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代李白诗人当年那首《清平调》的诗,表达了此时此刻我的心声。
当我慕名踏上中国赤水竹都这块红色、神奇的土地,深深地被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源远流长的赤水河谷地带三面环水的赤水而惊叹,这里风物繁华,民杰地灵,钟灵毓秀。
中国竹都,万竹之园成为了赤水的代名词,全市138万亩竹林成就了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传奇。带着对赤水这片红色土地的敬仰、钟情、向往、带着对文学朋友和新闻界朋友们的嘱托,带着对赤水竹林下仿野生红托竹荪的神秘和一探究竟的奇特心理,我来到了多年魂牵梦萦的黔北明珠——赤水市。
这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古老而又文明、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徜徉在河风吹送的大街小巷我神思飞越,举目四望,宽阔整齐的街道,绿树成荫的人行步道伸向远方,澎湃的赤水河由南向北向东蜿蜒流去,此情、此景、留给人的印象是赤水三面环水,被红与绿包围着。如同人在水中,水在人中,人在花中、花在人中、山水相联……
极目远眺,那远处、近处鲜红似火的丹霞地貌与群山耸翠的原始森林植被互相融为一体,红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犬牙交错,高山峡谷、飞流冲荡的瀑布奔腾澎湃。丘陵地带中迎风摇曳,满山遍野的毛竹、慈竹、斑竹、水竹生机蓬勃,成就了中国竹都这样实至名归的殊荣。
听朋友介绍说,竹都赤水的饮食文化由来以久,尤其是赤水的“全竹宴”,“熊猫宴”更具有地方特色,遐迩闻名。这些吃文化、竹文化都与赤水当地的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什么竹燕窝、竹笋、竹花、竹荪、冬笋、春笋各种吃法层次繁多,应有尽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瘦,无肉使人俗”,读着先贤们描写竹的诗词,更让人对赤水这里的竹产生联想,产生共鸣,竹荪在竹林下生长,它到底又有什么奇特的奥妙呢?带着这个疑问,带着这种好奇,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了赤水冠萃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托竹荪产品加工帮扶车间。
这里不仅是车间,还是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科研实践基地、贵州师范大学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专班实践基地、贵州省织金县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合作基地。
5月24日上午,在该公司董事长钟浩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看到了赤水竹林下仿野生种植红托竹荪的“庐山真面目”。
红托竹荪生长在丹霞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洞沟腹地,这里自然生态良好,群山环绕,属亚热带针叶林带与阔叶林带过渡的雨林季风气候。空气中含富氧离子每立方米3.2万个,纯净的水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红色的沙页岩pH值的土壤,为红托竹荪在竹林下生长提供了无任何污染的可靠保证。
近段时间,正是红托竹荪头茬采摘的最佳时节,在景区河谷地带万亩以上的竹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红托竹荪长势喜人,有含苞待放的竹蛋,有米黄色亭亭玉立的“篁荪”吸引了来此调研的各级领导、参观者、考察者、合作者、经销商纷至沓来。
从直观上看,车间分拣的红托竹荪不仅个大、茎硕壮、网状品相好,嗅一下清香四溢,没有平常普通竹荪的异味,而且通常人们吃到的都是大棚竹荪,大棚竹荪只能保证产量,不能保证原生态味的质量。竹荪竹荪,顾名思义,生长在竹木下的才叫竹荪,广大消费者都知道冬虫夏草的营养价值高,可冠萃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竹林下培育生长的仿红托竹荪却填补了其它大棚竹荪无法复制、不能保证原生态味的这一空白,赤水冠萃牌竹荪土特产产品不仅畅销毗邻周边城市、各大型超市、各类大餐厅、大酒店、高收入人群、全国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的白领阶层。深受全国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亲睐?红托竹荪里面含有人体所必须,但又无法合成的8种必要氨基酸,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锌铁钠等微量元素,主要还有多糖,尤其对女人有养颜功能,对儿童有增进食欲的功效。
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消费者常见的竹荪是臭荪,其实就是(转手卡)长裙竹荪,还有一种就是棘托,还有一种叫香荪,就是我文中所说的红托竹荪,而红托竹荪都还有头茬、二茬、大棚与小棚的区别,大棚种植的竹荪产量就高,但没有原生态味,而赤水冠萃牌竹林仿野生红托竹荪才是消费者们所追求、所渴望、所期待、致力于高品位生活的消费者首选的食品,它与自然结缘,与原生态结缘,保证朵朵新鲜,确保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生态的原生态食品始终是该企业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此刻,在该公司销售部董经理的带领下,驱车几公里,、我又置身于望云峰的竹林中,实地查看并了解竹林仿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竹荪的栽培、管理、采摘等一系列的各道工序及流程。该公司管理员对我说,长裙竹荪有一股肥皂味,要去头去尾去伞裙,棘托呢容易沾水易烂,可冠萃牌红托竹荪就不存在其它竹荪的问题,从头到尾都能食用,无论你清炒、还是煲汤、凉拌、烫火锅、红烧肉……都具有脆、嫩、滑、鲜、香、汤色清、增进食欲这些特点,定能让您大饱口福,越吃越想吃而不舍失箸,赞不绝口。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