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发出后,散落在各处的红军伤员蜂拥而来。李锡凯当时是医院的书记(相当于文案人员)。他多年后回忆,红军有的拄拐来,有的三三两两搀扶着来,还有的是十里八乡的农民用门板或简易担架抬着送来的。此时,黔军、中央军的伤兵也不断涌来。眼见伤员越来越多,病房里拥挤不堪,在隔壁茶馆喝茶的当地人张金堂提出建议:将医院扩大到龙栖寺、腊光庙和江公祠,四处最多时收治近800名伤员,其中红军500多人,国民党兵近200人,贫困群众几十人。就这样,一间简易的医院在张爷庙形成并发展到四个点上。这样,贫民医院就如李富春说的一样,既收治红军也收治白军伤员。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战士,竟住在同一家医院接受治疗。让李锡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因为红军白军吃住同等、治疗同样,再加上都是穷人子弟,所以相处很好,并没有什么矛盾。医院里缺酒精,就用白酒代替,纱布药棉也都是土办法做的。虽然条件简陋,医院还是创造了不少奇迹。一个红军没有外伤,但小便流血,痛苦万分。田庆云给他做了外科手术,取出一颗生锈的弹头。经过个把月休养,这名战士痊愈了。
李锡凯老人说:“红军与白军同在一个医院治疗的情况,是长征史上的一个战争奇观。” “医院是民众自发建的,医护人员都是义务来干活,不拿一分钱的待遇。没有一种情怀和自觉的行动,难以维持。时间一长医院基本运转就开始吃紧,医院只得动员开明绅士、商人、市民等捐助,还通过客栈募捐,交涉政府动用高坪等乡的义仓谷,基本保证医院的开支和伤病员伙食需求。遵义市民闻风而来,慷慨解囊。他第一天就收了银元430多元,铜钱2500多吊。”
治愈后的红军伤病员有的由医院资助盘缠返回家乡,有的追赶队伍,有的由医院介绍在遵义安家工作,有的自行寻找出路。遵义贫民医院在医治红军伤病员的同时也接收医治其他白军伤病员,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伤病员,经尽力抢救但无效而死亡者,都以“义匣”(棺材)棺葬。被帮助过的红军也没忘记他们的恩人,曾接受治疗并做了贫民医院医生的小伙龙江里,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第三人民医院院长,1958年还专门写信给当年的贫民医院职工,表示深深的谢意。
据李锡凯老人回忆,红军离开两个多月后,国民党的官员陆续回城。迫于张鑫华、田庆云的声望,勉强允许医院继续运转。“既治红军也治白军,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让医院在国民党统治时继续存在有了些理由。”时至今日,李锡凯的后人李永福仍对先辈们的做法敬佩不已。不过1935年6月,遵义地方反动势力以“整顿”为名,强行接管了贫民医院,强迫“贫民医院”改名为“平民医院”,医院运转也越来越困难,医院只开了四个月就被迫关闭了。但有20名红军重伤员被国民党带走了,以后的日子里,那些还未痊愈的战士们的命运,成了李锡凯和贫民医院同事们从未停止的永远的牵挂。
铭记历史,敬仰先贤
建国后,谌明道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1950年,中共遵义市委统战部组织土改访问队,到遵义县附近乡镇村访问学习,调查研究。谌明道积极参加并出任副队长,深入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土改工作开展情况,支持和推进、指导相关工作。1951年“七一”党的生日,谌明道将精心保存的红军长征时驻扎遵义期间的大事按日写在日历上的记录,和珍藏多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贰佰元捐献给政府(红军离遵时为避免群众损失均将纸币用银元等货币换回,一些群众对红军怀有感情将苏币珍藏纪念),成为对那段日子珍贵的物化纪念,现在已是难得的国家级文物。
由于谌明道的历史功绩和对红军的贡献,对新中国的拥护态度,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和群众的拥护。建国后,谌明道曾任遵义市(县级)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遵义市委主任委员,省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等职。1960年,谌明道出席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会议时,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的贺诚中将和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第一副部长的傅连(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开国中将)都亲切热情地会见了谌明道,并再次对他在红军长征途径遵义时红军的积极支持表示感谢。
遵义城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座开门迎红军的城市,地方绅士和大批“干人”,涌向城南丰乐桥头挥舞三角小旗欢迎红军进城的盛况给许多红军留下深刻印象。在数千人的欢迎队伍中,除工人、农民、学生、店员、居民外,很多都是被这支仁义之师感染的地方仕、学、工、商头面人物,而谌道明则是其中之一。遵义人民欢迎红军进城的场景被载入史册,而以谌明道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工商士绅也因此而受到尊崇和怀念。
红军在遵义期间获得了自江西突围以来的一次难得的休整,并在黔北地区补充了必要的弹药、粮食、药品。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红军在遵义转战的神奇响誉神州,而开明药商谌明道拥戴红军、资助红军的故事同样是留给遵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谌明道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深明道理。当年冒着“通匪”的危险,支持红军。他为遵义这座名城增添了光彩,是我们遵义人的骄傲!我们一定要铭记先贤,传承其精神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遵义文史资料》第二集、第十九集 遵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红军与遵义故事集》黄先荣、黄弢编
《遵义百科全书》遵义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遵义市志》《遵义中医药志》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