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散文作家:以真面目对待读者 容不得丝毫虚伪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平    阅读次数:8686    发布时间:2013-09-13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散文创作会议上,与会作家、评论家对当前的散文创作现状进行了集中“会诊”,对散文发展态势进行了“把脉”,并开出了各自的“处方”,以求实现散文创作的健康“生长”。

  日前,在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里,《张炜散文随笔年编》正式发布。文学评论家王必胜认为,张炜的这20卷作品,构成了散文高原上的悠悠长调,斑斓景象足以让人感觉到其丰沛的文学气场,而长度之外的厚实更令人惊叹。

  张炜的散文随笔创作是当前散文繁荣格局的一个缩影。“宽广”“生机勃勃”,在年中举行的全国散文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用这两个词,对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现状进行了总体评价。不过,他也指出,当前的散文创作给人以杂乱之感,“目前学界在散文文体、观念的共识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构、媒体、研究力量对散文的经典化工作显然还不够。面对复杂的散文创作现状以及发展态势,散文研究的滞后状况亟待解决”。

  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这次会议上,与会作家、评论家对当前的散文创作现状进行了集中“会诊”,对散文发展态势进行了“把脉”,并开出了各自的“处方”,以求实现散文创作的健康“生长”。

  散文能“散”到什么程度

  较之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散文文体的概念、边界、特性以及独立性多年来一直受到诸多争议。

  散文家熊育群认为,进入新世纪,散文的文体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散文热潮并没有为散文赢得脱胎换骨的机会,反而遭遇了大量“非散文”的冲击,特别是消费社会的快餐文化在散文创作上大行其道、泛滥成灾。

  《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说,每年的散文年选有多种,但其中的差异不小。同时,各类评奖和报刊对散文文体的认识也存在诸多歧义。这种散文文体界限模糊的现状也使得散文的评价体系和评论现状堪忧。

  与会者畅谈了各自对散文文体的认识。在散文研究学者古耜看来,散文的最大特征就是从自我出发,展现自我世界。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则把“有我”和“求真”视为散文的重要特征,并认为“不同、不俗、不凡”是散文的三个境界。

  “散文介乎诗歌与小说之间,是独白的艺术。散文不是叙述,而是自述。”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王彬这样认识散文的本质。他认为,无论是自述还是独白,都揭示了散文的一个重要元素,即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散文必须以真面目对待读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伪。而许多作者有意在文本中增添虚构手段,在一些新锐作家那里这甚至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在这种观念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疑似散文的散文,或者说违背散文本质的伪散文。

  “要对那些忸怩作态、无话找话、编造离奇情节的散文说‘不’!”《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表示,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在海南《天涯》杂志主编王雁翎眼里,那些关注底层、捕捉和表达时代命运的散文,那些具有现实感和疼痛感的散文,那些具有历史厚重感和鲜明立场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河北《散文百家》主编贾兴安认为,如果不认真对待散文语言,散文创作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和飞跃。而提高散文的语言能力是关乎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的问题,并非只靠厚实的文字功底来“炫技”,更不是搞“文字游戏”。

  散文到底患了什么“病”

  随着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散文写作的泛化趋势以及相应的利弊得失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写作者,在新媒体时代找到了发表的自由空间,散文写作更加丰富、多元,但也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晓虹认为,在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缺乏艺术性、精英意识的泛化写作和全民写作的出现,带来的后果是精英散文和专业散文的弱化。同时,散文的阅读变得更容易和便利,而带着使命的读者群则不断消失。散文写作的辨识度在降低,雷同化写作现象在加剧,写作者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被动,“这就使得‘群’越来越突出,而个人和个人性则越来越成为问题”。

  王彬发现,新媒体上的散文以及时尚杂志上的散文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在传统文坛,散文作者保守、呆板和僵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导致了大量读者群的流失,“很多作者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大众的兴趣,对散文应有的敬畏之心在丧失”。

  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李兰妮对此表示认同:“当下的很多散文无法感动人,很多作家丧失了对写作的敬畏心理。”

  徐忠志说,现在的散文,语言比过去讲究了,但读过之后却难以让人记住,能够感动人的则更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作家缺乏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表达,“作家应该具备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坚持对人类生存困境不断叩问并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创造性,孕育新思想”。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许辉倡导散文作家要“走进书房”,更要“走出家门”,因为古老的创作法则并未过时,扎实的走读、耕读方式,依然有助于中国当下的散文创作,有助于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同时还有助于发扬散文创作包容的特性,“散文的生命性在于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形式、新方法和新内容”。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特别强调散文的幽默力量。他表示,幽默是人类最伟大的独有能力之一,幽默与浅薄对立,与轻浮无缘,“只有参透人生本质,礼敬传统,看齐古典,才能激活幽默、自信、智慧,使散文的人缘更好”。

  同时,不少与会者谈及,如今的散文创作属于“高度繁荣”,形成全民“散文热”,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散文研究未能及时赶上散文创作的时代变化,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状况。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认为,散文创作迫切需要理论和研究的引导。“如何吸收和转化传统文论,如何将中国文化和异质文化有机融合,并进一步让理论传统与当下创作进行对接,在此基础上创设有中国特色的散文理论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王巨才总结道。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904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