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说:“只怪我知识浅薄,若照你这么说,我内心也就有些释然了。”
古飞龙说:“你忘了在咱们俩由京城回双阳的路上,我对你说过的话了吗。老丞相推行新政,虽然使国家和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也得罪了很多当朝的权贵。所以老丞相死后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但是,真金不怕火炼,老丞相虽然暂时遭到诬陷,将来迟早有一天会得到昭雪。历史必然能够给老丞相做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翠玉说:“但愿如此,但不知我能不能看到那一天了。”
彩凤说:“别想这些没用的了,一切顺其自然吧。若不你和我们回双阳住些日子,散散心,然后再把你送回来。”
翠玉说:“不必了,现在老夫人还真离不开我;我也放不下老夫人。只要有老夫人在我那也不去。等老夫人没了,我定然回到你那去。到时候你就是撵我也撵不走啦。”
彩凤说:“既然这样,那咱们就一言为定。到那时候,你若是再不去,我绑也把你绑去。”
由于翠玉决心要照顾婆母,飞龙和彩凤自然不能勉强。他们俩在江陵只住了两天,就返回双阳。
飞龙和彩凤回到家中后,先到飞龙妈处去问安,并介绍了翠玉的情况。老夫人说:“咳,我还盼着把翠玉接来跟我作伴呢。不过翠玉这么做更令人敬佩。多好的人啊,摊上这样的事真让人心疼啊!”
古飞龙一直坚持兢兢业业经营各个商号,把生意办得红红火火。又新增设了几个商号,有的商号在外地建立了分号。
凡是有来向他求助的,他都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古善人的名声广泛传开,闻名遐迩。
一天,一位中年汉子来向古飞龙求救说:“古东家,鄙人姓高,是城南小梁屯的甲长。我们屯今年闹严重蝗灾,全屯颗粒无收,六十多口人全年没有口粮。向我们临屯包地主去借粮,他的条件是,借一石来年必须还两石。这样的话,来年就是丰收,我们全屯仍然处于无口粮状态。万般无奈,只好来向古东家求援,请古东家借给我们六十石粮。
古飞龙爽快地说:“没问题,请高甲长回去准备车,立即到我们粮库来拉粮。这六十石粮不用还了。如果不够再来找我。”
一个月后,门上人进来禀报上:“有一位中年农民求见。”
古飞龙说:“请进来吧。”
此人进来一看见古飞龙就说:“你就是古东家吧?”
古飞龙一看不认识此人,便说:“快请坐,您贵姓,找我有什么事?”
“我姓闫,特向古东家求援来了。”
古飞龙说:“有什么事请说明,不用客气。”
“我是大梁屯的甲长,我们屯现在闹饥荒,想向古东家借点粮食。”
古飞龙问:“大梁屯在什么地方?”
姓闫的说:“大梁屯离小梁屯五里地。”
古飞龙说:“小梁屯在哪我也不知道哇。”
姓闫的说:“古东家,你可真是贵人多忘事,一个月前小梁屯闹蝗灾你不是支援了六十石粮吗。”
古飞龙说:“我虽然支援过小梁屯,但我并没去过小梁屯,所以也不知道小梁屯在什么地方。”
姓闫的说:“小梁屯在城南,离县城十里地。我们大梁屯离县城十五里。”
古飞龙问:“你们现在闹的是什么灾,大梁屯一共多少口人,想借多少粮?”
姓闫的说:“我们现在闹的是旱灾,全屯一共二百多口人,想借三十石粮。”
古飞龙说:“行,不过你得等几天,现在我没有现成的的粮食。”
姓闫的说:“不对呀,我来时从你们粮库经过,看到你们粮库里存有很多粮食啊。”
古飞龙说:“对不起,我们粮库里的粮食都已经卖出去了。所以不能让你装,我得从别处另想办法。”
姓闫的说:“古东家,你得开开恩,我们实在是等不及了,我们屯子里有的人好几天没吃东西,都饿倒了。”
古飞龙说:“若是这样,你先拿去一石粮解决燃眉之急,其他的我再另想办法。”
姓闫的说:“我们全屯二百多口人,一石粮够干啥的。古东家,小梁屯有灾你都能积极支援,我们大梁屯有灾你也不能不管呐。”
古飞龙心想:此人怎么如此不通情理,便说:“我也没说不管呐,只是我现在手里没有现成的三十石粮,你让我怎么办?”
姓闫的眼珠子转一转说:“好吧,我现在先拿走一石,剩下的我三天后来取总算行了吧。”
古飞龙想了一下说:“你不用拿了,放心,明天我亲自把粮食给你们送去。”
姓闫的一听古飞龙要亲自给送去,急忙说:“那可不行,古东家,你是忙人,怎么敢劳动你亲自给送去呢。”
古飞龙说:“我再忙对你们大梁屯的事也要负责到底。”
姓闫的说:“不行,这万万使不得,还是我自己来取吧。”
古飞龙说:“啥也别说了,我说话向来算数,你回去等着吧,我明天一定去。对不起,我还有别的事等着处理,失陪了。”对门外喊:“来人,送客。”
姓闫的非常沮丧地离去。
古飞龙回到里屋把方才姓闫的借粮情况向彩凤详细介绍一遍。彩凤听完说:“看来此人可能有诈。”
古飞龙说:“我也有同感。此人非常不懂礼貌,况且今年雨水很调和,怎么会出现旱灾呢?特别是当我说要亲自给送粮去的时候,他现出非常惊慌的样子。”
彩凤问:“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处理?”
古飞龙说:“我想明天亲自去大梁屯调查一下。”
古飞龙来到大梁屯问一位老者:“你们闫甲长住在哪?”
老者说:“我们这屯子没有闫甲长。我们的甲长姓田。”
古飞龙说:“那就请你老告诉我田甲长的住处吧。”
“田甲长就住在这条街的东头,走,我领你去。”
(编辑:黔州)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