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文学中国》杂志第2期古韵流香专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画稿溪文学社    阅读次数:30733    发布时间:2021-06-04

 

2、青玉案•元夕

/李春健

 

今宵极望乡关路。上元节、思归去。万里河山忠卫戍。满天星火,四邻尽是,怒放烟花处。

甲兵西域看春暮,横戟长歌譬如故。塞外冰寒何为侣。银盘光照,笛声悠远,英烈传千古。


(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庄辉点评】《青玉案》词牌为北宋时期首创,被称为“时调新声”。多数人认可贺铸词为正体,苏轼词、毛滂词、辛弃疾词为变体。辛词《青玉案 元夕》影响很大,词中名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流传久远,几乎文人诗者皆悉。

此词依辛词韵。上片:一拍(第一句后面应为逗号)写游子思归的乡愁情结。元宵作为我国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身在外乡的游子思归乃情理之中的事。“乡关路,思归去”起得自然,“极望”二字浏亮、造势,渲染气氛。二拍三拍,点明难回去的缘由“忠卫戍”,乃守卫边防国疆;写出元夕夜景“满天星火,烟花怒放”。

下片:四拍,续写守卫边防将士象以往一样,枕军械用军歌庆元夕度元宵。此拍叙写为局部特色,有别于舞龙舞狮赏花灯煮汤圆这些一般性的叙写。五拍六拍,思路拓展推进,塞外边疆冰寒之地,只有用月亮(银盘)高照、笛声(边塞诗人的意象)及英烈事迹故事,作为元宵的伴侣吧。收结升华,蕴意深远。

《青玉案》词牌,贺铸词是用小令笔法加以赋化的联合运用,形成词的图底架构,由全局向局部向点推进。辛弃疾词是以长调笔法填小令,先实写后虚写,以加深主题意象。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此外,在填词实践中,还有两个技法要注意运用。 

 1、上下片的两个四言句式必须对仗;下片前两个七字句宜对仗。对仗后可使句式更加完美,故要求应对尽对。  

2、词的主旨句在第三拍上(满天星火,四邻尽是,怒放烟花处);核心意境内容在下片第二拍的七言句上(塞外冰寒何为侣)。以此比照观之,作者对这两个技法的运用不算强也不算弱,一般般吧。

 

 

3、祝英台近•几知己秋游 文/王老师

 

晚霜凌,丹叶美,沉醉太平境。雾绕朦胧,知己爱留影。群芳争艳姿容,百花凋敝,自开放、菊黄秋盛。

重逢幸。郊外寻觅溪流,诗词歌咏景。情挚交融,花甲一同庆。喜欢山色斑斓,枫林红遍,赤诚愿、赏游峰岭。

  

【庄辉点评】《祝英台近》取名于祝英台与梁山伯故事,以程垓《祝英台近•坠红轻》为正体,而以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较为具名。双调七十七字。前段八句三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

全词写几个好友秋日郊游。上片:起拍,用“晚霜、丹叶、太平境”点明节令、地点,“沉醉”二字写出“游”的兴致。二拍,写出当时令景“雾绕朦胧”及“爱留影”的动作行为。三拍,写花的“凋敝”与“菊黄”,菊花为时令之花也。上片以写景为主。

下片:四拍五拍,切入题意,几个好友郊游,在溪流吟诗咏景,很深情真诚,且年龄大了,同游更乐。结拍,以“斑斓、枫林”再染秋景,照应开头句的“丹叶美”。

此词写景物比较符合节令特点,如写菊盛、枫叶红、山色斑斓,等等。但在层次铺排上有些乱,有些重复,如上片写“雾绕朦胧”就跳到“知己爱留影”上,显得有些突兀,思路不够连贯。既是“百花凋敝”,何来“群芳争艳”?不合事理。诗题“几知己”三字有些别扭,不够洗炼。

  

【作者简介】庄辉,广东(茂名)化州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研究会、广东省书协、茂名市作协会员。诗文见于《茂名日报》《茂名晚报》《中国楹联报》《诗刊》《诗词百家》《诗词月刊》《参花》《文学世界》《大渡河》《长江诗歌》《作家新视野》《现代诗美学》《中华诗魂》《齐鲁文学》等纸刊。 

 


林科作品四首

/林科(四川泸州)

 

对联1

横批:吃饭悟道论

 

上联:

一碗米饭两支竹筷三指用劲四方夹菜五言六句七分八饱九鼎十味

下联:

十人圆桌九个大碗八杯下肚七窍生烟吆六喝五倒四颠三说二不一(朱永康对)

 

 

对联2

横批:

川南第一州(2021122日作,泸州东门口题)

 

上联:

习水赤水金江水东流千里不复还淘狂沙拍岸拾金

下联:

秦地巴郡红恭州西部枢纽弘扬光创古今慷慨英雄

 

 

清明忆友人

 

清明花絮祭先人,红旗飘摇青山魂。

眺远渔夫何橹去,扁舟轻荡三溪村。

 

 

春雨思

 

双目飘渺青山翠,一风摇曳游人醉。

跋山寻梦白云里,春雨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林科,男,八七年生,数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事教师职业。喜欢国学,爱好阅读,爱听民族歌曲,闲暇之余书写诗歌。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041950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