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末路英雄(第一至二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方卿    阅读次数:4359    发布时间:2014-06-03


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失败后,他和宋献策等一大批高官成了清兵捕杀的对象。闯王领残部南撤,最后战散不知所终。有关闯王一干人等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宗历史悬案。关于这一悬案,外传不少。近来,作者新得一说,认为在理,便稍加润色,泼些笔墨,记载于世;不求历史印证之功,权当笑料以娱诸君耳!

——引子


第一章  逃亡路通山县战散  蝉脱壳九宫山逃生


话说1645年4月27日下午,大约申末酉初时刻,闯王李自成败逃到富池口停下,大约只剩下3万人马,分散驻在富池口小街上和富水东西两岸。富池口小街上的老百姓一天前就闻风逃走,连锅碗水桶也没有留下。附近十几里以内的小村庄的百姓也全逃光,躲进深山、湖荡。

往年在豫西和陕西一带,老百姓都知道李闯王是起义的英雄豪杰,做过很多得民心的好事。如今在大江以南,人们一代代都是大明的子民,忠于大明的思想和感情根深蒂固,所以,一提到闯王,就十分自然地想到黄巢:是呀,昔日的黄巢造反,不也是一样的下场么?于是没有人对他同情,只说他是反叛朝廷的“流贼”,破了北京,逼死了皇帝和皇后。他逃到武昌以后,不但士气低落,军纪也坏得不成样子。这支大军不得不靠四出打粮生活,一遇到抵抗,就不免杀人、放火、抢劫。为此,更印证了人们对闯王“流贼”的看法。

南方人和北方人,地域观念很深,这就更增加了大顺军和百姓之间的感情对立,所有这些不利情况,使大顺军残部逃到富池口以后,遇到了平日不曾想到的困难。许多步兵的腿跑肿了,脚起泡了,有的还流着鲜血,但始终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闯王估计敌人需要一天以后才能赶到,便下令在这里驻下休息。他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实在困得要命,便在临时的地铺上和衣躺下,将花马剑放在枕头旁边。一倒下去便沉沉入睡,但是他又仿佛觉得自己并没有睡,而是坐在大帐中一把椅子上,他对自己问道:“难道大事真的完了么?”

突然,一个人影低着头,披散着头发,飘然而入。他吃了一惊,心中奇怪:为什么没人传禀?那人影抬起头来,他认出来是李岩,不禁十分害怕,只觉脊背发凉。他用右手握紧剑柄,心中想道:这一定是李岩的鬼魂,趁我兵败,前来向我讨命的。

李岩跪下,向他恭敬地行礼,并不起身。

闯王见李岩不像是怀有恶意,才稍稍觉得放心,问道:“林泉,你从何处来的?”

李岩答道:“臣是从平阳来的。牛丞相奉皇爷密谕,将臣兄弟斩首于平阳,难道你就忘了么?”

闯王感到惭愧而且恐怖,说道:“那是朕一时错误,斩了你兄弟二人。你今日前来见朕,是不是向朕索命?”

“皇爷差矣!自古忠臣蒙冤被杀,不计其数,可有谁向皇帝讨还过血债?臣只恨自己死得太早,不能效忠皇爷于危难之际。”

“红娘子现在何处?”

“臣亦不知,可能在她能够存身的地方。”

“林泉,你当初建议在河南就开始设官理民,抚辑流亡,恢复农桑。倘若早听你的忠言,好生经营河南、陕西、山西,还有山东、湖广,不要急着打进北京城,何来今日!”

李岩说道:“倘若不是清兵进关,皇爷破了北京之后,还可回头从容在各地设官理民,奖励农桑,也不算晚。无奈到了北京,局势突变,一旦失败,节节受挫,无地可守,无民可恃,遂成处处瓦解之势,不可挽回。如今皇爷虽然深知后悔,为时已晚,只能留给后人感慨系之了。当日……”

“以后事情很清楚,不用说下去了。林泉,你已经冤死了将近一年,游魂从三千里外奔来见朕,既不是前来索命,那是不是要助朕脱离困境?”

李岩流下眼泪,说道:“皇爷,已经晚了!”

闯王出了一身冷汗,问道:“已经晚了还是说已经完了?”

“是的,皇爷,你听,敌人已经到了。”

闯王看见李岩流着眼泪,深深叹息,从他的面前渐渐消失。

“皇爷,皇爷,敌人到了,赶快起来!”清兵从外面跑进来喊道。

清兵攻陷武昌、汉阳以后,只留下少数部队驻守,大队人马几乎是全力追赶闯王,中途并没有停下休息。英亲王阿济格派一支精锐骑兵约两千人直接奔袭闯王的御营。其余人马分别从后赶去,攻击大顺军的各处宿营地。这两千精锐骑兵,一直快到闯王御营附近时才被发觉。

大顺将士们从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幸而御营中的数百将士拼死保护皇上的御帐,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混战。尽管一批一批人死在冲杀之中,但是始终不让敌人冲进帐去。

闯王猛然睁开眼睛,听见一片纷乱的呼叫声、脚步声、马蹄声和兵器的碰击声。他本是和衣而卧,这时来不及询问情况,霍地从地铺上跃起,匆忙穿上鞋子,抓起宝剑,冲出御帐,看见前边正在进行混战。一个亲将牵着乌龙驹在帐外等候,大声催促:“皇爷上马!”

