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民国年间《开阳县志稿》以及最新的《开阳县志》,找不到有关开阳古代画家、画作的记载。但开阳并非无古画。”开阳当地文史学者杨秀鸿介绍说,开阳现存有秦汉年代以前的崖壁画遗迹,以及一些一百多年以上的古画,这些古画大多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之手,“其中,有藏在山间半腰的崖壁画,有躲在深山寺院山门的灰壁画,有直接画在古老家具、古房梁上的板壁画。”
近日,本报记者在杨秀鸿先生的带领下,实地寻访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开阳古画。
崖壁画——秦汉以前先民遗迹
出发前,听杨秀鸿先生介绍,开阳的崖壁画主要保存在高寨乡平寨村的画马崖。该处距离开阳县城有近90公里的路程。
到了目的地,杨先生介绍说,平寨村的村民以苗族为主,蓝姓居多。画马崖上的崖壁画在村寨后山崖,分散在小崖口、大崖口、漩水湾三处。从山脚出发,向最近的小崖口进发,沿途的小路几乎淹没在草丛中。近四十分钟后,记者在朝向东方的小崖口处,看到了赭红色颜料绘成的图案,形状十分抽象。杨先生说,据最新修订的《开阳县志》记载,图案以太阳、人、马为主,此外,还有龙、虎、狗、鹤等图形符号。其中,以马的图形居多。
“你看,马头冲出河雾和爬上河坡时的轻快和欣喜全部表现在马头上,骑马人和大部分马身还在河雾中,马头高扬,马尾上翘,克服困难,冲破障碍后的欣喜全部表现出来。马有上坡马、下坡马、站马、走马和奔马;画的马匹均为侧视的单骑,对马形处理则往往抓住头、尾和四肢的运动形式为主要特征来进行描绘。”杨秀鸿说,无怪乎当地百姓俗称此山为“画马崖”。
“岩画绘在呈薄层状的灰黄色岩壁处,占地面积为宽16米,高5.5米,于1985年5月被发现,经省文物处鉴定确认为古代崖壁画。”杨秀鸿说。不过,崖壁画的图案成于何时、有何寓意,当地的居民一概不知。“专家们的判断是,画马崖的岩画是当地先民生活、劳动、认识大自然的作品,至少是秦汉年代以前的遗迹。画马崖附近,还有距今1-4万年前的‘开阳人’遗址。”
抛开历史价值,这些崖壁画也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崖壁画在颜料选用上,沿用了少数民族偏爱的红色,红色象征着生命和欢乐;在绘画技巧上,大胆地采用了垂直投影法,非常巧妙地利用崖壁薄层颜面仅有的面积,将各种图形有机地表现于岩面。”开阳当地的两位文史学者邓一平、何先龙在《神奇的开阳》一书中如是评价岩壁画。早在1986年,开阳崖壁画已收入《中国美术史》的古代卷。
灰壁画——描绘晚清的生活图景
杨秀鸿介绍道,地处开阳县南段、距县城25公里的南龙乡官庄村有一座长庆寺,开阳古代灰壁画主要就保存在那里。踏上青石板的石阶,通往长庆寺的石径上有一座山门亭。杨秀鸿提醒记者抬头往四周和房顶看。
青瓦铺盖的房顶上有一根主横梁,墨书“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用建甲子十二壬辰谷旦”,此外还有“木匠宋应全、石匠王汪旺合造”字样。
山门亭的四周墙壁,由竹条和上泥灰组成,上刷一层白灰。岁月久远,雨打风吹,墙已斑驳见竹骨,但仍能见图案绘其上——这就是杨秀鸿口中的灰壁画,“其中,迎山面有画5幅,左侧为看戏图,右侧为庙会图,门板上有彩色门神图。内壁有画12幅,门头有正画1幅,侧画2幅;左侧壁有画9幅。内壁画的主要内容:正画已斑驳不清,据说是画的凤凰展翅,侧画和侧壁画主要内容为梅、兰、竹、菊、石、鱼、蟹和人等。人物画有砍柴、摔跤、吹箫、击鼓和弹唱等。”
综合以上,杨秀鸿推断说,画作应绘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合起来恰是晚清的一幅日常生活图。画师已不可考。
1903年重建的长庆寺保存至今,上下殿各七间,左右两厢各三间。按照寺内的碑记记载,长庆寺原为明末开州(开阳的古称)知州周师皋捐资修建。
板壁画——民间偏爱的喜庆辟邪图案
“顾名思义,板壁画是画在木板上的古画。”杨秀鸿说,开阳板壁画的载体,主要是老建筑和老家具。
比如,长庆寺的板壁画有的直接画在房梁上,有的在中间,有的在两头。分为固榫画和稳梁画,有10多幅,多是辟邪图案。杨秀鸿说,这些画作的作者,应当是光绪年重建山门亭的木匠宋应全。“理由是:长庆寺是开阳的大禅林之一,以木雕最为出众。一般的木雕在开刀之前都要进行构思和描绘,也就是说:木工、雕工和画工三个工种在那个年代还没分开,合于一身。”
至于老家具上的板壁画,杨秀鸿带记者看到了他奶奶祖传下来的老木柜、老木床,“是民国以前的物品,上面多绘着喜鹊登梅,也有富贵花开等表现喜庆的作品。”此外,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开阳马头寨,不少人家仍留着为数不少的老家具,上面也多绘着民间喜爱的图案,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