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家居住的地方相对偏僻,很少有外人过往,这些年来也没有遭到流寇的掠夺。突然有村口来了一队官兵,到处打听刘崇家在哪里,并声称要找朱全忠的母亲王氏,村外还逗留有许多士兵没有进村。很多村民看到这些兵士都吓跑了,以为是官兵要进村掠夺财物,尤其朱温的母亲这些年来一直担心受怕,听到有人点名道姓要找自己,马上带上孙子往树林跑,并连连招呼老大朱全昱也赶紧跑到树林躲起来。
有几个年老胆大的村民在村口和官兵们搭话,领头的官兵说:“我们是从汴州来的,要来接朱全忠大帅的母亲王氏去汴州和他团聚。”从前村民们只知道有个朱啊三外出好几年了,没有听说这里有什么朱全忠,绕了一番口色才知道朱全忠就是当年的朱温朱啊三。
在村民们的带领下,官兵们来到刘崇家,一开始刘家上下也吓了一跳,以为要大祸临头了,刘崇看过朱温的亲笔信之后,方才确信确实是朱温已经被朝廷任命为大官,这才一边招呼官兵坐下,一边让家人去山上把王氏找回来。当刘崇家人在村子背后的树林里找到王氏时,她和几个孩子们缩成一团正吓得打哆嗦。说明来意之后王氏还是不相信:“朱啊三放荡不羁,落草为寇,是我教育无方,不管他在外面犯了多大的事,我愿意承担,刘家对我们一家有大恩,我不能连累你们,”说完回到刘家来。
刘母把王氏带到官兵面前,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王氏,官兵们齐刷刷跪倒在地上向王氏叩安,简单介绍朱温这些年来的经历,并说明来这里之前朱大帅特别交代,要把刘母也接到汴州去。王氏这才真的相信确实是朱啊三派来的使者,不由激动得老泪纵横、悲喜交加。
刘崇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把来使安顿好,大家一起围桌吃饭,饭桌上官兵们对王氏和刘母彬彬有礼、客客气气。饭后把一大堆礼物搬到刘家大厅,并专门给王氏和刘母每人送上一份礼物和一套华丽的贵妇人衣服。第二天,两位老人换上衣物,随官兵往汴州赶去,王氏还专门把5岁的朱友裕也带在身边一同前往。
一路上,沿途的官员听说是朱大帅的母亲途经自己的辖区,纷纷前来拜迎并盛情款待。朱温听说自己的母亲快到汴州时,带着亲兵卫队出城10里之外等候。车队来到跟前,朱温匍匐在地上等待母亲,王氏下车抱扶起朱温并紧紧搂在怀里不停地抚摸他的头部,像是小时候带他来刘崇家时的那番情景,心里有道不出的苦和累,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朱温放声大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流泪,刘母及朱友裕也在车上不断抽涕擦眼泪。
进城之后沿途有官兵佩戴钢刀齐刷刷站在两旁,好不威风。王氏和朱友裕从来没有进过汴州这样的城市,看看这看看那。由于一路颠簸,来到帅府之后天色已晚,张氏拜见王氏和刘母之后,安排她们吃过晚饭就休息了。
一连几天,朱温不管军务有多忙,晚上都必须来陪母亲王氏和刘母吃晚餐,尽一尽儿子的孝心,两位老妇人乐得合不拢嘴。
过了一段时间赶上母亲王氏的寿辰,朱温安排侍女们把把母亲的住处打扮得漂漂亮亮,帅府也装扮得张灯结彩。母亲辛苦一生休要说是庆贺寿辰,整天胆战心惊能过得下日子已经不错,该是让母亲享享福的时候了。朱温专门精心安排家宴,请王氏和刘母上座,自己和妻子张惠、儿子朱友裕围坐就餐。因为高兴朱温边喝酒边把从军之后的经过细细说来,刘母听得惊心动魄,并把她之前告诉过刘崇关于朱温的那个故事说来,大家高兴不已,气氛非常和谐。
酒过半酣,朱温已经略带醉意,有些得意的说:“想想我父亲一生读了万卷书,年年进京考试连个进士都没有考中,当了半辈的教书先生,一辈子一官半职也没捞着。我虽然读书不行,不过经过这些年来的奋战,现在已经当上了节度使,也算是为祖宗争光了。”
母亲看到朱温酒后有些得意的样子,脸上沉下来显得不高兴,夫人张惠踩了踩朱温的脚,朱温这时才回过神来,“哦哦,儿子有说不对的地方,母亲大人不要见怪。”
“你今天是有了一些成就这不假,确实也算光宗耀祖了。你父亲虽然一生贫困,但是他的行为光明磊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不像你---(像什么她没说)。你二哥和你一起投军,身死他乡埋在广州城郊,留下两个儿子孤苦伶仃,现在还在萧县吃了上顿没下顿,幸得你大哥宽厚仁义,一直照顾着。你们兄弟俩走了以后,你大哥苦苦支撑这个家多么不容易。如今你是有出息了,可是却对这些却不闻不问,于心何安呐!”
“母亲教训的是。”
第二天,朱温当即派出一路人去广州郊外寻找二哥朱存的遗骸,送回老家砀山安葬,一面派人去萧县接二哥的儿子朱友宁和朱友伦,大哥朱全裕及他儿子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诲。至此一家人才在汴州城团聚,结束了以往担心受怕,朝不保夕的日子。朱温还派人回砀山老家把老屋修缮一番,不久在母亲的要求下,又把她送回老家砀山与大哥一起安静的生活,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人间。为了把儿子和侄子们培养成才,专门请老师教他们的学习文化,练习武艺,自己有空的时候陪孩子们骑马射箭,也算享受了一段人生难得的天伦之乐。
朱温萧县迎母的举动也从此成为美谈,他把母亲安顿好之后,在爱妻的陪伴下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残酷征战,直到走向权力巅峰。
(编辑:黔州)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