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诠释中国梦
—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文艺创作评选活动综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起贵州文艺界热烈反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优秀作品
金秋送清风,丰果攒枝头。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高度,深刻指出文艺工作肩负的时代责任,深情寄语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使命。在人类社会,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对推动文明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的文艺创作出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一批文艺作品在各种平台上不断涌现,讲述贵州故事,发出贵州声音,传递贵州情感。广大文艺工作者脚踏大地,关注故乡的山水、风情、民生、发展,以心以情描摹亮丽丰姿和丰厚内涵,作品中贵州烙印鲜明,贵州符号成为作品的最大特色。文艺机构和文艺传播载体真诚为本土文艺家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服务、发现、培养、推动,成为工作的关键词。
好的文艺作品如阳光、似雨露,既能够为思想、心灵、精神提供肥沃的土壤,又能积淀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气象。把握和遵循文艺规律,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开拓创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感染人、滋养人、引领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富有生命活力。本期主题策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唱响贵州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从不同角度反映我省的文艺创作情况、文艺机构的行进姿态、文艺家的心声与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我省的文艺发展轨迹和前景。
新闻背景
继2013年首届贵州专业艺术奖评选后,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繁荣文艺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联决定开展,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评选活动。
该项活动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着力讲述百姓故事、刻画最美人物、颂扬道德模范、展示美好前景,把贵州人民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活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13年12月下旬起至2014年6月,第二阶段从2013年12月下旬起至2015年底。按不同艺术门类,设立诗歌、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民间文艺、美术、书法、摄影、歌曲、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等13类奖项,每个奖项设特等奖和优秀奖。各门类、各类别、各等次的获奖作品共117个。其中,特等奖39个,优秀奖78个。第一阶段评选,我省作者(个人或单位)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创作,表现“中国梦”主题的文艺作品,可申报参评。
从获奖作品来看,绝大多数作品在突显贵州元素这一点上,姿态积极,色彩浓重,呈现作者宽厚的本土情怀和生活意向,显示出扎实的创作作风,文艺繁荣新气象如一朵鲜花灿然盛开。
精心安排打造精品
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文艺创作评选活动,第一阶段开展诗歌、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民间文艺、美术、书法、摄影、歌曲、舞蹈、曲艺、杂技等短小精悍文艺作品的创作,2014年7月至8月对上述作品进行评选;第二阶段组织开展长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大、中型文艺作品的创作,2015年底对上述作品进行评选。
本次评选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评选工作。评选标准为:注重思想性。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充满浓郁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和健康生活情趣,讴歌人间真情、传递社会正能量。注重艺术性。鼓励艺术表现和风格的多样性。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小事,构思巧妙、以小见大,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注重观赏性。做到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见人、见物、见精神,避免概念化、说教式,力求符合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习惯,耐读、耐看、耐听。注重原创性。鼓励贵州题材的优秀作品;鼓励反映我省与全国同步小康进程的优秀作品。
记者从主办单位了解到,要充分运用评选成果,原则上推荐特等奖作品参加全国的集中推介和展示活动,优先推荐特等奖作品参评全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为了使这次活动卓有成效,省文联明确各个文艺家协会的责任。各协会正以高涨的热情,调动会员的创作积极性,有力推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碧川说,本届活动评选出的作品要是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且有影响力的精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既要体现“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又要展现我省改革创新的时代步伐。每个协会都在抓一批重点作品,加强指导,精心打磨,精心雕琢。
中国精神贵州元素
“中国现在发展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口上,迫切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谈到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本届专业文艺奖评选,本届专业文艺奖评选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省文联主席顾久说,文艺作品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思考;艺术家要把心底的良好愿望和艺术才华融合在一起,借此次评选活动的机遇,走到一个更高的地方去。贵州有着许多很感人的东西,比如万山汞矿、浙大西迁、24道拐等等,这些都要好好的表现。