闯王刚上马,敌人已经冲到身边。他匆忙中挥动宝剑,连杀死两个敌人,但已经被清兵包围。正在危急的时候,王四率领几十名骑兵冲进敌人中间,一阵猛刺猛砍,将敌人暂时杀退,保护他退到江边。

这时江面上已经很乱,敌船从上游疾驶而下,一部分船只从北面包围过来,江上火把通明。炮声、人声、水声,乱作一团。闯王看见了他那两只御用的大船。船上的将士们正不断地向敌船射箭,施放火器。刘贵妃的大船开始向下游逃去。另一只大船不能走脱,一个选妃、两个选侍、十几个宫女拥立船头,向他呼喊:“皇爷,皇爷……”

闯王立马江岸,大声命令选妃、选侍:“火速投江自尽!投江!投江!”

片刻之间,敌船已经来得很近。两位选侍纵身跃入江中。剩下一位选妃大哭,尚在迟疑,只听李自成在岸上厉声喝道:

“推下去!”

立刻有一位护船的将领将她推落水中。宫女和仆妇们也跟着纷纷投江,也有怕死的躲入舱中,但随即又出来,跟着跳入江中。许多船上的年轻妇女大部分都投江自尽,一部分连同船只被敌人夺去。护船的将士多数战死,也有一部分投江自尽,一部分被俘虏了。向下游逃走的大约有200只船,一面逃走,一面有人站在船上同敌人对着射箭。有不少战士在对射中中箭落水。

闯王乘着江面上混战的机会骑上乌龙驹,过了富池口,往东奔去,进入了通山县境。不幸的是,通山县境的老百姓,也同其他地方一样,不是逃避,便是凭着山寨抗拒,使他这一支只有几百人的饥饿疲惫的队伍既得不到食物,也得不到一点消息。

这天午后,闯王到了九宫山附近的一个山口。那里只有几家人家,名叫李家铺。突然与入山搜索的清兵遭遇,他的亲兵小部队士无斗志,一见清兵迎面而来,立即四散逃命。逃不快的或被杀,或投降了。闯王身边只剩下20多人,多是步兵。经过一座小山寨时,被乡勇拦住去路,放了几铳,一阵呐喊,这20多人也各自作鸟兽散了。

闯王单人独骑,沿着一条河谷向另外一个方向逃去,不知逃了几里,他听见背后有人呼喊“搜山”,还有关外人的声音。

正在无路可去,忽然看见右边山根处有一土洞,洞口外长满荒草。洞口两边有一些灌木,枝叶扶疏,有一个大蜘蛛利用两边的树枝,横着洞口上部,结了一张网,所以看不清这土洞有多大多深。

洞前是一条小河,他只好涉水来到对岸,赶快下马,牵着马走上河岸,扒开深草,躲进洞中。这才发现洞有两丈多深,十分潮湿,靠后边光线很暗。

他靠着乌龙驹站着,倾听远处的动静,想着敌人也许会找到这里,不禁在心中感叹:“我李自成一世英雄,竟有今日!”

翌日,露水很浓,闯王的衣服都被打湿了。他骑上乌龙驹,沿着一条荒僻的小路走去。时值正午,他实在饿得慌,就跳下马来,到荒山上寻野果充饥。时令正值5月,漫山遍野尽是五月熟的毛桃,或红或绿挂满枝头。他喜出望外,说:“哎!看来天不绝我!”于是爬上树去,饱餐一顿。他打着饱嗝,又摘了不少搭在马背。

闯王吃饱了肚子,十分高兴。他实在疲倦,察看远近皆无行人,一屁股坐下来,靠在树上暂时休息休息,没想到竟然朦朦胧胧地睡熟了。

当他从刚才那座小山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有人发现了他。有一个名叫程九百的乡勇小头目,知道了这件事,就率领本村一群年轻力壮的乡勇,手执刀矛、棍棒、扁担和别的武器,追赶前来。

闯王从梦中惊醒猛然睁开双眼,环顾附近,看见有乡勇从两边小路和对面的山坡上向他逼近。他迅速地从地上一跃而起,迅速从胳膊上解下丝缰,拔出花马剑,怒目向周围的敌人看了一看,大喝一声:“我看谁敢走近!”

