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怀念母亲到永远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洪开第    阅读次数:61310    发布时间:2023-08-28

 

我家几弟兄从小就在父母亲的严格教育和要求下,从不搞特殊。在学校时按时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和参加劳动外,回家要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还要协助母亲和外婆,力所能及地参加家务劳动。我从小不到十岁就和二兄弟到北门河里抬水回家,十来岁能担小桶就每天下河担水回家,学校放假期间,到公路上锤过石子;给泥工师傅挑过灰桶、抛过砖头上楼;去风溪修大堰、给土城石工班当过副工;去葫市和农民一起上山扛过楠竹。

家里其他几个小兄弟星期天不管是到华一搂煤灰、挑煤灰,还是在家打炭粑、搞卫生等。我们几弟兄平时还要帮助家里煮饭、洗菜、带小兄弟等等。四兄弟洪流十四岁就到建工队当学徒做泥水工。

按照传统的分工,在一个家庭中,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我母亲嫁给父亲后几十年的生活中,总是以父亲的工作为重,积极支持父亲工作,主动挑起家庭重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领导干部工作调动,不象现在这样要同时商调爱人的工作。而是将爱人作下放处理,到当地后重新找工作。父亲从遵义调到赤水,母亲就丟掉了在遵义地区交通银行搞财务的工作。到赤水后,去赤水华一纸厂(马村)代办过储蓄、邮政等,后又被下放,最后安排到城关卫生所(现中医院)仼会计。其间,母亲还多次在家待过业。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动乱时期,农村规定农民赶场,由三天一场改为十天一场,有的乡镇还半月赶一次场。老百姓平时不是场期连鸡鸭蔬莱水果都不准买卖。否则就要没收,叫割资本主的尾巴。

在城里也不例外。由于家庭经济紧张,母亲曾应朋友之邀,利用星期天和平时的晚上作临时工,帮别人纺棕绳来贴补家里的经济开支。那时母亲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去西门城门外打工纺棕绳,每天晚上都要干到深更半夜。双手伤痕累累,长期用胶布贴着。由于纺绳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母亲的双脚经常都是水肿的,身体严重透支。我那时已十多岁了,母亲为子女的付出,我看在眼里,同时也在我大脑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没干多久,被工商部门叫停,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后来母亲也再没有去参与纺棕绳了。

八十年代初,由遵义地区落实政策办公室通过调查,恢复母亲的公职,安排在遵义地区财政局作退休处理。地区财政局还给母亲发来财政部门的统一作装,逢年过节还给母亲送来糖果等慰问品。此时,我们几个大的兄弟都参加了工作,有的还走上了所在单位的领导岗位。我们先后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刻。她经常自豪地穿着财政制服出席朋友间的聚会,制服代表她在解放初期参加新中国金触工作的历史,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因此,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

当今社会家庭只要有一个孙子,男女双方的老人都围着转,帮助看管,辅导学习,料理家务。老人们都成了“研究生”。

在六十年代,由于我家弟兄多,年龄跨度大,六十年代读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有,管理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母亲也有她的管理方法,就是让我们几弟兄大的帮小的,包括辅导检查作业和生活管理。这样我家七个弟兄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一个都没有落下,学习成绩和家庭劳动,行为规范方面都得到学校老师、同学和街坊邻居的称赞。

母亲当然是最辛苦的,每天起早摸黑,要忙于工作,安排料理家务,还要应付那个动荡的年代。家里小孩逐渐长大,要上学,要吃饭穿衣,家里经济又十分紧张。

母亲每天既要去中医院上班,还要用大量的精力管理我们。学习不能迟到早退,上课要求用心听讲,回家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夏天还要教育我们不能偷着下河游泳。生活上每天都有一大桌人吃饭,油盐柴米,买进买出,穿衣穿鞋,人亲客往全靠母亲安排。

一天到晚,母亲都忙不过来,后来体弱多病,也是这个年代身体严重透支埋下的病根。

一九八一年冬,我爱人朱润芬因患重病,由我护送到遵义治病。住院三个多月,家里留下两个小孩,当时都才只有几岁,全由母亲帮助看管。母亲还多次买鸡鸭请人带到遵义,帮助爱人恢复身体。一百多个日夜要花费母亲多少心血,这些情景,历历在目,我至今难忘。

一九八六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动画片《葫芦兄弟》,母亲特别喜欢,多次和我们一起观看,并多次对我们兄弟说,要我们学习葫芦兄弟,兄弟间一定要齐心协力,要团结,要互相帮助。

母亲在赤水生活了几十年,无论是单位的领导、同志,还是朋友、邻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我家有四个兄弟当过知青。不免会给家里带来不少农村的客人,尽管当时家里的经济并不宽松,有时吃饭时家里来了农村的客人,母亲都会用好菜好饭招待农村的来客,客人走后,我们自家人再作点简单的饭莱填下肚子。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362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