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正酒”就是结婚那天男方把新姑嬢接到家,摆酒宴酬客的日子,山区叫迎娶之日。有的新郎官要亲自去迎亲;有的托姐姐(嫁出去了的)、嫂嫂去接,叫“正接”,又叫“接亲娘子”。金有才托妹妹金有芳“正接”。
女方对过礼没有意见,同意发亲。按送期的“期单”上的时辰,踏着装有米的“���子”(升子)梳头绞脸。到“发亲”时间,新姑嬢被人牵到“香火”神龛前去辞别祖宗,拜别父母长辈。或是教说,或是祝福,或是拿钱,拿东西。屋里一片哭泣声。这时堂屋门是关了的,辞别祖宗是不让外人看的。辞别结束,打开堂屋门,哥哥或弟弟背着新姑嬢出门,上轿。
背上轿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姑娘大姐的尊重,说明贵器;二是怕姑娘大姐踏了他的门槛,把财运带走了。新娘上了轿,人欢马叫,鞭炮轰鸣,唢呐高唱,锣声震山,这是抚姑嬢的顶峰时刻,等姑娘一走,满屋满院坝的嫁妆也搬走完,娘家冷漠啾啾剩下的是一片狼藉。
山里人有句俗语说嫁女方:“人亦空,财亦空,两个尿桶满咚咚。”山里人还说嫁女是“撵强盗”或“撵大嘴强盗”。还说:“结媳妇是赢家,打发姑嬢是输家。”
迎亲队伍的排列:前面送嫁妆的;第二是接亲过礼的;第三是新娘坐的花轿;后面是送亲的。
如果当天有几处结婚的,有的在近处,有的还同路,则要抢先,说是谁先随吉利。倘若两乘花轿相遇了,新娘要互相交换礼物,一般是手巾。
这里还有个故事:俩新娘交换礼物,一个太穷,拿不出手巾,只递了一小块旧的印花布,布上印的是个蝙蝠,像是在印花铺盖上剪下来的。另一个新娘心领神会,知道对方穷,用手巾包了一锭银子递给她。穷新娘感激不尽,想今后回报这位好心的新娘,但对方顶着盖头,不是看不清而是根本知道对方长什么样。
20年后,穷新娘家用那锭银子起本,做生意,先小后大,后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财主。富新娘嫁的一位是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丈夫,把祖上留下的财产花完,屁股一拍,跑南洋去了。富新娘成了叫化婆,衣服烂了,便将那块印有蝙蝠图案的布补上。
一天讨饭到了一个大的庄园,正遇着一位贵太太下轿,便上前讨“打发”(给下人的钱或粮)。贵太太叫丫环赏钱,突然发现那块印有蝙蝠图案的布补在这叫化婆的身上。马上把叫化婆拉住,叫化婆以为自己做什么事惹恼了贵太太,想摔脱跑。丫环见太太拉住叫化婆,也上前拉住。
太太指着这块布,是谁给你的?叫化婆愣住了,她怎么知道这块布是别人给的呢?惊讶之余,脱口说出:“你是!那位新姑嬢。”“哎呀!大恩人!我找得你好苦呀!”贵太太“突”的一声跪在叫化婆的面前,其余人等全都跪下。后来叫化婆便在成了这家的座上客,并在这家养老归终。
有的新桥落成,正好遇到新娘要过。便请新娘下来“踩桥”。“踩桥”是“彩桥”的谐音。一般是当官的、当地有名望的人或百岁老人踩桥。桥刚建好,新姑嬢要从这里经过,又不能不准她过。只好让她过,有人从桥上过了,就是踩桥了。旧社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官轿在路上闯着花轿,官轿要让花轿。因为坐花轿一世人生只坐一次,官轿当官的可以天天坐。我们家的“刘方桥”就是新姑嬢踩的桥。新娘是方家女子,又识字,她“踩桥”时信口吟诗一首:“新人巧遇踩新桥,千年古迹万年牢。方家嫁到刘家去,取名就叫刘方桥。”这桥名就传开了。现在人们写成“流芳桥”。前者是以姓为桥名;后者是说踩桥一事流芳千古。
