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林巧妹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48036    发布时间:2023-10-19

 

林大爷看着女儿找着了一个稳妥的人家,放心了。他继续串乡帮人编篾货。在葫市上后槽三合村和一个寡妇结婚了。听说那里也是柴方水便,土质好,竹林多。

林巧妹嫁到龙潭沟就是瓦房大队的社员了。要排工天,男的29天,女的每月是25天。到年终粮食按“人7劳3”分配,钱按工分分。

一天,队里安排挑粪,巧妹和几个男社员比,你一挑,我一挑的干得热闹,个个干劲实足。结果评工分时男的是10分,巧妹只得了8分。巧妹木呆呆地看着记分员,几个男社员也要求给巧妹评10分。队长说:“没有女人评过10分,不要开坏了头。”

“上面强调男女同工同酬。”巧妹在想。

“女的能下田,能砍山放树吗?就评8分算了。”队长是怕把女人逼下田了。女人凉了血气是不生娃儿的。

本来男女同工同酬是上了宪法的,在山高皇帝远,那时还很闭塞、落后的旮旮角角有些事不一定行得通。

一年过去了,巧妹实在看不惯了,多次提出要男女同工同酬,谁都不答理她,这就是山区的习惯势力。她与许六妹一起约了4个愿来与队上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女社员,向小队(钱、粮分配基本单位)递交了书面的报告。小队不知道怎么办,转给大队。大队转给了公社。公社王书记王看后,说了一声“好呀!我们公社出了‘铁姑娘’。明天去开个现场会,支持这个叫林巧妹的辣妹子的正当要求。”

现场会上,公社王书记表扬了林巧妹敢于坚持原则,维护集体的精神。借此,将在全公社强调执行男女同工同酬,希望女社员拿出“谁说妇女不如男”的花木兰的精神,学习大寨“铁姑娘”的勇气,把瓦房大队建设成 “大寨”式的大队。最后推荐林巧妹为瓦房村一组妇女队长。

 

“这回巧妹出名了。”我说。

“还不算出名,只能说是公社开始重视她了。”郭组长说。“是后来几件事她才真正出名。”

 

林巧妹一上台,便与队长商量,改变广种薄收的状况。

向公社要了6000斤普钙计划,用木材去抵款。要求王书记向农业局申请“矮子粘”稻种。组织“半劳力”(老人、病残、儿童)割青草和树叶沤大堆肥,发酵后下田,加上普钙作基肥,改变了栽白水秧老习惯。这一举,那年的水稻产量翻了一番。会计一算,平均每人超出了360斤,按规定是该卖余粮了。

队长找巧妹商量:“360斤不全是谷子,还有些杂粮,够吃一年吗?卖了余粮的就没有‘困难补助粮’供应。瓦房大队一小队历来都是‘两眼朝上望,伸手要点粮’的困难队,断了供应粮行吗?”

林巧妹说:“我们不能长期成为国家的包袱,你们怕,可以理解,因为饿怕了。今年我们就不卖了。我们让大家就拿今年来试一下,如果能不饱不饿的把今年度过了,明年一定要揭掉这顶穷帽子。”

“上面查起来怎么办?”队长问。

巧妹说:“不能搞瞒产私分,集体瞒产私分是封不住几十个人的口的。一旦漏了嘴‘偷鸡不行还蚀把米’。我有个办法‘打火针’。”

巧妹说的‘打火针’就是把保管室的谷子,每囤取1斤,称好后由3人监督,放在锅里烘去水分,干后再称如果只有0.95斤;又再去称1斤烘干只有0.96斤;第三次去1斤烘干只有0.94斤。三次平均为1斤烘干后为0.95斤,写张字条“这囤谷子称100斤只记95斤账,其余那5斤是水分。”

年终绝算的人均口粮低下来了,保住了那顶“困难队”穷帽子。公社来查过,认为是有问题,但还讲说得过去,水分能算是粮吗?其实是领导们是放他们一马,因为巧妹搞的是明的,是有礼有节的。领导们恨的是那些搞阴谋诡计,偷偷摸摸干又说不清楚的人。

第二年不但加了底肥,还施了尿素追肥,又换了谷种,收成更好,社员不担心饿饭了,卖了余粮,揭掉了多年的穷帽子。好多单身汉都结了媳妇。就连许五都接了个初中毕业的“背篼姑娘”(习水上面的人)。社员们都夸林巧妹:“这个川妹子是个大能人。”

 

“了不起。不是说她‘打火针’的歪点子,是‘揭掉了多年的穷帽子’,太了不起。如果一个乡有几个这样的人,早就富起来了。”我说。

“还富不起来。事情是一个接一个的。”郭组长又继续摆。

 

嘿。新媳妇接进来,生小孩是一定的。巧妹发现那段时间农村生娃儿像是在搞比赛,大婆娘小媳妇们都成了“吊肚员”(孕妇)。这个生娃儿的高潮,代来了又要穷的信号。她慢慢的研究、分析并找出了出现人口高潮的症结。巧妹那时已经入了党,当选为大队妇女主任了,她把这个情况向公社反映:“农村的生娃儿开‘敞碗’,是推行农村粮食分配‘人7劳3’的结果。你想两个主要劳力的工分分的粮食加起来,还没有多生一个小娃儿的基本人口粮多。娃儿吃不得,节约了口粮,家里结存下来了。主要劳力干活吃饭‘凶’粮食不够吃,缺粮。生娃儿强呀。你说她们生不生。”她向公社领导说了她的看法,“这样生下去,人一多,缺粮户就会增多。而缺粮的正是主要劳力多的家庭,生产积极性无法提高。”公社说是上面的分配政策不能动的。林巧妹知道政策他们改不了的,只好在生产队开会时对大家说:“不要生多了,有两个就行了,传宗接代保险,抚养起不累。大家想一想,10个粑粑10个人吃,1人1个。生了1个娃儿,1个人就分不到1个。如果生了5个娃儿就更分不到多少了。我们的土地面积变不到,就是那10个粑粑,娃儿生多人又穷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1348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