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磨盘寨 第十四章 探路受伤不当伤 绕道带路夺炳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何开纯    阅读次数:43696    发布时间:2021-08-16

话说杨连长带领的前卫连,25日的任务是翻越穿风坳,经过药溪、梯子岩抢占炳滩场,确保红军二师左路军主力部队军团部队入驻炳滩场。

穿风坳是陛诏通向炳滩场的至高点,山梁像骆驼的脊背横挡在中间,穿风坳呈凹形,凹处是两边翻山必经之地,坳口因风毫无遮挡,横穿直吹,故称穿风坳。穿风坳有座石墙,石墙有门,石门两侧各有一间石屋,石屋平时供路人歇脚,战争作碉堡之用。社会混乱时穿风坳常有土匪挡路抢劫。坳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陛诏场翻山到炳滩场有四十华里,全是山路,人们为什么不沿赤水河岸走却要翻山呢?因为陛诏至炳滩场的河岸是陡峭的山崖,水流湍急,连纤夫拉船都要么爬崖爬壁,也就是说无路可走。

从陛诏翻山到炳滩场,这段山路杨心怀很熟悉,原因是炳滩场有两个险滩,有大炳滩、小炳滩之说。水过炳滩,飞流湍激、波涛汹涌、水卷雾生、拍岸雷吼,一派惊涛骇浪。炳滩因为滩长水急,重载盐船无法上滩,盐船到炳滩必须要卸下盐包,由纤夫从滩尾搬运到滩头,然后将船拉上滩,再重新装船。盐帮为了保证搬盐和纤夫拉船顺利,不至于船翻盐散,每一次船帮的盐船到达炳滩,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神灵是镇江王爷,祭祀用品多为猪肉刀头、白酒、香烛、纸钱。祭神后船主把船员、纤夫聚在一起分享一顿丰盛的餐食。穷人吃这样的荤宴,当时被称为打祭神牙祭,打牙祭是赤水河方言吃肉的一种说法。纤夫体力劳动强度大,报酬低而又不能经常吃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非常高兴,觉得祭的不是神灵,而是牙齿。故有牙祭之说。

杨心怀常常代表大哥杨心善陪张百万参加炳滩场的镇江王祭祀活动,常来往于陛诏和炳滩之间。

穿风坳是杨心怀经常歇脚的地方,地形熟悉,尤其是穿风坳山下老外婆饭店,更是熟之又熟,甚至有时还吃住在老外婆店。

老外婆店有这样一段故事。

穿风坳上山五华里,下山五华里,前后十里无酒店、无饭庄,更无住宿。原因是这段路时有匪盗出没,曾发生过杀人案件。从陛诏去炳滩的路边有一户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依靠种薄地打柴为生。母亲常开着门让路人歇息,虽然年迈多病,却是一个有名的慈善老人。同时烧些茶水供过客享用,她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久而久之屋子成了过往客商的歇脚店。

一天中午,一家三口路过歇脚店,男人骨瘦如柴,一步一歇,时而气喘吁吁,时而口中吐出鲜血,这吐血不知是旧病复发,还是新伤所致,行走得十分艰难。女人正要进屋讨口水给男人喝时,中年男子突然倒在路边,脸青面黑,口吐大口鲜血,死在路上。中年女人瘦骨嶙峋,跪在老人面前,哭着说:老人家,我们一天没吃东西啦,你行行好,给我女儿一点东西吃吧!快救救我的女儿。

店主女人一副男人模样,只是头发长些,家里一贫如洗,那有什么东西给别人吃啊!她看着小女孩大气不出,气息奄奄的样子,泪水不由自主流了出来。她一瘸一拐,走进屋子端出一碗茶水,半碗稀饭递给中年女人,说:你喝这碗水,半碗稀饭给孩子吃!等儿子买米回来再煮饭给你吃。

半碗稀饭汤多饭少,可以说它是汤,也可以说它是饭,原来是一碗玉米粥,碗底就几粒碎玉米,玉米碎粒上面全是汤,饭能数出颗数,汤能照出人影。原来这玉米粥是老妇人的中午饭,他的儿子挑柴到陛诏去换油盐去了,家里白日无逗鸡之米,夜晚无鼠耗之粮。

