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难忘往昔打柴的经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务川砚山镇 妄自逍遥    阅读次数:17429    发布时间:2024-07-21

 

从山王殿到刘家湾就是一路的平坦,刘家湾就是大岩脚下,那里有股好水,又有许多石堡,休息或玩耍都比较宽敞。凡是小孩子打柴的都要在这里玩耍半天才了事。

从刘家湾到凉水井更是要走一段路程了。为了到凉水井,就是去喝那口水,那水比刘家湾的水还要好喝。那水是从一个石头夹缝里面流出来的,十分卫生,涨水天气水不浑浊,同样一样清凉。天晴久了它也不干涸,同样有那么大一股流出来。人们喝了那水,感觉冰凉到了肚子里去了。怪就怪,不管喝多少水,都不会着凉,也不会闹肚子。人们分析,可能大山上面有一道暗河,或地下有水库,才能保证那水的清凉与水量。这个地方因那股水才那样出名,远远近近的人们都知道大岩下面有个凉水井。要是交通方便,那水拿来做矿泉水卖,都要发大财。

吃了凉水,心匆匆地往上走,就是大垭口了。大垭口就是大岩上的一个岩口,翻过垭口上面就是栗元大草原了。不管多热的太阳天,走到大垭口,都十分的凉爽。走到那里实在不愿往上走了。因为垭口上面太阳十分恶毒,又没有躲避的地方,让人望而生畏。但是,人们为了找把好柴禾,不得不离开大垭口,去遭受太阳的毒晒。

想起上山打柴的路,十分艰难。从白杨树上岩口子,从岩口子到山王殿,从刘家湾到长湾,这些路都十分难走,上坡有些地方要爬行着,下巴也几乎触地,背着一回柴下坡,多数地方要退着走。甚至要抓着其它树根或柴草才能退下来。那时年纪小,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那时背或扛一回柴好艰难,好辛苦。

有一段路好走,就是刘家湾到山王殿,刺猪豆到大庆,从大庆到椿树湾,这段路好走,人们又喜欢勒火肩,就是必须一起从规定的地方走要一起到规定地方息。如果哪一个不行了,就要遭到大伙的嘲笑。其实好多孩子都是硬撑着。现在回忆起来,勒火肩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都是聪明好玩的孩子做的事情,其实那些老实巴交的孩子根本不参与做这些傻事呢。

上山打柴,有很多地方让人难以忘怀。什么溜沙坡容易摔跤了,爬坎阡悬崖十分危险了,大岩下面容易滚石头了,麻王洞上的长角佬(一种蜜蜂)多,容易伤到人了.......那时,稀里糊涂地冒着危险到那些地方,随着大伙们又不是为了打根好柴,只是图个热闹。现在回忆起来,都让人后怕。

其实,各家都有多少不一的柴林,只有极个别没有。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舍不得到自家山林里砍柴来烧。就都去对面山上去砍。对面是无人监管的山林,任凭人们随意乱砍乱伐,砍倒在山林中腐烂得树木无数。凡是到了假期,几乎每天从山上下来大小不一的柴禾有上百捆,再宽广的山林也经不起人们那样的折腾。回忆二十多年的打柴经历,实在让人感慨不已。

开始,我们打柴就是到山林中选择哪根树木适合自己扛,大了砍不断,不要,小了不够一回,不要。砍倒的柴,要将丫枝除掉,把树梢砍掉,留中间一截。再去寻找一根不粗不细的柴,宰成一米多长一截,拿来做拗肩棒,将柴从山林中扛出来,等候大伙们一起下山。下山时可以放下往下坡滚的地方,就让它滚下坡,不能滚的地方又去托过来扛起走。那时一伙的只是图好玩,常时柴被卡在什么地方滚不动了,要去托拽,很是麻烦。

那些都是好玩的孩子干的玩意。多数大人上山,要么就是那些十分懂事算事的孩子,都是去山林中寻找干枯的树枝,扎成捆子背下山来,因为干枯的柴禾要背得多,又能够立马燃烧。

后来,大的树木砍完了,干柴也没有了,人们就开始砍小的树木。那时上山的小树木还多,孩子们就选择哪根伸展(不弯曲),哪根柴铁实。每天出山林来,要看那个要看哪个捆的柴禾标准规范。这都是好面子的孩子做的事情,大人们或懂事的孩子都不会干这些无关紧要的事。他们一天只要只顾打柴,不管柴弯曲不弯曲,连忙打好一回柴背回家去干其他活儿。

后来小树木砍完了,有的就去砍茅草,有的就刨树兜。有的就到很远的栗元上打柴,一天去得早回得迟。回来时筋疲力尽的,觉得一天得回柴十分不划算。那时又没有其他活干,只有天天去打柴,天天回来叹气。心想:如果那时将对面的山林规划管理,顾着点砍伐,也不至于变化得那么快。

后来,人们又将一些能开垦得荒坡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遇到洪水季节,一些荒坡经洪水得冲刷,又变成了土泥不沾得石坡。一些被冲走泥土觉得十分可惜。看着光秃秃的山梁又觉得十分可悲。

后来,随着打工的浪潮,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在家的人们上山打柴的人也少了许多。加上退耕还林的政策,给予农户的土地补偿,使荒坡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再加上电力的快速发展,农村村村都通上电,家家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电烤炉等,人们用柴烧火煮饭也大大减少了。这样一来,不到二 十年的时间,对面的山坡又恢复了郁郁葱葱的那番景象。

每次回家,面对对面的山坡,都不禁回忆起往昔打柴的经历,不免要发出一些感慨。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8803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