他走出树林,飞身上马,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乡勇们纷纷后退,却有朱姓乡勇的几杆鸟铳几乎同时点燃。闯王不幸受了重伤,栽到地上。

当闯王中弹倒下的时候,乌龙驹吓了一跳,低下头去,紧咬着他胸前的衣服,想帮助他站起来。这时狂风大作,雨下起来,雷声也响了。

程九百一个箭步到了闯王面前,将红缨枪向他心口刺去。闯王这时已经坐稳了身子,背靠着一棵松树。

闯王青年时代跟教师学过“敬德夺槊”的绝技,这时见程九百的枪尖刺来,他几乎是本能地将上身一闪,右手十分敏捷地抓住了枪的前端,恰在红缨的后边,顺势一拉,程九百因为向前用力过猛,踉跄地跌倒在他的腿边。他不顾受伤很重,突然用最后的力气跃起,按住了程九百。程平日在山民中是很有力气的人,这时竟然在泥地上无法翻身。他的兄弟程八百手持铁铲前来救他,猛一铲朝闯王头部砍来。

闯王眼睛一闭,心道:吾命休矣!专等毙命那一刻的到来。但并没有铁铲击来的感觉,而是听到了有物跌倒的“噗通”声。他睁开眼睛,只见程八百身中一箭倒在地上;程九百也被利剑刺断咽喉,血流如注。

“皇爷,献策救驾来迟,还望恕罪!”这个自称献策的人插回佩剑,走过来,从程九百尸身上扶起闯王。

远处,二十几个乡民被五个农人模样的壮汉追杀殆尽。这时,壮汉们走了过来,向他叩头。

“皇爷在上,臣等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卿等平身!”

“谢皇爷!”壮汉们谢过之后站了起来。

这些人闯王一个也不认识,正自迟疑,那自称献策的人将手朝脸上一撕,揭下一层画过妆的薄膜,李自成一眼就认出了正是军师宋献策,一脸的疑虑顷刻化为感激,双颊流下泪来,一下扑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的战友。

“爱卿,我们是不是彻底完了?”

“皇爷勿忧,臣等一切安排妥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看,我都带来了易容师,马上就没有人能认出你来。”宋献策朝着后面树林击掌三声。

这时,一个二十五六岁的窈窕女人从一棵大树后面钻出来,款款来带这个落魄皇帝面前,深深福了一福。

“民女卞凤凰参见皇爷!”

“你是易容师?”

“皇爷,民女祖辈干的都是美容、易容的营生。民女家住通山县城。因本县恶霸贪恋我的美色,派爪牙到我家杀死我父母、仆人,放火烧了我家房子,硬把我抢到他家做小老婆。途中遇到宋义士,几位壮士杀死了那群恶魔。

“我有家不能回,宋义士说叫我跟他一起走,并说他们是“闯王”的部队,专杀恶霸老财,替穷人出气的。

“宋义士说,闯王已经杀到北京,夺取了天下,后因叛贼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因此目下闯王受到清军围捕、追击。他要我帮皇爷一行化妆易容,逃过此难!

“小女子一来感念闯王的民族大义,二来感谢宋义士的救命之恩,于是自愿贡献平身所学,为皇爷逃过此劫!”

“姑娘深明大义,本王若有来日,定当重重封赏!”闯王转问宋献策:“宋卿家,到底怎么回事?”

“皇爷!我在武昌突围后,就只剩下了这五位精锐亲兵。我们乔装改扮成农人,去了一趟童子岭,见我们当年收藏‘救国宝贝’完好无损,当即赶往通山寻你。从乡人口中,得知你在富池口被清军偷袭,生死不明,于是到处寻找。

“前天下午赶到通山县城,在街上见一伙人杀人放火,一打听是城中恶霸肖霸天强抢民女,杀人父母,烧人房屋;我路见不平,叫手下兄弟们杀了那些狗娘养的畜生。见这小姑娘无依无靠,又恐仇家寻仇,所以一并带来了。

“在路上,这小姑娘说他家是祖辈做美容、易容生意的,说是可以改变人的容貌,我就让她给臣试了一下;这不,刚才皇爷不是连我也认不出来了吗?”

“我想,我们目前面临清兵追杀,有这姑娘在就能替我们省去许多麻烦!”

宋献策说完,从自己身上撕下几条布带,帮闯王包扎伤口。包扎完毕,他又叫小姑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易容膜,给闯王易了容。

闯王本来今年才39岁,经过小姑娘易容,马上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满头白发,长髯飘飘,满脸皱纹;几块黑色印斑,更体现了他精神烁铄的老相。

宋献策帮助闯王脱下战袍,给他换上带来的农人衣服,闯王立刻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一行人在小姑年的妙手操作下,全部易了容。宋献策本来已经45岁,通过化妆,也就成了20出头的小伙子。

他们正欲离去,宋献策好像想起什么,习惯地摸摸下颌,似乎还在摸着以往的那撇长髯。他对闯王说:“皇爷,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挖一新坑,把你的盔甲、战袍穿在一个杀死的乡勇身上,割下乡勇头颅抛之荒野,埋葬尸身和花马剑,在新坟前立一块“闯王墓”的木牌以愚追兵,这样会省去许多麻烦。”

“妙计,卿去安排吧!”闯王说完,忍住剧痛坐在一棵松树下等待宋献策等去实施“迷人计”!事毕,宋献策又令亲兵们把“乌龙驹”杀死在新坟旁边。

这时,宋献策来到闯王身边,从身上取出一块红布,置三枚铜钱于掌中,叫闯王求卦。闯王双手合十,微闭双眼,默默念叨:上天保佑,我李自成自起兵以来,时刻以济困扶危、关心黎民疾苦为宗旨;今日兵败,实乃叛贼出卖,外族入侵,望上天垂怜!本人自当卧薪尝胆,重整旗鼓,兵起东山,驱逐外族,还我河山……

