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二娘是丙滩出了名的媒婆。那时候,赤水山区的姑娘是不轻易抛头露面让人看见的,要知道姑娘的情况,非常困难。而媒婆是从事婚介职业,对她的中介对象非常敏感,特别是姑娘的情况一定要掌握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才能做好婚介工作。首先,苏二娘是女的,她交往又宽,人缘又好,又好走家串户,才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她熟悉范围的姑娘情况。只要有男方拜托她谈媳妇,她根据双方的情况,再三权衡该找什么样的对方才匹配,找着了合适的才上女方家的门。
第一次是上门去讨口风。通过转山转岭绕些大圈子,才慢慢告诉女方家长是受谁家的托来求婚,谈某姑娘的。如果女方家长没有拒绝,还丢了个尾子(话没说绝)说:“慢慢地谈嘛。”媒婆则说:“婚姻大事,一辈子的事,一定要考虑清楚。我隔几天来听你的回话。”
隔几天媒婆真的准时到了女方家。女方家长会说:“我还没考虑清楚。”媒婆便翻来覆去说男孩如何勤快、聪明、能干;又把男方的家庭情况介绍一番。这第二次就结束了。
隔了十天半月媒婆又到女方家,再把男方家的情况简单说给女方听,再听女方家长的口气,如果有点意思,便说:“大哥,这个娃儿你是看到长大的,家庭也是你知我晓的。如果没有大的问题,你看是不是该叫男方送头道茶食了。当然,你接了头道茶食后觉得不妥还是可以退的,又没有‘烧坏粑粑烫坏酒’。”如果女方家长没有意见,这“三回”就结束了。
媒婆回去与男方回话,就说:“我跟你家少爷,谈某某家的女儿,这个姑娘……‘打起灯笼都不好找’。”又在男方家里夸女方的家庭和姑娘,夸到一定的程度见男方的家长有意思了,便叫男方看个期会送头到茶食。
你不要小看这“三回”谈话,“三回”是女方的尊严。如果媒婆一谈到就满口承认,别人会说:“沙土萝卜,带到就来。”“贱!便宜货。”“好多姑娘嫁不出去。”媒婆都会怀疑是不是姑娘有啥问题。所以,就是女方认为非常满意男方,或者男方比女方强多了,女方都要“傲”三回,叫“一二再,再而三”的来求女方姑娘,说明女方姑娘贵器。
这时候男方的家人、亲戚朋友开始出动,对媒婆介绍的女方进行全面调查。怎么调查?姑娘又看不到,先看女方家的菜园土做得如何;房前屋后是否清洁;她家人的穿着干不干净,整不整洁;特别要看姑娘的母亲,这叫“买牛要买‘奓角牯’,说亲要看老丈母”,有怎样的母亲就有怎样的女儿。确实认为可以了,才请媒人送“头道茶食”。
男方请媒婆送“头道茶食”(两盒或四盒白糖或冰糖,一般是半斤一盒。一定要双数),同时也要送媒婆一份礼信。媒婆将“头道茶食”送到女方家,便说:“这是上次我说的男方,托我送来谈你家姑娘讨话的茶食。”女方家长便说:“放在那里,慢慢谈。”隔一个月左右送“二道茶食”也是如此炮制。
按山区的习惯,即便女方发现了男方的问题,不同意这门亲事,“头、二道茶食”是不能马上退回去的。如果“热漉漉”的马上退回去,男方认为是“受了方”(侮辱),是很没有面子的。搞不好“亲家不成,成冤家”。但“二道茶食”到“三道茶食”大概是两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一些,烟是女方对男方考察最关键的时间,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出动暗中访问、调查男方的情况。这时与男方有矛盾的人就会乘机“倒扎”(说坏话),女方很谨慎地辨析旁人说的真假,许多事都要搞清楚才下退不退茶食的决定。
关键的第三道茶食,女方如果收了,这门亲事就完成了一半了。如果不收,就会连上两次的茶食都要退回来,这门亲事就泡汤了。在退茶食时,女方家长会说:“我家的女儿还小,还要留在家里吃几年空饭,好好的教说。”或是“我家的女儿‘舀不够’(没有甑子高)他家的饭,等她长大点再谈此事。”只说自己的缺点,既不得罪人又把茶食退了,也就是把这门亲事退了。
媒人也非常谨慎,送了二道茶食后,经常出入在女方家中,细致地察言观色,掌握事态的动向,尽量在时机成熟时送第三道茶食,以免节外生枝。
一般第三道茶食收了,表示这堂媒基本稳当了,就约期会面。媒人奔走在两家之间,与双方商榷家长会面。由男方放时间请媒人转致女方的家长到男方家会面,女方去多少人男方都欢迎,一般去姑娘的父族:祖父、父亲、哥哥兄弟,还有房族中有威望的人;母族:外公、舅舅。在父族和母族中选择去一桌人左右男性组成亲友团,由媒人领着去男方家。
当然男方会“满酒快肉”的招待,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女方的亲友团主要去看男方的家境、仓里的粮食、灶房里的腊肉(腊肉炕在灶额头上)、种子的存放、圈中的肥猪、家庭的陈设等,即经济状况。更要细看的是吃水源头好不好、柴山的蓄积量大小、土质肥瘦、菜园远近,即地理环境,这些是自己的女孩子到男方家最直接受益的要素。这一次叫看“人户”。
看了人户后,媒人直截了当去问女方对男方的看法。如无意见,隔一段时间便与女方商量“做香”的时间。“做香”是男方到女方家确定这门亲事。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