。 O平O仄平平仄,O仄平平O仄平(韵)。 而这首词的韵律却为这样: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这首词的全部注音如此: 长(chánɡ)夜(yè)难(nán)明(mínɡ)赤(chì)县(xiàn)天(tiān), 孩(hái)儿(ér)立(lì)志(zhì)出(chū)乡(xiānɡ)关(ɡuān)。 一(yí)阵(zhèn)风(fēnɡ)雷(léi)惊(jīnɡ)世(shì)界(jiè), 万(wàn)方(fānɡ)乐(lè)奏(zòu)有(yǒu)于(yú)阗(tián)。 歌(ɡē)未(wèi)竟(jìnɡ),是(shì)人(rén)寰(huán), 而(ér)今(jīn)一(yì)扫(sǎo)纪(jì)新(xīn)元(yuán)。 有(yǒu)田(tián)有(yǒu)地(dì)吾(wú)为(wéi)主(zhǔ), 江(jiānɡ)草(cǎo)江(jiānɡ)花(huā)处(chù)处(chù)鲜(xiǎn)。 怎么看也不合韵律。
感谢编辑老师选用拙作《细部美学在世情小说上的极致化体验》,可惜封面设计时,将“细部美学”误排成“西部美学”,请予纠正,多谢老师们,辛苦了!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