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生土里也出了些奇迹。许多石旮旯、石丝丝包含在土中,开都开出来了还是要种上庄稼。怪,石旮旯、石丝丝的泥土大多是黑的,既散疏又成颗粒状。虽土少石多,但出庄稼。有一年在石夹口的石旮旯挖到一个十多斤重的红薯。红薯的“鼻子”(薯藤的基部)比大拇指还大。老人说“不要小看石旮旯,‘石头窝屎千年肥’。”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石旮旯的土厚,外面是个岩壁壁,苕藤铺得开,石头上苕藤又下不了“藻根”,才育出了一个大薯王。这算是刀耕火种中的巧遇。
捡土的火膛也是粮食窝,生土里,火膛的庄稼比哪里都好。山里人很会利用这块肥肉。在火膛里点上几粒南瓜籽,到秋天,包谷收完了,包谷杆倒了。土里到处都困着大大细细的老南瓜。这种生土老南瓜,黄皮上有一层白色的灰,肉头厚,煮白水南瓜既粉又甜,还泛出幽幽的草香。地道的纯天然食品。
但是,山区到处都是荒土和残次林,可惜得很。特别是二耕土高山,土质最肥,土层最厚的湾槽,却长满了大蕨基草,倘遇荒年,人们就拥上山去挖蕨根充粮。土地主人无法干涉,因为人走到吃草根树皮这一步,已经到了末路求生境地,再去干涉,就会闹出人命的。
金树成对黎清云说:“你们这种生产方式既费力,又收不到多少粮食,叫广种薄收,把仅有的土地资源浪费了。假如我们把这些土地都栽上竹子或经济作物,将这些东西出售,变成钱,将钱去购买产粮区卖出的粮食。各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家都获利。”
“亲家。”黎清云说,“国民政府的官员们,特别是大权在握的蒋、宋、孔、陈,都在谋自己家族的利益,哪个来管这些小事?况且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所有,业主们想怎么整就怎么整。他的山林什么都不栽,拿来放蛇,谁管得了?没有人统一规划安排,至少一个县要有个规划。”
“你说来头头是道,不得了。”金树成说。
“是你那金有志和袁鹏他们摆,我听到的。还说,穷人只有自己救自己,才能跳出火坑。”黎清云一处记得几句。
“这些话只能我们两个讲,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能对其他人讲。”金树成给黎清云打招呼。但心中满怀希望,说:“总有一天会有人来统一安排这旧山河的。”
赤水河沿岸到处都看得见半山的红岩,这红岩是楠竹和硬头篁等丛生竹的分界线,岩上栽楠竹,岩下栽硬头篁、绵慈等丛生竹。岩脚是红岩石崩塌散落地带,岩石坍塌下滚覆盖很宽,因为石头多土少,人们很少去开垦,岩脚人烟稀落。你看,靠岩脚全是大墩细堆石头,密密匝匝不让泥土露脸;滚在坝中散落的石头,奇形怪状,或立或卧,熙熙攘攘,星罗棋布。岩石峋嶙,土多石少,就像一群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乞丐,招人鄙弃。这里的乡民,怨过石头,恨过石头。谁都不想开垦这些石旮旯。加之又是阴山,日照时间短,雨水充沛。石头上长一些青苔、地蕨皮,青一堂红一团的,像癞子的脑壳。
嘿!你慢慢地看,要不要一个石头上长一窝草,梗如黄金,叶若碧玉,花像蝴蝶,在这乱石林里真是鹤立鸡群,很耀眼。改变了人们对石旮旯的看法,就不恨这些不长粮食的石头了。这种草叫“黃草”,民国初年叫吊兰花,正宗的学名叫“石斛”。丙滩的石板滩、旺隆的红岩脚,张家湾背后岩脚的石斛,干如竹节,色彩金黄,宛若金钗,山民们给了一个“金钗石斛”的雅号。“石斛不厌穷石头”。你看,这金钗石斛呀,长得一蓬一蓬热热闹闹的,他注释了“石头也有鲜活生命”之说。可是,那时不懂得金钗石斛的价值,除了几个草药医生扯点来做药,就没人问津。但又无人抄拔它,因为它又没占你的良田熟土,又没有灰灰、没有刺,花花开时乖着呢。于是,金钗石斛就成了“无娘儿子天看成”,悄悄密密在岩脚下的丹霞乱石上生长、繁衍,壮大起它的家族来。
金树成长叹一声说:“这些吃露水长大的财富,丰富的资源。无人有慧眼识得墣中璧,有资源也是枉然,财富不会自己滚进你的家里来。”
金树成说;“要走一条创新的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讲了一个敢于创新的赤水乡贤的故事。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位旺隆姓明的青年,偶然得到一册《中华百科全书》,经过详细阅读,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生产罐头食品上。书上讲的是肉类和水果罐头食品的制作,而他则仿照其生产方法,琢磨制作具有独特风味的品种。凭着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满腔热情和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心,亲身参与实践,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得到成功。他典当了祖辈遗留下来的田地,在离赤水县城数十里的旺隆乡老家,利用自己居住的庭院,办起一间简陋的小工厂,开始风味罐头的批量生产。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生产出冬笋罐头和百味全罐头共3000多听,凤尾粉(蕨粉)和无核枣各1000多斤。这是赤水第一个将赤水楠竹冬笋制成方便食品,推向全国的人。
冬笋罐头,是利用赤水特产冬笋为原料,去壳切片,用明矾水煮熟后装入镔铁筒,再经高温蒸制消毒灭菌后,焊锡密封。百味全罐头,是用制豆浆剩下的下脚料豆渣为主要原料,拌入海参、鱿鱼、金钩(虾米),再用鸡汤、鸭汤煮透,然后如上法装筒、消毒、灭菌。这两种罐头皆就地取材。他生产的几种产品,是贵州省从来都没加工生产过的产品。
后来,因加工技术不过关,解决不了抽真空的问题,达不到保质期产品就变质腐烂,造成很大的亏损而关闭了罐头厂。尽管失败了,为后来赤水人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作出了榜样。
这个姓明的家产被他折腾得差不多了。人们说他“翻金”,还说是“穷不翻金不富,富不翻金不穷。”不管人们怎么说,一个敢于创新的人怕失败吗?怕讥讽嘲笑?不,他会勇往直前,奋起直追。
当时,社会上有句谚语:“千棕万桐,子孙不穷。”说是一家人,只要你栽了一千根棕或者一万株油桐树,就能福延几代,富续子孙。油桐树的果子叫桐子,是榨桐油的原料。桐油是工业用油,用于造船用的咣油,泥缝的油灰;还用于雨伞、雨蓬等防雨防潮用;还可照明。桐油用途广,是市场上的紧俏货。姓明的便与赤水县政府签定协议,租用赤桐公路葫市到大金沙段公路两旁的荒地山坡几百亩,进行开发,种植油桐、果木。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段公路两旁的山坡种植了几千株油桐树和几百棵果树。眼看就要见成效,被当地的权势人物以“以权谋私,侵占公地”的诛语,将姓明的告上法庭。姓明的在诉讼时,势单力薄,又无银两从中平衡,政府又“反腕”。官司时间拖长,林地无人无钱无力管理,逐渐荒芜,树木遭到破坏,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金树成对黎清云说:“政通能人和,百废可复兴。天时、地利、人和为前提,好的愿望才能付诸实现。”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