宋献策将手中铜钱连丢六次,得出一离卦。闯王急催卦辞。宋献策微闭双目,喃喃念叨:

米脂揭竿为穷途,天道昭然造化功;

民生安宁静如水,皇命似船任遨游;

水能覆舟休欺善,画舫逍遥莫招凶;

御座轮回归正道,报应慧眼不惺忪;

闯字朝廷一岁困,朱家天下二七六;

大清魂来关塞外,帝王不分西与东;

自古气数物极返,从来卦爻理不穷;

沧海桑田一道景,未知谁家主沉浮;

木子开花尚未果,南方见火势熊熊;

末路英雄归何处?断头山下见枯荣!

“怎么解?”闯王问。

“皇爷!得出离卦,说明皇爷宜往南方发展,因为离在南方;第一行至第八行,我们新败也是天数使然;第九行和第十行,指出我们必须往南方一个叫“断头山”的地方重整旗鼓!”

“是吗?南方全是少数民族,称蛮夷之乡,能发展吗?”

“从卦象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战略也只好从正面转向背面了。我们转向南方,可以用我们的“救国宝贝”拉弄地方少数民族,形成一定的势力之后再行反攻----这也是皇爷目前的最后一条路了。”

“好吧!那我们就一直往南走,寻找断头山!”

“善!”宋献策说完,招呼大家启程。

一行八人,他们手无寸铁,就像一群赶集吃酒的农人,汇集在茫茫人海中;就像一滴水汇入了河流,谁也注意不到他们了;他们夹在南来北往的人流中,汩汩像南方慢慢流去……

……

多尔衮闻报阿济格派2000劲旅已将李自成30000败兵歼灭在通山,非常高兴。当即派人到九宫山宋献策制造的所谓“闯王墓”验明正身。见闯王战袍盔甲、花马剑、乌龙驹等证据俱在,想闯王必死无疑,于是丢下一桩心事,全心修理政务,拥戴年仅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改国号顺治。

占领北京之后,多尔滚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一系列安民政策,博得了北京士绅的好感,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这些政绩,在顺治元年开国大典上得到表彰;不仅给他树碑立传,还赐他大量金银、牲畜和衣物,并封他为叔父摄政王,确立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公贵族的显赫地位。

多尔衮军事上英明,并不代表他在政治上的成熟。

六月初,他又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这一错误政策,给明末清初社会带来极大的动荡和不安定。剃发令好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下点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各阶级各阶层的汉族人民纷纷起来抗争。其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正如这两首诗----

(一)汉人恨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身受辱满面羞。

满地干戈满眼泪,满心忠愤满腔愁!

(二)剃发怨

一卷清书不忍翻,每提剃发意难安;

双睛淌火还喷血,只手拍杆复握拳。

数亿人民遭水火,几只清兽舞疯癫,

中华真主何时现?天道轮回解倒悬!

抗清力量的主体,是南明和地方军以及自发的广大人民。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与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联合抗清;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农民军,与永历政权联合,也掀起了抗清高潮;鲁王政权、唐王政权也纷纷建立起来;其他如山东揄园军、山西吕梁山义军等亦在北方暴动。此外,还有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人,在江西、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根据《清世祖实录》的不完全统计,从顺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关于反清斗争及清兵攻击农民军的记录就达一百二十条左右,而官书未载的小规模斗争更是不计其数。

虽然各地起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先后为清军镇压下去,但直到多尔衮离开人世,他也没能看到一个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由于他后来制定的某些政策失当,导致一系列政治、经济等社会恶果----此是后话,不表。


第二章  悟签语选址放马坪 谋发展定居断头山


大西南兴义府的安南、普安、新城三县交界处有两条峡谷,呈丁字形把一陌荒野切成三条界限,界限接壤处,就是三座嵯峨的大山。普安地界的叫观音岩,安南地界的叫老鹰山,兴城地界的叫断头山。三座山隔河相望,顾盼生姿,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高低起伏数千里,据说连接昆仑山脉。

顺治三年的三月,春天来得特别的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两个农民模样的人来到断头山下的放马坪。前面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多七十多岁的老人,从穿着打扮上可以看出,他们是主仆二人。他们好像被这一马平川的草原吸引住了,在一座酷视青蛙的小山上坐下来,眉飞色舞地侃起来。

“老爷,就是这里了!你看,背后这座山就叫断头山,印证了卦辞里的‘断头山下的见枯荣’的句子。这一马平川,纵横千余亩,正是屯兵的好去处;还有东西南北皆绝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这放马坪水草丰盛,土地肥沃,最宜修养生息……”

“献策,你看,这龙脉有何贵重之处?”

“皇……不是;老爷!据我纵观中原龙脉,本旬甲子中应时的龙脉有一穴半;一穴在陕西米脂黄龙岭,半穴就在此处。看来两穴皆老爷家的福分。奈何黄龙岭被米脂县令边大绶掘坟斩了龙气----老爷固有此败;此穴若能苦心经营,耐心等待,两代即可接帝王之气,成帝王之象……”

“如何经营呢?”

