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的老人都拴上了“祝寿星节日快乐”的红绶带,60岁以上的老人戴胸花,会场红了一大遍。
城里请来的表演队伍开演了,服装整齐,动作优美,先就请樵歌调试好音乐和背景视屏,音乐悦耳,灯光闪烁,就像看电视一样扎劲。老年人们笑的闭不拢嘴,掌声不断。
这时插入一个丙安街道表演队表演《竹梆竹䥽舞》,背景就是竹,没有电子音响,只有伴唱。道具古怪,插入吆喝声钻山,动作奔放。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摄影师们惊呆了,就像吃大鱼大肉吃腻了,一下吃到煳海椒漤火烧笋子一样兴奋。
竹梆,是用一节老楠竹,中间挖条槽,用竹棍一敲,发出“梆梆”的声音,清脆,明亮,频率高。古时用于撵雀鸟,吓猴子之用。平时娃儿们敲着玩耍;清代“门户练”作为传递信息用,家家必备,若发现匪情、火灾敲击求援;民国时期作打更用。
竹䥽,用一截1.5米左右长,海椒盘子大小的老楠竹,两头有节。把中间50厘米左右两边挖掉留“工”字中间竖,一边一镏。再对开另一端,就成了镊子样,手握住两边,搬开用力合拢,发出像打䥽一样“啪啪啪”的声音。响度大,震惊四方。古时用于撵雀鸟、吓野兽用。那时山里人如置农具家家必备。
过时过节,大人们敲锣打鼓、唱灯唱戏。孩子们只有看和听,边远的小孩看不见听不到。附近几连房子的娃儿们,拿起竹梆梆和竹䥽钵,找一个竹林边上的坪子,敲的敲梆梆,打的打竹䥽,不时加入打“窝吙”的叫喊。嘿!安逸,过瘾。时间一长,大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列。逐渐有了固定的敲打“点子”,慢慢地进入了集会,存在了很长时间。由于乐器太简陋,舞跳步伐杂乱,上不到台盘。民国年间,就被冷落了。只有人烟稀少的边远户,要不时还整一场。
文化馆袁馆长和王中魁去采风发现了这种乐器,听了他们打击的节奏,觉得有点道理。录了几段点子,袁馆长便与乡政府回报,准备抢救这“竹梆竹䥽舞”,乡里把街道文娱队叫来,袁馆长和王中魁与他们交流,开始制道具、编唱词、教打击点子,排动作。花十多天时间,就在街道表演,让村民们提意见,修改。今天在台上真的还有模有样的。
中央电视台不但拍了表演舞蹈,还拍了竹梆梆竹䥽的特写,说是“从来没见过的乐器,简直是音乐活化石。”后来“竹梆竹䥽舞”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会场在表演节目,街上的志愿者们忙得很。桌席摆在街上,一百张圆桌就像连竹鞭子随街顺势摆着。每张桌子十根凳子围着,若竹鞭节上的须根,窜入青石板中。一张张桌子如花似甲,把街道妆扮成了一条长龙,静静地等待时机腾飞。打盆端菜、摆碗筷、上烟酒、抬饭甑有序进行。菜肴堆满桌,热气腾腾,散发出诱人流口水的香味。
散会了,中青年人站在两旁,让出一条路等老年人先走,家属等到去牵扶老人。尽管上千人,秩序井然,到长街入席。酒瓶一开,酒香弥漫。席间交杯换盏,行令赌酒;相互拈菜舀汤,劝其多吃;欢声笑语充满街道。这个石崖上的古堡焕发了青春,要展翅腾飞。
外地旅游丙安古镇的客人,见到这个场面,甚为羡慕,问志愿者他们能不能参与。志愿者去请示,周总说:让客人与我们竹乡人共乐。免费,桌席不够摆二排。
吃完饭,黎沉香拿了一把9寸长的红毛线节节给金有才。金有才问,拿来干啥?等会儿有人来请你拴红,拴红传统说法是“赶寿元”。有才说:“好,愿大家都长命百岁,我都给他们拴。”真的,一大堆人撵了过来,金有才坐在椅子上,一个一个的拴,拴时还念:“长命百岁,松竹长青。”
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组,没放脱这段“赶寿元”的民俗。待没人时,编导问:“老寿星,请你说说你对‘拴红绳,赶寿元’的看法,好吗?”
金有才笑了笑说:“我是在传承竹乡民俗,希望把我爱竹的习惯传下去。竹给了我人生,给了寿元。竹为人所用,希望后生们爱它、护它,不断地引种、栽竹。”
有才喝了口茶,接着说:“我们来到这人世上,就是在耗费天、地赐给人类的资源,但又在不同领域中创造资源。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在消耗与创造中写出了中华文明史。创造大于消耗,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我希望国强民富。”
中央电视台录完,握住金有才的手说:“老寿星。乡里介绍了你的生平,你的一生是为竹乡奉献的一生,难怪赤水成为‘中国竹子之乡’,就是有许多你这样的人在努力,书写出竹乡传奇,可敬可钦,值得后生们学习。”
金有才笑着说:“我们赤水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是表彰赤水竹林面积宽,可用竹材蓄积量大。但对竹子的利用还不够,还停留在粗加工,销售半成品的层次上。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好竹利用,把赤水打造成‘中国竹都’,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我开了个建设‘中国竹都’的头,要完成这个传奇的任务,该我们的下一代来完成。任重而道远呀!”
人们带着节日的喜悦的心情,离开了丙安场上。赤水河涨水了,大小丙滩浪涌波翻,与老人们打招呼。一浪追逐一浪,急奔长江,汇入大海。艳阳映青山,漫山遍野的翠竹,招手拂云,感谢这里老人的栽培。这些老年人在子女的牵扶下,一路欣赏绣美河山,一面品味金有才的话。
“我们这里老年人写完了‘竹都传奇’第一部,续写‘竹都传奇’精彩的第二部的担子交给后来的年轻人了!”
年轻人说:“我们一定续写好‘竹都传奇’第二部,让竹都更辉煌!”
风摇竹动,满山遍野的竹笑得很欢。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