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征文 >> 正文

【中国梦•文学梦】文学情结 (散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启刚    阅读次数:15869    发布时间:2014-06-06

可以这么说,我的文学萌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虽然那时我年仅12岁,但远在新疆工作的父亲每月一箱寄来的连环画启蒙了我的文学细胞。


对文学的爱好,也许还有源于父亲年轻时买的那些诗集,最重要的还是那每月一箱从远方寄来的连环画册。这些或许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吧。那时,父亲在遥远的天山麓下的新疆乌鲁木齐工作,并在那片旖旎神奇而富饶广阔的热土度过了他的整个青年时代。


白驹过隙,一晃三十年就这样随风而逝。童年时代,我只能在母亲慈爱温暖的眼神中读到父亲的异地飞鸿,读到那片蜿蜒的山脉下动人情怀的优美故事……在我高中十六岁那年,我的第一篇作品,一篇以这种亲情为题的散文发表在那座有着许多美好传说的古城杭州的一家报纸上。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又陆陆续续地有诗歌、散文之类的十余篇小作品在这家报上发表。


十八岁后,生命之中有了一种波折。文学几乎被我抛弃了,丢在一旁。面对生活的失意,面对着命运的危机,我从未脆弱过的神经在那些日子里几乎断裂了……因此,我只想走出家门,去心中向往的地方发现和找寻梦想,去寻觅缪斯神秘的踪影。

那些年,在楚地和湘西,在陕中和晋北,在京都,在津门……在僰人神秘消失留下千古谜团的长江三峡,在大雪漫天飞舞的黄河故道,在凄月悬挂塞外的古长城垛口,都留下了我满眼的凄迷与惶惑。我想,生命中有些日子是注定属于漂泊的,那些在漫漫旅途中只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的日子,那些在形形色色的小旅店的清晨突然惊醒,却一时间想不起身在何处的日子,都充满了惆怅和感伤。而随身跟着我的,除了那本早已磨卷了角的中国地图册,塞满行囊的都是前辈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以及梵高、塞尚、高更们的画册,萨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哲学巨著。——只有这些沉甸甸的砖头般厚实的书籍,才让我站稳脚跟,不被滑倒,风尘仆仆地带着满身的创伤摸索着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家园,走回自己无数次梦牵魂萦的美丽故乡。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生活开始有了一些转机和稳定。一种经历结束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走出梦幻,我开始认真思考和读书,开始“本真”的审美的体验。其实,梦幻与现实的距离就一步之遥!那支曾被我丢弃在一旁的笔又让我重新拣起,蘸着我一身的伤痕和尘土,又开始抒写那些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那篇《遥远的花期》让我重新翻开了生活的另一页,我已不再把生活看着是一条从天堂走向地狱的通道。我向往着新的生命篇章。


我的文学作品,早期主要描写的是爱情的缠绵绯恻。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写的都是内心情感的躁动和不安。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与梅的爱情》、《鸿福茶楼》、《爱情版本》等中短篇小说和《红禅》、《给你》、《遥望与挽歌》等一系列组诗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乡镇工作之后,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写下了一系列歌颂和赞美土地的组诗作品,如《农历:乡土的寓意》、《时令:民谣的侧影》、《家园:永恒的画卷》、《土地·高原·西部》等等,这些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民族文学》、《山花》等杂志上发表,还被《读者》、《中外期刊文萃》、《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和入选《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诗歌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诗歌卷》、《<民族文学>30周年精品选·诗歌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2011年度选·诗歌卷》、《中国诗歌选》、《中国第四代诗人抒情诗选》等多种诗歌选本。


从乡镇调动到报社工作担任副刊编辑之后,我开办了“情感热线”专版并主持“今日约访”栏目,更多地关注中青年人的情感心理问题,为他们疏导心理,树立健康阳光的情感人生观。这个栏目每周出版一期,每期用一个整版刊发纪实文学作品,叙述发生在我们这座城市的情感故事和来电来信回复。这个栏目曾风靡一时,成为众多读者喜爱的栏目。主持“今日约访”栏目一年多来,我约访了60余位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人物。那些曾经的和正在发生的情感故事,或美好或悲伤或疼痛,都在我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因此,我写下了《一个四十岁男人的情感徨惑》、《有多少爱还可以重来》、《远方的情爱没有结局》、《十年暗恋与疼痛的爱情》、《香港那夜比烟花更寂寞》等2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的文章还被收进《当爱恋已成网事》等纪实丛书。


一年之后,随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工作思路,全国县市的大部分报纸都停刊了。我曾在“情感热线”专版的最后一期心情沉郁地写下了“最后的编后语”。


报纸停办,报社改为新闻中心之后,因工作需要,我又调到了市政府创建办公室工作,与全办职工一起为我们这座城市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打造“中国摄影城”、“西部茶都”、“高原桥城”等做出了自己应尽的贡献。这期间,我在写下《都匀:文化建设出头彩》、《贵州都匀市全力打造“中国摄影城”纪实》、《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等宣传本市的纪实文章在《中国文化报》、《对外大传播》、《当代贵州》等报刊发表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心爱的文学创作。