“老爷!据目下形势,首先,您应该改了名和姓,不能再称呼‘皇爷’、 ‘李自成’或‘闯王’了;改了名,就能避免杀身之祸!”

“哦!怎样改呢?”

“老爷,我思量了很久,此名既不能和‘李’、‘闯’、‘皇’三字沾边,又要与老爷前半身的经历有所联系。小的冥思苦想,得一马字;应取名‘马乃’为宜。马者,闯之中心也,还含有马不受困的意思。乃字可做代、副、连、助词用,对马字有着重说明,暗藏‘马’即‘闯’的意思。”

“太深奥了,后人未必能明白!”

“还有,除了我以后的身份为阴阳先生外,我也改姓为木,号长生;以后就叫我木长生或木阴阳。”

“这名儿也不错!”

“你自己生育或认继儿,必须满十子,应十成数。

“这个好办!还有呢?”

“改天我亲自回黄龙岭,在老太爷的坟上取土七撮,用一引魂幡,带回来安葬在我们脚下这个青蛙小山的嘴里,变成“青蛙跳井”之像,已应天时!不过届时我会双目失明,只有依靠老爷颐养天年了!”

“什么?这样我宁可不用!”

“没事,老爷,为了我大顺朝能够东山再起,这些算什么呢?比起那些千千万万战死的兄弟姐妹们,我宋献策双目失明算得了什么呢?”

“真是难为宋兄了!”

“没事。----我会安排人手到通山童子岭取回“救国宝贝”,在断头山脚下的二屯上修建九栋房舍,房梁用崖壁上垂下来的地瓜藤搭建,以和‘九五’阳宅吉数。现在形势民不聊生,我们可借助放马坪草原发展畜牧业,垦地养民,聚集力量,以待天时!

“届时,在‘家神’后面置一大柜,装上一柜黄豆,我自会作法祭师祀;时机成熟便可撒豆成兵。在‘家神’上置三匹茅草;那是三支神剑。待你十子中‘帝相’出现,牲口中‘飞龙马’出现----就是机会成熟之时。到时,只需拨动家神上的茅草一下,神剑就会直飞北京刺穿皇帝咽喉;只需打开柜门,千千万万的兵马就会跟着新主直取北京……”

“你去安排吧!先生!”闯王听了宋先生的话,终于明白了宋先生要他来南方发展的真正意图,心里非常感激,于是紧紧地和他相拥在一起。

“长生兄……”

“马乃弟……”

主仆二人眼泪哗哗地流,打湿了对方肩头。许多生死苦难,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无声地通过两人身体的暖气交流着,许久许久……

你道这宋献策何许人也?

宋献策自幼饱读经书,通阴阳、察地理,精于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才智非凡,常自比管仲、乐毅。

明崇帧十四年(1641年)四月,经宝丰举人牛金星推荐,宋献策到了李自成农民军中。他为闯王出谋献策,深受敬重。

他曾仰观天象,见辅弼星明亮,帝星暗弱,便知不久便要改朝换代;他到米脂黄龙岭查看李氏坟茔龙气,见紫气升腾,有帝王之像;他又对闯王进行观察,发现闯王天庭饱满,地库方圆,但鼻翼间悬胆不圆,有些破相;再试闯王脾性,见虽系耿直豪放,然疑心甚重,有时刚愎自用……因伴君如伴虎,所以他在辅佐时就尽量采取婉转的卦像爻辞手段。

一次,宋向李说:“流入顺河干,陷于十八滩,若要上云天,起自雁门关。将军开始就是马上称王,定国号为闯;已经验证了这种说法。现在按‘起自雁门关’一语,将军起义就在当前!”李自成闻之大喜,拜他为军师。宋献策见明王朝政治腐败,借术数指出其“国运将终”;为了更快地建立农民政权,树立李自成的威望,他又提出“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口号。此口号一宣传,对动员、争取群众,鼓舞士气,孤立明王朝统治,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农民军攻取南阳。闯王依宋献策计,采取迂回战术,使明将杨文岳疲于奔命。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宋献策助李商定谋略,设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为“开国大军师”;二月,李自成挥师东渡黄河,进军北京,所向无敌,月余兵临城下。

此时,宋献策向李自成奉献谶语----

孩儿军师孩儿兵,孩儿攻城孩儿赢,

孩儿出了孩儿阵,孩儿夺了北京城!

