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关于诗歌的随想(散文诗 组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子在川上曰    阅读次数:886    发布时间:2014-06-03

诗歌是寂寞的绽放


午夜,诗人面对着窗外如火如荼的夜色,面对着一支香烟,独坐。

这幅画面就是一首美丽的诗歌。

按照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是一首行为诗歌。

诗歌对于诗人来说,不是爱,只是一种寂寞。

这正如我们抱着爱人,通过疯狂的爱抚,让自己融入对方的身体,忘记自己的软弱、孤独和疲惫。其实,我们做的也不是爱,做的只是寂寞。

当诗歌绽放的时候,绽放的就是我们的寂寞。那些花朵,总是那么柔弱,神秘,充满着激情!


诗歌是美的绽放


一棵小草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我们惊讶地叫道:“好美呀!”这时,我们有了诗歌的灵感。

一朵美丽的花朵在枝头绽放的时候,我们一边欣赏着花儿的娇艳,一边伸出舌头,品尝着花蕊中甜美的露水。诗歌在心中绽放了。

月夜里,我们漫步或者独行,对着月亮,对着星星,对着远方的某个人儿在低语、倾诉 ......  我们和诗歌融为一体了。

坐在桌前,一边品着茶或者咖啡,一边快速地敲打着键盘,诗歌在电脑里一气呵成了。我们以诗歌的形式怒放,摇曳在别人的目光中,那种风情,那么柔弱、神秘,充满着激情!......


诗歌是一种过程


生活中,美总是那么柔弱、短暂。像流星一样,一闪而逝。留下来的,总是给人无穷想象的神秘的夜空。

有多少人抓住了美?并把她永远地留在了天空中,成为了一种永恒?


我们用诗歌记录着美的诞生、绽放和毁灭的过程。

一首诗歌的诞生、绽放和毁灭,也是美的这样一个过程。

美因为过程而永恒。


因为美,我们拥有了诗歌。

因为诗歌,过程变成了永恒。


因为美,苦难的人生缩小成了花朵般绽放的全部过程。

因为诗歌,我们美丽着,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了。


诗歌是一种激情


面对着一首诗歌,就如抱着一个绝色的美人,那种对美的把握是实在,可确定的。

放下一首诗歌的时候,则如从一场春梦中醒来,枕边的人儿早已消失,而痕迹犹在。发生的一切如梦如幻。那种对美的把握,是神秘,迟疑,不可确定的。

写诗的过程中,我们满脸泪水,酣畅淋漓,那是激情的高潮。

写完诗歌的那一刹那,充斥着我们身心的,是一种释放之后的快感,还有疲惫、喜悦、空虚和对美把握的无力。

我们检阅着自己以前的诗歌,就如看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情人,激情犹在,但对美的体验却又截然不同了。

所以,一首好的诗歌,总是让我们一读再读,每次的感觉都是全新的,都充满着激情。


我们在寻找着什么?


我们自己都不明白,到底在寻找着什么?

穷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着。

我们犹豫,徘徊,焦躁,不安,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痛哭。


这时,我们听到了若有若无的梵音飘来,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露珠在花蕊上滚动,听到了越来越近的急骤的雨声......

躁动不安的心终于静了下来。我们忘记了寻找,静静地站在那里,同天,同地,同过去、未来和现在融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我们的诗歌。


我们一直寻找的,其实,只是一首小小的诗歌。

一首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诗歌。


过程就是诗歌


从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到躺在病床上,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忙忙碌碌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除了过程,我们一无所获。


过程,是我们此生唯一的价值。过程,让我们不朽,永恒地沉入了历史。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完美的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首完美的诗歌。

过程是一首最好的诗歌。


美不是诗歌


我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儿,静静地盛开在那儿,.....  那不是诗歌。

通过花的盛开看到了花的凋谢,凋谢后沉甸甸的果实,果实被采摘后满树的寂寞。......  那才是诗歌。


单纯的美不是诗歌。

美的破碎才是诗歌。

美从孕育、绽放到凋谢的过程才是诗歌。

诗歌的美是伤感、零碎、沧桑、柔弱的,很多的时候,甚至是压抑不住的一声叹息。


社会意识形态不是诗歌


诗人是敏感的,诗人通过敏感的内心来感受、感知这个世界。并不断地发现,挖掘生活中那些零碎、残缺的美。诗人通过对美的把握,一首首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诗人对美的把握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


那些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比如那些社会意识形态的活动不是诗歌。它们只是诗歌的衍生产品,是诗歌化了的宣传产品,是一种有预谋的宣传工具。

真正的诗歌都是远离政治的,很脆弱。

一旦沾上政治,诗歌就会消亡。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239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