在市政府创建办工作期间,我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我更多关心的是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乐,陆续创作出了《在生活的边缘》、《跪教》、《麻山腹地:我的三十四位兄弟姐妹》等系列组诗长诗和关注描写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戏的晚唱》、《最后的枫香染传人》、《绣在马尾上的花朵》等一系列散文作品。


2008年年初,因工作需要,我又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在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凝冻灾害期间,我上高速公路与同事们一起疏导滞留人员,到乡镇、到社区却了解受灾情况,除了把第一手资料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之外,面对众志成城、共抗灾害的广大干部群众,我目睹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后,饱含热泪地写下了“抗冻救灾长诗三部曲”,其中的《雪凝·血热》一诗在《民族文学》杂志重点推出外,还在全国妇联主办、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湖南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湖南女性在线/《今日女报》等多家单位承办的“大雪有痕”全国大型真情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并于4月2日受邀赴长沙参加由湖南卫视主办的“颁奖盛典”,与湖南衡东县救助44名滞留乘客的大浦镇农庄村九组普通农民刘吉桂,贵州大方县农民党员“抗灾烈士”武德顺的妻子赵诗梅,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湖南衡阳市“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公益网站“丽爱天空”创办人、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的李丽,湖南湘潭花枝新天地旅行社青年导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导游员、全国五一巾帼奖等多项荣誉称号的2006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文花枝等作为嘉宾参加制作观看节目,《雪凝·血热》一诗作为“颁奖盛典”的第一个节目由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兵倾情朗诵,向全国播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那些天,电视上滚动播出的惨烈的画面,让我彻夜难眠,惦记着灾区人民的生死难题,惦记着灾区的亲朋好友,惦记着灾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几天,我在饱蘸热泪,创作出400多行的组诗《情暖中国:2008四川汶川大地震祭诗》的同时,作为一座城市作家协会这个群众社团的负责人,又组织本地区的20余名老、中、青三代作家上街进行个人专著签名义卖,捐款支持灾区。


2010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到市文联工作后,三年多来,我又撰写了《黔南布依族当代作家作者创作概述》、《黔南散文诗现象——新世纪黔南散文诗创作评述》、《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永续魅力——值得关注的都匀影视文学现象》、《崛起于民族土壤的生机——新世纪都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概述》等一批反映黔南和都匀的文学评论作品在《贵州日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对外宣传推介黔南和都匀的文学创作。


此外,我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如“走进黔东南雷山县”采风创作;都匀凯里两地作家“走进水乡奉合”大型采风创作联谊活动;“都匀作家进校园图书展销暨签名售书”活动;“平塘县者密镇自然风光和毛南族风情采风创作活动”;“独山县上司镇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采风创作活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村送书活动采风笔会”;“‘全球绿色城市’——贵州都匀全国散文征文”活动等等;组织会员创作反映“抗震救灾”、“抗旱救灾”、“抗击泥石流灾害”、“贵州背篼精神”、“中国梦”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作家网、《夜郎文学》、《黔南宣传》、《黔南日报》和《都匀时讯报》等网站和报刊专版隆重刊发。推荐当地作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等文学创作团体。为推动、繁荣和发展当地文学事业,我又策划创刊并主编《剑江潮》(文艺季刊)杂志;还主编编辑公开出版了《山魂——贵州都匀文学作品选》、《在时间之水中漂流——贵州都匀六人诗选》、《内心伤重的河流——贵州都匀“抗灾救灾”诗选》和《绿色都匀•山水桥城——贵州都匀旅游散文选》四部文学作品集。目前,又正在编辑《剑江潮——新时期贵州都匀获奖文学作品选》一书,并拟定于今年下半年公开出版。


文学创作是一条苦难而艰辛的路,仅仅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回首当年,一帮同学朋友十余人热衷于文学,可时至今日,能坚持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了。可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怎样,只要你还能写,还静得下心来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慰籍吧。这些年来,不论是在乡镇工作,还是工作调动到报社做了编辑和记者以及又因工作需要到组织部门工作,目前又到文联工作,我都没有停下自己那支创作的笔。1991年11月,我加入了中国散文诗学会;1995年1月,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1997年4月,加入中国诗歌学会;2006年9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6年10月,加入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2007年8月,我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填补了都匀市长期以来没有中国作协会员的空白。同时,也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青年作家和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少数民族作家。这不仅是对我们都匀文学创作的一次鼓励,也是对整个黔南文学创作的肯定。


回顾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参加工作以来,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写下的150余万字的作品和已经结集公开出版的四部个人专著,从中也清析地看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轨迹:就是从“小我”写到了整个“大社会”,从“小情小调”的“小资情结”写到了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和芸芸众生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自己从中也一次次地得到了人生的洗礼。


文学即人学,一个作家,只有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他的创作才会有生命力。一个真正的作家,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769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