李自成遂点强壮童子5000人,发械参加攻城。城周围云梯林立,孩儿兵手持短刀,如同猿猴四面登城,锐不可当,守城官兵惊慌失措。

进入北京后,牛金星、刘宗敏等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之中。牛金星不听宋献策的规劝,大批任用降官;刘宗敏则对降官实行酷刑拷烙的追赃政策。宋见此况,又借天象示警,上疏李自成说:“天象惨烈,日色无光,亟应停刑。”李自成采纳了他的建议,得宽赦者1000余人。

为了攻取北京城,宋献策乔装改扮,潜入北京来作内应,在紫禁城前门大街繁华之处摆了个测字摊儿,作为传递情报的联络点。

这天,由于闯王围城数日,崇祯皇帝在宫里心烦意乱,坐卧不宁,急得抓耳挠腮。随身太监王承恩为讨主子欢心,在旁边进言道: “启奏万岁,您何不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或许能遇到异人,解此危难,保我大明江山……”

崇祯一听:嗯,这主意不错!于是换上便衣,悄悄出了太和门,顺着千步廊溜到紫禁城前门大街上。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可全都走得挺急。也是,都兵临城下了,没要紧的事谁上街呀?上街就是有事;有事走得都快,谁也没心思闲溜达。

崇祯扭头一看,打磨厂口上有个测字摊儿,摊儿后边坐着一位测字先生,四十多岁,眉清目秀,鼻直口方,三绺短髯,看着很潇洒。摊儿上有付对联,上联是:舌卷春雷惊神鬼;下联是:眼悬秋月识王侯!

崇祯想:这测字先生口气好大,我试试他有点能耐没有?倘若有点本事,让他给我指条明路吧!

“先生,我测个字!”崇祯走过来,对宋献策说。

宋献策抬头一看,见这个人穿一身平民百姓的衣服,细皮嫩肉,不像一般百姓,他试探着问:“您要测个字?”

“是啊!”

“您是写个字,还是说个字?”

崇祯一琢磨:我说个字得了!说个什么字呢?一抬头看见路南有一家“大有粮店”,嗯,我就说这个“有”字儿,找个吉利儿!

“噢,我说个‘有’字!”

“您问点儿什么事儿啊?”宋献策问。

“我问大明江山如何?”崇祯一看周围没人,凑在宋献策耳朵边儿上说。

宋献策一听这话,问大明江山如何?心里便有底了!嗯,这人就是崇祯;从气度,从神态,从相貌----没错儿!噢,平时你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如今官逼民反,闯王大军就要打进北京了,你还想借这个“有”字取吉利?我就让你“吉利”吧!

“您问大明江山哪?我可是个测字的,咱们就字论事,望客官不要介意!”

“嗯!快测呀?”

“我看大明江山呀!残缺不全,就剩下一半儿啦!”

崇祯一听,当时吓了一跳。忙问: “怎么就只剩一半了呢?”

“您想啊,‘有’字,上边是一横一撇,这是“大”字的一半;下边这个‘月’字,是‘明’字的一半。这‘有’字不是‘大明’去了一半么?”

崇祯心说:哎呀,一个字就把我的江山折腾出一半了?嗯,他眼珠一转,改了词: “先生,我说的不是有无的‘有’,乃朋友之‘友’。” 心想:这回看你怎么解释?

“您问什么事?”宋献策说。

“我再问大明江山。”

“嗯?哦!我看这个‘友’字嘛,还不如那个‘有’字!”

“怎么?!” 崇祯惊讶。

“您看,朋友的‘友’,是“反”字出头,就是说各路反王都出头啦!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连一半儿也剩不下了!”

崇祯一听:唉,我这是武大郎卖山里红,一挂(卦)不如一挂(卦)呀!连忙又说: “我说的也不是朋友之‘友’,我说的是子午卯酉的‘酉’字!”   宋献策心说:你还有准主意呀?又摸摸下巴上的短髯,思索一会说:“子午卯酉的“酉”,就是“酒”字儿没那个三点水!您问什么事?

“我还问大明江山!”

“你别问了,按这个字来断,不但大明江山难保,连皇上都不得善终啊!”宋献策说。

“啊?怎么见得?”

“你看哪!‘酉’字上边加两点,下边添个‘寸’字,念‘尊’。天下最尊贵的是皇上,称‘九五之尊’嘛!你想呀!如今‘尊’字下边缺大腿,上边没脑袋,光剩中间一骨节,还活个什么呀?”

崇祯这会儿堵心哪!可当时又不能发作。挨了顿窝心骂,还得忍着。得啦!先给了卦礼回宫再说吧,赶紧掏钱,谁知道一伸手把手绢掏出来了,随手搁嘴里叼着……

“唉,不必给卦礼啦!”宋献策一看,说。

“怎么着,不收钱?”崇祯一听,心里犯了“鸡骨卦”。

“你刚才用嘴叼着手绢,‘口’字下边加个‘巾’字儿念‘吊’;恐怕你的性命难保啊!我不收绝命人的钱!”

崇祯是越琢磨越别扭:我真要死啊?丧荡游魂地回到宫里。

三天之后,闯王打进了北京城。崇祯带着随身太监王承恩,出神武门来到景山。他叹了口气:“唉,王承恩哪王承恩,完啦!”