接亲的轿子在途中一般是不休息的,就是说新娘在途中是不下轿的。一是怕误时辰;二是怕有人抢亲;三是怕上错轿。于是,新娘上轿的头一天就不喝水,吃饭也只吃过半饱,上轿前要把大小手解干净,以防出现“屎胀尿逼”情况。如果路程太远,用最快的速度都要近一天,中午,必须在路途中安排一顿午餐。吃饭时新娘也不能下轿,更不能吃东西,只能独自在轿子里。
年轻人、小孩子,好奇地掀开轿门看新姑嬢,不时还齐唱儿歌:“新姑嬢不要哭,转过弯弯就是屋。”“新姑嬢笑嘻嘻,今晚就要吃东西。”引得一阵哄堂大笑。
说是有个调皮小伙子,看见新娘坐在轿内屁股“锉去锉来”的。他放下轿门,在轿子外自言自语说:“我们家老祖婆说过,尿胀了,没得关系,搓根纸线在鼻孔中‘透一透’,或用头发在鼻孔内扫一扫,尿就散了。”一会儿,轿内的新娘打了一个喷嚏。那小伙说:“新姑嬢尿裤子了,嘿嘿,嘿!”果然有尿从轿底流出来。
花轿到了王敬山家门前的堆栈坝坝,停了下来,被一张设有香烛的桌子挡住。有一位长者在桌子后边,面对花轿念道:“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一张桌子四角方,张郎解板鲁班装。周围拴起祥云幔,当中焚起一炉香。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念完,把插香米中的红蛋拿来揣在口袋里,然后抓几把米,向花轿撒去。然后叫人把贴在大门上的“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红纸条撕去,打开大门,这个过程叫“回车马”。
民间是这样传说的:你男方去了宗书,请了女方家的老祖先人,他们当然要把他家族中的姑娘送到男家。他们之中有神、有鬼,有骑马的、有坐轿的、有戴着镣铐的,良莠不齐,善恶混杂,进了男家有的会做出坏事来。于是,到了男方大门前,找得到路了,今后单独请他们到家做客。今天忙,就请他们回去。一般人又叫不回去,只好“抬出”管理阴司的“组织部长”、为死者封神的姜子牙来,鬼神都畏惧他,各人回去算了。
拜堂,花轿到了大门口,就放轿,由两个接亲的娘子,将周转弟牵下轿,牵着走。进堂屋的路上,放了一盆炭火,新娘要从火盆上跨过,叫“红红火火”;堂屋的门槛上搭了一块红纸,如果新娘是月经期间,就从红纸上跨过,若不是月经期间,新娘则先踢去红纸再过。进了堂屋,由接亲娘子安排坐下,那些装烟的、倒茶的、打洗脸水的来取送亲的和新娘的“封封钱”(红包),堂屋人来人往,拥挤不堪。
女家送去的陪嫁,男方给送嫁妆的力夫一一打发小费,再由押礼先生摆礼点交。点交清楚后,由木匠去“投床”,男家给木匠师傅一天的工钱红包,木匠说四言八句:“一间床儿长又长,新郎新娘抱上床。两个人起本,尖溜溜一床。”随即,男方家早就选好了一对原配、儿女双全、家运通达的夫妻为新人“耙铺”,先用12个没解开的干谷草放在床上,上面铺席子,放被盖,“榨”枕头(枕头是米头装的,约有50斤重),床上要丢些枣子(早生贵子)、杯儿(背儿)都是期盼早生娃儿。耙铺也说四言八句:“一间床铺四角方,新铺新被放中央。新郎新娘今日睡,儿成对来女成双。”主人家也给“封封钱”。
有人说一个一个的谷草耙铺,睡起舒服吗?乡民们说:“就是让他俩睡不着,才好做他们该做的事。”
投床的同时,堂屋里就开始准备拜堂事宜。“拜堂”就是拜见天地、祖宗、长辈、亲戚,让天地、祖宗、长辈、亲戚知道、认可这一婚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