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风雨磨砺,多少年血与火锻造,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的蓝图,这就是“中国梦”!
——一个新的世纪,又一个新的千年,仿佛晨光初照,也仿佛春风化雨,中华民族十三亿人有了共同的向往,面对未来,情情切切、心心念念“中国梦”!
遵义,“中国梦”至关重要的细节!
遵义,“中国梦”不可磨灭的记载!
二十万年穿越,“桐梓人”从人类文明一个迷茫的环节走来,站直腰杆成了遵义人,挺起胸膛成了中国人。
但混沌不是梦,黑暗不是梦,愚昧不是梦。
贫穷弱小没有梦,闭关锁国没有梦,忍辱负重没有梦。
1935年元月,冬天的冷酷封冻大娄山九曲十八弯山路,一支叫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用他们信念的步伐踏破严寒,突破乌江,走进遵义城。在干人的笑声中,在兴奋与期盼的灯笼的光亮中,他们在一幢军阀留下来的小洋楼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开始了“中国梦”的构思。“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红花岗战役”,二进遵义,三个月光景,四分之一长征,他们奠定了“中国梦”的基石。
红军离开遵义的时候,路边的小花打开小伞,透示了春的消息。
遵义,成了“中国梦”的出发。
遵义,成了“中国梦”的故乡。
遵义因此有了一种鲜艳的颜色:红色,党旗的颜色,国旗的颜色,军旗的颜色,……就连红军攀登的那些山崖也化作大片丹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就连给红军驱寒和解乏的辣椒,也长满山岗,长满田野,更红、更鲜、更香,遵义又成了有名的辣椒之都。
但遵义不仅仅是红色的。世界名酒茅台酒香飘世界,中国名酒国密董酒暗藏玄机,遵义是白色的酒乡;三万多平方公里山地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五十,分布六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百万亩茶乡茶园,遵义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绿色的天堂;以铝、锰、汞、钼等稀缺资源为代表的几十种矿产蕴藏丰富,遵义又格外有一种银色魅力;两百多亿吨的煤炭储量,遵义又多了一种黑色的诱惑;……
乌江、赤水,这两条长江一级支流确定遵义色彩的绚烂,也确定遵义文化的大气。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夜郎故地瑰丽传奇;尹珍、舍人、盛览“汉三贤”影响深远;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清三儒”蜚声海内外;海龙囤古军事城堡见证土司覆灭、王朝衰亡;贵州古老户仡佬族原生态文化丰富多彩;……
山山相连,支撑世界屋脊。江河相通,翻腾滚滚长江。
遵义,是“中国梦”最神奇的梦境。
遵义,是“中国梦”最瑰丽的篇章。
梦是一种延伸。抗战八年,“浙大西迁”,莘莘学子,读书报国,从竺可桢到苏步青、从王淦昌到李政道,遵义梦充实升华中国梦;“三线建设”主战场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国防工业战略转移,汽车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应运而生,遵义梦形像演绎中国梦;……
梦是一种印证。遵道守义,一片文化沃土厚积薄发,三百娘子军进军珠江三角洲,拉开中国农民打工进城的序幕;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竖起新农村标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谱写一道一道中国梦的奇观。
梦是一种超越。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宜居、宜业、宜游,遵义北部、东部、南部新城崛起,一百万城镇人口规模增加到三百万城镇人口规模,国家“五纵七横”高速公路一纵一横交汇,高速铁路穿城而过,银燕翱翔蓝天,乌江航运通长江、走大海,现代遵义、人文遵义,八面来风,打造壮丽辉煌遵义梦。
梦是一种境界。凤鸣高岗、吉庆有余、仁者之怀、汇百川而成巨流,这些乡土的诠释充满创意,也寄托美好的愿景。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遵义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打破常规,率先突破,大胆构想,勇于实践,建成大西南小商品批发市场,西部物流集散地,国家旅游度假休闲中心,实现大气磅礴遵义梦。
遵义梦——中国梦,热血澎湃的梦;中国梦——遵义梦,继往开来的梦;把握了遵义梦,也就把握了未来;把握了中国梦,也就把握了世界。梦梦相续,梦梦相连。一个梦,就是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一个梦,就是一段激情幻想的故事;一个梦,就是一段美妙无比的乐章。历史见证中华民族复兴梦,故事彰显中国富强文明梦,乐章高唱美丽遵义幸福梦。
遵义追梦人,把梦境变为现实的人!
中国逐梦人,把梦境变为现实的人!
赵剑平,原名赵明鸿,贵州省正安县人。仡佬族。遵义市文联主席、一级作家、《遵义文艺》主编、遵义市作家协会主席。兼任《小说选刊》编委、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短篇小说《芳草渡》获首届“遵义文学奖”。短篇小说《獭祭》获贵州省“山花文学奖”。短篇小说《杀跑羊》获首届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短篇小说集《小镇无街灯》获第四届全国民族文学奖。中短篇小说集《赵剑平小说选》获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奖、国家民委“骏马奖”。中短篇小说集《赵剑平小说选》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学奖。报告文学《巴拿马诱惑》获“人民文学奖”特别奖。长篇小说《困豹》获遵义市人民政府一等奖。短篇小说《白羊》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编辑:王万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