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初怀济世之心,其论议引据,
言壮而辞切,时人敬惮。
尤好老庄,尝效法无为,
旬日而治东平。——然身逢魏晋之际,
时局仄促,士多遭难,
故悠游恣意,终不乐仕宦。”“——世人论籍:
皆嘘其不拘礼法,唯好旨酒,
常作酩酊形骸之状,
仪行方外,虽王庭不避。
尤善作青白眼,俾睨文俗,为儒不怿。
——然其人又极重孝仁:
母丧而数咯,有疾而噉饮;
无亲而吊邻,恸哭而尽哀。
且示人以诚,醉美妇卧侧,循礼如常,
夫厥不疑。——故每遭人佞,帝多护内。”
“——世人亦称籍至慎:
但有求其对策,咨以时政者,
皆对议玄远,未尝臧否,故得远祸。
又尝避太尉之辟、辅政之召,
时多异之,及其免诛,则又称其远虑。”
(子朋不由称奇,感喟其行
又欲睹其辞:其人,可有遗文传世乎?)
“——之子莫急,待我纷数。”
第四出 品鉴
“籍以德操闻于清流,
亦以诗文著于当世。其时,
文让九锡,公卿劝进,尝令籍属辞。
然临取之,籍方据案醉醒,
援笔立就,辞即清壮,
无待润改,时称神笔。——惜籍平生之文
多所未传,或归录不善,
或志未著此:岂不闻获鱼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心能守其本,庄周之书
亦何足道哉?——其所传录
择其要者,概属下类:《通易论》,以明
天道之常变,君子之攸行;《达庄论》,
以叙自然之分合,万物之一体,
贵返本而无外;《大人先生传》,
以所见之人,抒籍胸怀之本趣;
《乐论》,叹古今乐理之变易。
——此外,籍亦传辞赋数篇,
多比兴之作,或因鸠戮而自伤,
或以沐猴而自醒,或发首阳之喟叹,
或作清思之冥吟。”(盛哉!美哉!
闻其意,恍若已见其辞,——子朋交赞。)
(渔父见状,弥笑稍住,继而又语:)
“——虽抱文赋,籍之文誉,
概委之诗名。”(子朋暗捺幸喜,
凝神谛听。)“——籍身后
所辑五言、四言遗墨逾百,盖其五言
八十余首,蒐入《咏怀诗》,
为世所重。然昭明列于雅正,
孝穆迻入艳歌,延年推之虑患,
彦和目为遥深,——其赏鉴难断,
可当: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李善亦言:嗣宗身仕乱朝,
恐罹谤遇,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盖诗者,
造于陶唐,暨于周秦,
兴于汉京,华于魏晋,
取效风雅,绳准苏李。而五言古体
又居文辞之要,上肇于夏歌,
下逮乎李陵。然自风骚寝息,炎汉兴立,
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西京百年,班姬一人,
东唯班固,有质无文。及建安三曹并起,
七子称雄,方彬彬始盛,
然词采貌华,乐淫哀伤,亦难得雅正。”
“——夫古之言诗者,但以
上感天人奥蕴,下通燕享赠答,
能为兴观群怨之用,
而发无邪之思,而言体道之志矣。”
“——夫道者,法于自然,
汇通天地,兼济三才,见素而抱朴,
少私而任物。——凡奉道之人,
在民,能使无欲无争,
无怨无尤;在政也,能使
在上无为,任物自化,
周始而不乱;其在圣也,
能致虚守静,齐物逍遥,以通天下之志。”
“——考之坟典,三皇尝以无为
而天下治;几后,道渐濛晦,
五帝兴礼乐,而以王道补废;
及五霸踵起,礼乐亡佚,
百家争衡,天下汩乱,祸无终始。正可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国家纷乱,有忠臣。——当其时,
魏晋迭替,强臣擅政,
乾纲危辱,帝室无力。——嗣宗
空怀道器,进无剿诛之力,
退无谏言之机,坐视鼎革凌替,
唯有登临幽思,比物沉吟,此情可叹、
此意可悯......呜呼!——君子
睹物用燕享,感事述怀,扬其美或刺其上,
且情思节洽,以正王者之兴废,
无背于臣道,无乖于圣心,
此之谓小雅。”
第五出 去惑
(......渔父语住,默然良久,
子朋亦感震聩,涊然有汗出,
然感喟之余,渐又心生悒郁。)
渔父有觉而诘问:“汝尚有何惑,
因感不怿?!”子朋愧答:
“听尊一席,甚叹籍之才量,然
辗转侧想,仆先前之忧,
似并未拔除,故而又惘。”
——渔父勃然而怒:“子之材质
下矣!——岂不闻:听言者,
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
其与桥言无择!”——子朋叩首:
“仆之不敏,望再为指点,甚感为盼!”
(渔父背身面江,愈发语重,
子朋则面色拳拳,身形植固。)“呜呼!
——岂不闻自古真人,于时俱化,
出入进退,动以文明,
有道则试,无道则隐,
忧而无伤,乐而无淫,
言足以兴,默足以容,
行为世法,圣逾古今。”“——想嗣宗
以微贱之身、羸弱之躯,
形骸于僭君之榻、虎狼之侧,
经年险历,得享终年,
上不以为慢,僚无诋其过,
至慎而无闷,悠游而中道,
恣行以刺伪,忠孝以矫诚,
德被于现世,文表于后代,洋洋乎——
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
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岂非
人中之凤仪乎?!”“——诗云: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
福禄绥之......”渔父之音
缭亢于耳,子朋目光悫然,
慨然而叹,翛然而嘘,
恍然若有所悟,霍然若得其愈,
心魅除切,心中郁结顿时
焕然而释矣!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