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诏沱河边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家里有一位姑娘叫王水秀,长得像江南一样,眉如远山,眼如碧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杨心怀到河边常住在这户人家。杨心怀对王水秀打心眼里喜欢。王水秀呢,只要杨心怀一到,比对待自己的亲人还热情周到,瞎子看烟火,心花怒放。
王水秀的母亲十年前去世,父亲以捕鱼为业,外号老渔翁。佝偻着一副单薄的身体,一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的手,脸上的皱纹呢,像重重叠叠的高架桥,五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外表。人们叫他老渔翁这名字不是因为他年龄大,而是因为他捕鱼手艺好,只要他一下河,犹如水缸摸鱼,十拿九稳。老是对他手艺好的称赞。杨心怀长得帅气又能说会道,老渔翁很满意女儿和杨心怀友好往来,甚至谈情说爱。杨心怀所到之时,便是一家人高兴之日,不是杀鸡就是打糍粑、推豆花。杨心怀和王水秀父亲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喜欢喝点小酒,酒不多就二两。酒后杨心怀喜欢下河与王水秀父亲一起打鱼,他的任务是摇渔船,时不时也学撒网、放钩之类的技术,两人关系很好,亲如父子。
老渔翁家,一则,因为从磨盘山下到赤水河顺路,又靠河边。二则,杨心怀与王水秀有恋爱之意,父女俩对杨心怀有说不出的好,加之王水秀又在协助杨心怀收发纤绳。就这样,老渔翁家成了竹杆、纤绳的周转站。沿河船帮所需拉船的纤绳,从这里装船转运到各个大大小小码头。王水秀的工钱嘛,杨心怀从不给她计较,时不时多给一块两块大洋,有时为了方便开支,杨心怀还预存些钱在老渔翁家。有人暗地里编了一首山歌:
牡丹花开逗人爱,心怀水秀坐排排。
支付工钱是借口,实际一家没分开。
高个子红军也姓杨,叫杨彪,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前卫连连长。杨连长见杨心怀用信鸽报信,他虽然不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内容,但他从杨心怀的表情可以断定是在求援。他高兴地拍着杨心怀的肩膀说:兄弟!够意思,走,我们到河边去看看浮桥怎么搭。说着用右手拉着杨心怀的左手,亲热得像亲兄弟一样往河边走。其他山寨人和几个红军跟在后边。
杨连长和杨心怀在河边一露头,对岸立即响起枪声,树林里一片噼噼啪啪响声,杨连长急忙按倒杨心怀,两人成俯伏状。枪声一停,两人急忙跑进树林,在一户农民家房前停下,农房五间土墙屋,青瓦盖顶,一道道门窗紧闭。两人见怪不怪,知道农户里的人是怕红军杀人放火,早就听信川军宣传跑得无影无踪。
杨心怀熟悉这户农家,正是王水秀的家,屋里装着纤绳和竹篾。他想:王水秀家里没人,如果破门而入肯定会失礼,会遭来一家人的责怪。不破门而入吧,红军要搭浮桥过河,没有纤绳用什么搭桥?怎么过河?知事明理烦恼少,还是先喊喊再说吧!
王水秀!王水秀!你在哪儿?杨心怀放开噪子喊。平时,杨心怀喊王水秀,从来没有“王”字,因为喊“水秀”亲热。今天呢,有外人在,并且人多,只好加上姓,喊起王水秀来。其实,杨心怀巴不得王水秀就在屋里,马上见到王水秀。
王水秀家是单居独户,这时的喊声只有河水和山谷的回应。
杨心怀想:既然你王水秀不在家,事情紧急,不如把门打开,回头再作解释。再说,你王水秀手里还剩有五块大洋,不行的话,就用五块大洋作赔偿费用……
杨心怀是农村人,知道农村住房的大门是双扇木门,木门上下有门枓,两扇门之间由锁相连,门一推会出现一道门缝,门缝大小可以满足手伸进取出。俗话说,门只能锁君子,锁不住小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无钥匙要打开大门,只要将木门往上用力一抬,门枓里的门轴就会脱出,门就掉下来了。
杨心怀灵机一动,在房子周围一转,发现房子左侧有一把锄头,他用锄头的一头伸进门缝,中间担在门槛上,用力往上一翘,一扇大门脱落了。另一扇门呢,像一个人侧着身子让路,门开了。
杨心怀!你终于来了,狗日的川军不是人……就在房门被撬开时,一个青皮酱脸,手里提着一把菜刀的老人从屋里跑出来。杨心怀心里一愣,原来是老渔翁,老渔翁的说话声像是从炮筒里爆出。老渔翁不知是心里激动,说不出更多的话,还是因为怒气堵塞在喉咙,根本就说不出更多的话,直愣愣望着杨心怀,眼里充满着期盼和惊诧!
老人家,对不起,红军要过河,要用纤绳搭浮桥。红军是好人,是不坏人。杨心怀急忙解释。这时的杨心怀完全不知道老渔翁提菜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骂川军是狗日的。原来24号下午,就在杨心善救受伤红军的同时,一群川军抢走了王水秀,老渔翁气得死去活来,他恨死了川军。
看得出来,红军是好人,我在窗缝里看了你们很久……老渔翁接着边说边擦去眼角的泪水。
老乡,打扰了!对不起,是兄弟打开的门,门坏了我赔钱!好吗?杨连长上前指着吊着的门,又是道歉又是鞠躬,随手把一块大洋塞进老渔翁手里。
老渔翁边把大洋还给杨连长边说:门没坏,我不收钱。心怀带来的人,他信得过!我就信得过!你们要什么东西尽管拿。老渔翁虽然听不懂杨连长的话,但他知道红军的意思是门被打开了,没经主人同意,要赔钱。
杨心怀对老渔翁把大洋还给杨连长的举动很高兴,因为他和老渔翁的想法一样,帮助红军打败川军是件好事,与钱不钱无关。老渔翁话音一落,杨心怀急忙说:老人家,红军要从陛诏沱搭浮桥过河,搭浮桥的事我没见过,过河人很多,你说这桥该咋个搭法?
老渔翁没加思索,急急忙忙回答说:我听说过!我听说过!兵家打战,渡口上如果人多船少,又要急于过河,就把几只船停在河中间,用绳子把船连在一起,再从河两岸牵大绳子作三头固定,铺上木板就能过河。这三头固定就是两岸将绳子固定在石头上或树桩上,中间固定在船上,三者连在一起,这样大绳子才有力,并且这大绳子一、二根不行,要几根并排成一排,木板放上去才不滑动。我只是听说过!知道这个道理,但没亲自搭过。老渔翁说得语无论次,心情显得很激动。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