王承恩哭泣,掏出手绢擦眼泪。崇祯一看手绢想起来----口下有巾为吊;对,上吊吧!这也许就是测字先生给我指的明路啊!于是他就吊死在景山公园的里。

……

为了实施李氏“青蛙跳井”阴宅吉数,木长生(宋献策)易容化妆上路直取陕西米脂黄龙岭。

他身着一件长袍,梳着“清式”长辫,前半部脑壳剃得光光的。这种头型和打扮,是多尔衮强迫中国顺民按照他们满人的习惯风俗装扮的。谁不遵循“剃头令”,视为叛逆,格杀勿论。所以,虽然人们认为是一种侮辱,但是剃的人多了,也成了一种时尚。他易容后,三绺短髯也剃光了,更显潇洒年轻;从他的外贸特征,行为举止,谁也无法看出他已经有了45年的阅历。

他带着新收的徒弟木蟹,一路饥餐渴饮,骑马走了一月有余,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来到了黄龙岭李氏墓山。

时值六月,天气炎热难当,到处都是知了“热呀人呀”叫个不停,叫得人心烦意乱。虽然云层遮住了蓝天,但六月的热浪还是一阵阵焖得人冒汗。

木长生师徒二人在一块高耸山巅,宽数丈且平整的石灰岩上坐下。木长生要在这里授徒----

这徒弟还是一个16岁的幼童,是断头山下老寨河峡谷一个布依族的儿子。徒弟姓潘,父母双亡,大家叫他阿潘,在寨子里吃“百家饭”长大。阿潘虽然无依无靠,但从小勤脚手快,不管哪家的活路,他都卖力地做,从不偷懒,因此大家很喜欢他,不但管他饭吃,就连衣服穿烂了也有好心人用涂布给他缝制。

马乃携木长生一行8人,就落脚在这个布依山寨。他们声称做骡马生意,实则到断头山和放马坪寻龙点穴。寨民们深信不疑。日子长了,木长生就发现了阿潘这小子并知道了他的身世。他见阿潘勤快,一对眼睛炯炯有光,肯学东西,于是突发奇想找个人继承衣钵。他找寨老商量,寨老就做主将阿潘送给他做随身徒弟!

这些日子,木长生经常把徒弟带在身边,并给他取了一个木蟹的学名,教他读书认字,教他风水理论,教他寻龙常识……木长生已经把他半作徒弟半作子看待了。

“木蟹,你看,下面那一片坟茔就是马乃公家祖坟。为师教你看贵重之处----”

“恩!谢师傅!”木蟹给师傅卷好了叶子烟,递过来;又用火镰打着火,给师傅点上。

木长生边抽烟边扇着扇子。他狠狠抽了一口,吐出浓浓的烟雾,把木蟹呛得咳嗽起来。

“木蟹,你看啦!堪舆,先看穴形动不动,次观血脉认来龙!所谓动,就是指穴形成形否?灵泛否?有几种点穴方法可以借鉴,即:大山上的小山,小山间的大山;土山见石山,石山见土山;平地起拱,高山落凹……这些特征,就有可能出穴形。

“在有可能结穴的地方,前后左右收山纳水。即面对向山,前为朱雀,看是否错落有致,案向分明,远近优雅咸宜;后为玄武山,看是否高大肥满,屏障罗列,结龙绵长;左为青龙山,看是否高大雄奇,尖峰突起;右为白虎山,看是否圆润有情,切忌探头、穿堂等等等等,为师以后会给你慢慢指点。”

“嗯,师傅,好深奥哦!”

“是啊!堪舆有时也如写诗,道理是悟出来的;但首先得把基础打好。”木长生又狠狠抽了一口烟,边吐烟雾边说:“你看,这李氏坟茔,后有屏障如伞如帐,前有案山如马如笔,左有山峰如旗如刀,右有小山如鼓如印----四围峰峦叠绕,罗成周密,如万马千军,气势浩荡,王气缭绕,紫气升腾,故出闯王一统天下!

“奈何陕西米脂县令边大绶奉崇祯密旨,掘人祖坟,断其龙脉,破其风水----闯王固有此失矣!”

“这崇祯好坏哦!师傅,他们是怎样掘人祖坟的,说给我听听,好吗?”木蟹眨巴着好奇的眼睛。

“好吧!”木长生朝岩石下吐了一口浓痰,清清嗓子,给徒弟讲起了那个灭绝人性的故事----

1642年正月初八,米脂县闯王原籍的县令边大绶连获陕西督军汪乔年及时任巡抚、按察使的密令,他立即率领练总郝光正和保长王道正,选择箭手三十名,乡夫六十名,在“时遇大雪,深二尺余”的天气里起程入山,兼程赶路。经过一昼夜的疾走,到达闯王祖坟地----黄龙岭九夆子山。

事先,边大绶就指派贡生艾诏寻访闯王同里人李诚。经过拷训,李诚说:“记得李闯祖父下葬时,地下面有三个空穴,其中的一个空穴尚发现有一只黑碗。当时用土填了两个空穴,择其中一穴安葬,并用黑碗参黑油点灯放在墓内棺前。因此,只要找到那个置有黑碗的坟墓,便是李闯的祖坟。”

根据李诚提供的线索,边大绶立刻下令伐冢,一连掘了数座坟,未见黑碗;竖日早晨,他们再挖数座坟冢。到了正午时分,果然在一墓中发现黑碗,照李诚所说它必然是闯王祖父的坟墓了。