中年女人喝完一碗水,心里舒服极了,仿佛她吃的不是水,是饭,是肉,精神好了起来。小女孩呢,半碗玉米粥像灵丹妙药,比病人输液打针效果来得快,双手捧着碗又舔又咂,对着老女人连连磕头,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中年男子死因不明,是极度饥渴,还是心脑血管破裂,谁也不清楚。女人只是抱着男人哭,不停用双手拍打自己的胸部,双脚直往地上蹬,恨不得自己也一同死去。

老女人问中年女子从何而来,要去何处?是哪里人?中年女人只是哭,不作回答。当老女人问到她的姓名时,她只是说她叫朱三娘,女儿叫朱二妹。

小女孩呢,才十岁左右,一张猴脸皮,没有一点血的颜色,眼睛目光无力,穿着更不用说,又脏,又破,光着双脚丫。

下午,中年女人正准备挖坑埋葬中年男子时,老女人的儿子回来了。老女人没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也没说儿子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向中年女人介绍说:这是我儿子,叫猪儿。二十年前,一名过客女人被土匪抢走,丢下不到半岁婴儿,我用猪奶把儿子养大,至今我不知他的名,也不知他的姓,就叫他猪儿,一直喊到现在。

老女人接着说:五十年前我家和你家一样,同样命苦。路过穿风坳时,土匪要强奸我母亲,父亲拼死保护母亲,结果父亲被土匪活活打死。我呢,那时才十岁,趁土匪不注意跑进山林,东躲西藏逃到山下。最后,是这家老人家收留了我,我为了逃避土匪的欺辱,从此女装男扮,苦讨苦吃熬到现在。至于我是不是女人,谁都不知道,头发嘛,是近些年才护起来的。湾湾屋基嘴嘴坟,扁头扁脑住干人。你我都是穷苦人,不如你们母女俩就住在这里,大家做些吃些,一根田坎三截烂,过一烂算一烂吧!

猪儿二十出头,有一身好力气,他同意母亲的意见,埋葬了中年男子,收留了朱三娘母女俩。后来朱三娘拜认老女人为干娘。

朱三娘为了不让外人欺侮,嫁给了猪儿,朱三娘帮助猪儿种地干活,时不时卖些米饭、红苕、玉米给路人吃。后来,聪明的朱三娘认为房子顺路,可以开门座店,卖些茶、卖些酒、卖些饭给来往客商吃,甚至可以让客人住店,于是开起了饭店。

老女人擅于穷日子穷过,几十年摸索出一套土家菜的做法,一是,筒筒笋炖腊猪脚。二是,腌制肥腊肉。三是,磨泉水豆花。四呢,泡咸菜、发红豆腐、煮水豆豉。肥腊肉、腊猪脚全是自产自销,筒筒笋是原生态食品。至于水磨豆花,一则水质好,山泉水。二则黄豆是自家种植,无污染,加上土辣椒调味,百吃不厌。泡咸菜、红豆腐和水豆豉更不用说,香味扑鼻。泡菜一年四季不缺:春泡竹笋,夏泡姜;冬泡萝卜,秋辣椒,又香又脆。还有红豆腐和水豆豉经发酵,加上辣料,辣中有香,香中有辣,香辣适宜,爽口又顺饭。

老女人死后,朱三娘凭借老外婆传授的菜谱,生意特别好,凡路过穿风坳的过往客商,要么吃上一碗筒筒笋炖腊猪脚,要么吃一顿水豆花,另外还要上一盘肥腊肉,一盘红豆腐、一碟水豆豉,吃得一饱二胀,店成了远近闻名的外婆店。三娘开店时间一长,加上她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儿,人们自然叫起朱三娘是老外婆来。店呢,也成了老外婆店。朱三娘不管这么多,老外婆就老外婆,喜欢吃就来,来了就热情接待。她对待客人就像外婆对待外孙,亲切无比。杨心怀自从当上纤夫头领,路过外婆店时,总要在店里酒足饭饱,住上一宿,亲切地称朱三娘是老外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7472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