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浴火天台重焕春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伍恩群    阅读次数:43987    发布时间:2025-01-12

 

后来闲时又登过几次天台山,每次都有新的改变,山上灾后重建一直在进行,枯木清理了、利用隔离带新修了好几条公路,栽上了新树苗……今年春天爬天台山,朋友说带我去体验一条惊魂小路。她三十年前在赤水读书时爬天台山就从那条山到寺庙,后几经变迁,修了公路,小路过于惊险,无人走便野草当道,淹没在密林里,现在因为火烧林灭,路又晾出来了,成了爱挑战惊险人的好去处。我立在庙下顺她的手指往东南一看,果然一条小路顺山梁起伏,两边无树木可挡可攀,路窄险要,需要胆大心细才能过。我壮胆尝试着走了天生桥药王庙,被牛背石吓得魂飞魄散。想起了古人写天生桥和牛背石的诗双桥何时号天生,鬼斧神功巧削成。野老人人忘常力,但闻伐木响丁丁。天生桥和牛背石是同一路上的两个景点,在药王庙前后,都由丹霞奇石而成,胆怯的望之生畏,更不用说走了。牛背石远望像精壮的牯水牛,头隐于陡坡之下,牛背两肋光滑,斜下千丈,唯余石上宽若半米左右,两边石形往下鼓出和牛肚无异的牛背石,真是鬼斧神功。仅能容一人战战兢兢过,走时要目视远处,不能向两边望,如若以前野草杂树扶于两侧,翠竹蕨草缓于其路,时有伐木人声响起,还能壮胆细细分辩,有所扶持,现在除了生命力超强的蕨草和苔类植物冒出新绿,山体是光秃秃一望无遗,加之山林烧后有分化丹霞泥沙,一不小心就脚滑,更让人胆战心惊。当我和朋友走过牛背石,站在红岩石顶,看到了浩翰之境,感概人于世间,不过微尘,真有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之境。身后怀阳寺禅钟声声,寺里师父念经声响彻山谷,立于山间,瞰江山之胜景,仰天地之风云,忘世间俗事,体会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意。

过牛背石沿山道数百米就是老寨门。老寨门据当地老人所言,曾很是大气雄壮,后来被拆掉,连旧痕都消失了。这次火灾现场的指挥部就设在老寨门路边一个简陋的屋子里,现在林中还余有几个用消防废水管做成的秋千和枯树简单搭出的凳子。这里林子未被火势波及,鸟叫虫鸣,松涛阵阵,和牛背石那边截然不同。我坐在那简易又特别的秋千上,荡出去再荡回来,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一样闪现:围着山林地图指点标示的指挥者;疲累到极点横七竖八躺睡林里的人;拖着水管奔跑的消防员;正在包扎被砍弹的竹子割破伤口的人;狠狠的挖着山体的挖机师傅;向火逆行的身影,把迎面来的火熄灭时力竭的痪在路上……那些跟随在灭火第一线的记者拍下的精彩瞬间都有了历史的意义,籍由这火灭撤退后废弃的消防水管做成的秋千,浴火险境再次重现,我相信:天台山,把那些拼命在火里逆行的人全铭记在了草木之间,扎根进了山体深处。

返回到天门时,忍不住去走了一次别人口中的天路。天路主要是车辋境内,从天台山主峰到车辋山顶,原本没有路可通行,因为这次灭火,硬生生在各个山峰之巅挖出了一条川黔公路,公路从航拍的相片来看,像一条鲜红的飘带铺在枯山之上,眩目震憾。当我沿着那条路往车辋而去,才发现当初的灭火工作比我认知的更难数倍,山与山的沟壑与山峰之间的险峻第一次近距离展现在我眼前,以前的山体因为植被好,是浑厚与圆润的,而现在没有植被,山体的棱角便特别明显,路从崇山峻林间劈了出来,一个弯绕一个坳差不多成一个圆,再拐个湾,从劈了一半的山间穿行出去,刚挖出的泥阳光下鲜明耀眼。以前愚公移山,只觉遥不可及,现在因为机械的发展,修路挖山不再是神话。路的高点随时可见赤水北边与车辋白水溪相接的各段不同风景,火烧时有些树木在低洼处或背风处得以幸免,受保护的房屋周围依然绿意盎然,光一耀过就形成了斑驳的色彩,枯木焦黑处,有些竹林和树木生机未断,受春风感召,于根部重新发了新绿,最明显的是蕨类,这个山林植物的王者从厚厚的灰烬里重焕了生命,把满山残余的枯落慢慢填补。

网络上发了去天台山的视频,有网友留评:天台牛脊连黔川,地脉龙头俯千山。浴火青山重焕春,红日增辉万木荣。正是天台写实之景,联川汇黔休养生息的天台山,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9511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