此墓挖出来的骷髅如黑墨,额骨上长出了六、七寸长的白毛,状极恐怖。在自成祖父坟的左侧下方还有一座坟墓,李诚指认它是闯王父李守忠之墓。墓的正顶长有一棵榆树,粗如臂膀,枝叶诡异。边大绶命人砍下榆树,不料树倒墓开;墓中蟠着一条白蛇,长一尺二寸,头上有角。役卒上前捕捉,将蛇置于练总郝光正行装袋内。

闯王小时候无钱埋葬死去的父亲,他用大缸套小缸把父亲尸体塞入狐窝掩埋。等到他统帅大兵后返家搬埋父亲开墓时,只见长翅膀的蚂蚁飞起遮天闭日;流“血”的芦苇根把缸扶离地面;遂顺其自然,复土砌坟。

役卒敲碎缸体,只见所有的骨节都变成青铜色,额骨上也有六、七寸长的白毛。

边大绶认为这里有“王气”,派人在坟后过狭处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称断其“龙脉”。

为了讨其主子欢心,边大绶惨无人道的命役卒们把所有掘出的骷髅堆聚一处,放火焚烧。并将墓地千余树木砍伐殆尽。 

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大功告成,特地写了一封奖勉信给边大绶:“据来报,知闯王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

1643年11月初,农民军攻占西安,闯王亲率一路大军北上,歼灭陕北明军,并返故里祭祖,惩办挖坟祸手。

义军来到米脂城外,大营扎于城外马鞍山。为安定百姓,闯王决定不发兵攻城,而是用弓箭向城内射入一道命令,令他们立即将挖坟凶手押送出城。

其实,边大绶早已畏罪脱逃,新任县官与乡绅们只好把参与挖坟的艾诏送到城外大营。艾对参与挖坟供认不纬,但坚持各为其主拒不认罪,闯王大怒,当堂发令就地处死。随即,义军又把挖坟出谋定计的贺时雨处死。

汪乔年向崇祯皇帝表“掘逆祖墓”功后,从陕西巡抚提升为总督。当年二月,汪率军三万,东出潼关,抵挡义军;闯王亲率主力迎战,围汪数日,最后俘虏斩杀了他。

边大绶逃离米脂后,怀着万分懊丧的心情辗转回到河北静海县故里。他后来也被义军捕获。

闯王祭祖后发誓要打紧紫禁城。两年后他真的走进北京当了皇帝……奈何其祖茔龙脉被斩,“王气”散尽,才坐了一年多时间的皇帝,便败在清军之手,南逃避难。

“徒儿,我们这次出来,就是要把闯王祖辈游荡的冤魂,招到南方去,进入放马坪“青蛙跳井”墓地,接那半穴龙脉之气,助闯王东山再起,还我大顺朝!”木长生说。

“哦!我明白了。”

“不过,这些都是秘密,切不可向外透露!”

“徒儿知道了!”

是夜,月光朦胧。黄龙岭九夆子山一带,远山只有模糊的棱角,近处的低矮灌木是一片又片的黑影,显得死一般的沉寂。偶尔传来一两声夜鸹子“咯----鸹!”的叫声,令人周身起鸡皮疙瘩!

“我怕,师傅!”木蟹毕竟年小,未见过世面。

“哈哈!木蟹哪!干我们这一行,就是研究鬼神道理的,还怕什么?那叫唤的不是鬼,是一种鸟,叫夜鸹子。世间本来就没有鬼,没什么可怕的。”

“师傅,你说世间本来没有鬼,又说干我们这行就是研究鬼神道理的,怎么解呀?”想不到木蟹这小子还是个问题王。

“唉!怎么说呢?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是阴阳学说,来自于《易经》,这本书研究的东西叫朴素哲学,是我国数千年来研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结晶,属于科学的范畴;我以后会慢慢教你。至于鬼呢?可以说没人见过;那是人们自己编出来吓自己的!所以两者之间不能同日而论。”

“哦!我明白了,师傅!”

木长生师徒两人静悄悄来到墓地。木蟹从腰上解下褡裢,递给师傅。木长生从里面取出香蜡纸烛,叫徒弟每个坟茔面前都插三炷香,烧三张纸钱,点两支蜡烛。之后,他到闯王爷爷和父亲的坟茔上各取了七撮土,分别放进两个小土坛里;小坛上写着亡者名字。接下来,他取出一首“引魂幡”,做法招魂,魂阴风惨惨……

……

6月28日子时三刻,木长生把从陕西取回来的两个“坛子”,分别葬进了放马坪的青蛙山。之后,他又派人到通山童子岭取回“救国宝贝”(黄金细软等物),营造房屋,修建关隘、牛羊圈舍;唯独没有打造兵器,树立旗帜----当然,目下还要遮人耳目,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一代豪杰,从一个驰骋疆场的统帅,变成了一方土豪;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闯王!因一个信念,从此改变了它的含义和称呼----马乃!

从此,断头山下的放马坪草原,又多出了一个陌生的地名----马乃屯。马乃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牛羊牲口的不断购进、繁殖,财富的不断创造,显得热闹非凡,生机四射,渐渐地,渐渐地由近而远地传开了……

(未完,待续。)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650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