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四年(1925年)初,周西成布告,凡在赤水境内经商者黔军于以保护,如被抢劫、敲诈、货物丢失,师部予以补赔。并请来四川有名川戏班子在赤水城唱连台戏,开了番菜馆,招揽商家到赤水经商,这样增加厘金收入,解决军费开支。武汉、重庆、自流井的商人,乘商机进入赤水。两山的竹木翘市口来了,竹价上飙,山路草踩茸了,檑槽拉红了,河里筏子接二连三,络绎不绝,商家、脚子、捆运工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就连出脚不好,远山的老板都在想法把竹木变成钱。
丙滩一个叫刘元章的人发现,周西成这个靠山巴结牢了,好处多多。在他的祖业地盘上,丙滩东华门小河对面,与东华门对平的陡坡上原来的一座老庙子,因位置不当,香火不旺,久经岁月风霜而倾倒了。刘元章将古庙重修,取名为“文武祠”,供奉文武菩萨即孔子和关羽,还有周西成军长的长生牌位。文武祠,这个名字,与周西成有关。周西成字继斌,这“斌”乃文和武组成,自认为有“文韬武略”。刘汉章修建这个庙宇,是拍周西成的马屁,从中想得到周军长的经济支持和政治靠山。
开祠那天闹热非凡,金树成也想去看热闹,周军长要亲自到丙滩来参加文武祠道场,说不一定他的弟弟金浩也会一同行,很想去会一面。想到自己刚刚安稳,怕又引来事端,又不想去会了,不去又惦念不安,去远远的看他一眼就心安了。于是带了两个儿子去赶道场,对两个儿了打招呼:如见了你浩叔,不准喊,不准去接近他。两个儿子点头答应。
文武祠内钟鼓齐鸣,文武祠下大桥的石梯只准上,下的人从半边街转出。丙滩上栅子和到大桥的八十梯上挤泄不通,只好一边上一边下。放鞭炮的在大桥两边,鞭炮声在大沟里轰鸣,硝烟笼罩了中堆,鞭炮残衣在大桥麻柳沱里洄转。桥上拥挤,来去各走一边。此时,金家三父子刚挤到文武祠庙下桥角,对面的喧闹声嘎然而止,场上下来的石梯子上的人突然闪开一条路,十二个荷枪实弹的军人“迪迪突突”从栅子门大菩萨下来,中间拥簇一个带白手套,拴斜皮带,别手枪的军官和一戴博士帽的地方官员,后面跟着丙滩的乡长。下到月台坝,军人两路排开,责令桥上的人撤开,转到沙堆和下河路上去,才让军官和地方官员前行,武装护后。
“三叔,是三叔。”金有志指着对面,刚喊出来声来就挨了他老汉一耳光,三娃子“哇”的一声哭了。哭声撕破了宁静,众人的眼睛都落在金有志的身上。金树成正想拉起走,军官走到了前面。刘汉章也在这边桥角等候迎接。军官没理刘汉章的虔诚,反走到还在哭的小孩前:“小娃儿,哭啥起?”军官的问话和蔼可亲。金树成抢先回答:“他要读书。”三娃子看清了浩叔,收了眼泪,便大声嚷起来:“我要读书,他不让我读。”
“读书是好事嘛。”军官转过来对戴博士帽的说:“县长你教化有方,刘夫子布善事,这样小的孩子都知道上进。可嘉可喜!”又拍了拍乡长的肩膀:“你守土建德,惠泽一方。我定会向周军长禀报。”
随即,取下右手的手套,摸着金有志的头说:“读书好,还要好读书,有难处找乡长帮你。”
“一定!一定!”乡长唯唯诺诺。
转身将手一挥,武装开路上坡进文武祠去上香去了。
金树成松了一口气,摸着三娃子的脸自责:“幺儿,老汉的手重了。”三娃梭到他老汉儿的腋下,头紧靠着他的胸膛。说:“不痛,我是故意大声哭的。”
在回家路上,金有才和三娃子都夸三叔威武。转过身来问:“老汉,你为什么突头突脑地说三娃哭是要读书呢?”
“不是乱说的,是这几年我们家遇了这样多的事,才悟出了耕读齐家的道理。耕,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做到了勤耕,沿袭传统耕作,还是老样子。只有读书,我不想书中的黄金屋,却有开启我们的智慧,把我们要做的事做得更好。三娃是读书料,我是想要你三叔帮三娃,把他带进学堂门坎。”
又到了赶场期了,金树成带着三娃子去赶丙滩场,除了会余老先生谈划纤籐篾的事外,想为三娃子找个读书的地方。
又到大顺店,刚到店口,余老先生已经泡好了茶,招呼金树成入坐,三娃子乖巧地站在父亲的背后。“这个就是那天哭,惊动金旅长那娃儿罢,有出息,找个地方好好盘他读书。”金树成说我就是想带他看新学堂收不收学生。“我们丙滩场小了,没得新学堂,许二老师邀约了王大爷、郗大爷办一间新学,没搞成。就在私塾读到,等新学办起了才送去。”
哪点有私塾?金树成追问。“柏香林不就有间吗。”
金树成问及通天坳划纤藤篾的事。余老先生说:“王七老爷说,一个走展点,按一角三一饼,实在都做不出来再调整。”
“好,我也是试一试。先不签约,干半月试试。”稍停,又问一句,“下一场就出货,有人收吗?”
余老先生笑了:“就是我来收。”
“好,好,熟人熟事。”金树成终于懂了,又问:“还收其他的吗?”
“要,收盐篾、伞把、刷子板、晒席篾。要想把这几沟几山的竹子都变成钱。”余老先生说得有眉有眼。“但是,路是个大问题,运脚不好整。发多了老板又没赚头,‘不图喝口汤,哪个在灶背后立’。发少了,没人搬。”
“天生物,为人生。人总会有办法把它利用到恰如其分。”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