顾久坦言,坚定追求地域特色的着力表现,让鲜明的贵州元素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以此形成吸引更多目光的人文气象。“这次我们要推出一批艺术精品,弘扬贵州人的精气神,为贵州人的厚重打造一个精神平台,锻炼贵州的艺术队伍。”
此次评奖的评委组成,由我省学术水平高、坚持原则、作风正派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我省知名艺术家组成,以确保此次评审的公平公正性。
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开展各项工作。2014年1月至6月,贵州专业文艺奖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四次工作会议,动员广大文艺家创作优秀作品,解读“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思路,拟定各文艺门类评奖细则和评奖公告,对创作情况进行摸底,解决文艺家创作中需要协调的问题。自省级各文艺家协会接到《通知》后,通过召开座谈会、主席团会、研讨会、采风活动、培训班、学习班、改稿班等形式,深入一线指导、研讨创作,鼓励更多的作者投入到此次文艺评奖的创作中来。
在历时8个月的创作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设立初评委员会,负责作品的申报工作。至7月30日,10个艺术门类共计收到2960件有效参评作品,于8月1日完成分类、整理、归档工作。比首届贵州专业文艺奖作品增加1543件,增加比例为52%。其中,申报作品最多的门类是美术类1320件,平均每个艺术门类收到申报作品296件。
多彩贵州个性创造
本次评选活动强调要具有贵州特色,从参选的文学类、美术类、歌曲类、小戏小品类、民间文艺类、书法类、摄影类、舞蹈类、杂技类和曲艺类等十大类作品来看,大部分艺术家都将贵州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此次申报的作品,大多是体现时代精神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力作,部分作品还填补了该艺术门类的空白,贵州艺术家的家园情愫因此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绚丽。无论是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民间文艺作品,还是摄影作品、曲艺类作品,等等,都打上了鲜明的“贵州”烙印。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更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原创性,让人看后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与家园有关。
在首届贵州专业文艺奖评选中获得小说类一等奖的肖江虹,此次以其作品《悬棺》获小说类特等奖。肖江虹是贵州“70后”青年作家,2010年作品《百鸟朝凤》入选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小说排行榜大奖,获省首届专业文艺奖短篇小说类一等奖的中篇小说《蛊镇》,同时获得“茅台杯”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优秀奖”。此次他的《悬棺》写出了传统与现实的疏离,人物在两者的夹缝中的奋斗,语言特别有张力,引人入胜。
诗歌类作品不乏优秀之作。作家喻子涵的散文诗《寻梦喀斯特》被评为特等奖,该作品语言流畅自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想象丰富多姿,蕴含浓厚的贵州元素,气势恢宏,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喀斯特,既是贵州主体地貌特征,也是贵州本土生命及历史文化象征。
散文专著《遇见·我的黔边行》此次被评为特等奖,该作品对贵州边地的风土人情作了细致的描绘,笔力深厚,且富于批判精神,作者魏荣钊被专家们称为“贵州行走艺术第一人”。
面向本土表现生活
参加此次评选的优秀作品,呈现作者宽厚的本土情怀和生活意向。舞蹈类优秀奖作品《百年地戏是乡情》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冰木草的组诗《韭菜坪笔记》抒写家乡各种风物,自然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而何文的小说《无限咸甜》以一种自在、活泼的笔调,描写了市井百态,充满日常的欢乐与忧伤。而杂技类特等奖作品柔术《快乐童年》,展现了4名女孩的柔美身姿,音乐优美,表演流畅,充满童趣,可塑性强,展示了中华儿女的阳光与快乐,充满了对未来中国梦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品表达集中呈现中国梦,贵州情。民间文艺类特等奖的作品《芦笙词》,系首次翻译整理出版的苗歌芦笙词之作,填补我省芦笙词的空白,主题积极健康,符合“中国梦”精神。曲艺类特等奖作品贵州琴书《花语说梦》,以花解语,表演节奏流畅,富有诗情画意,色彩明快。孟学祥的纪实类文学作品《瑶山伙计》记录了瑶山干部扶贫攻坚奋斗与拼搏,展现了瑶山干部与瑶山群众结为相帮相扶、心心相融的“伙计”,如鱼得水,如溪汇流,推动了瑶山的建设和发展。都匀市文化馆推荐的小戏小品类特等奖作品音乐小话剧《三十二座青山》以主旋律、正能量,歌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朝荣,表达了贵州精神。
美术作品方面可谓精品叠出,蔚为壮观。油画《元音》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它是我省地域题材美术创作中,表现对美好生活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精神追求的好作品,在油画人物画领域,具有突破性贡献。
获得摄影类特等奖的作品《梦回东方》,以民族人类学的视野,客观地记录苗族13年一个轮回的牯藏节。画面旗幡高举,古瓢舞热烈奔放,突出了“无论你在何方都要回到故土面向东方祭祀祖灵”的思想内涵。作品气势宏大,民族符号元素丰富,是近年来记录贵州民俗活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歌舞类优秀作品奖《我的中国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老百姓的中国梦,旋律简洁易于传唱。而《花海》则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描绘一幅云贵高原的山水画,歌词易懂,旋律易上口。
践行
聚集内力乘风发展——我省文艺机构大步迈进成绩卓然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我省专业文艺机构积极发挥作用,聚集内力,大胆探索市场与艺术生产的新途径,成绩卓然。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塑品牌塑名家
今年,我省精心筹划开展了“‘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以排演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为核心,开始迈向塑品牌、塑名家的艺术实践阶段。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利用行政、创作、演艺、时段资源整合,在省文化厅重视下,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及相关乡镇(村)等30余家单位(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自今年3月下旬开始,历时3个多月,动用300余名演职人员全力打造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于7月4日至6日作为“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首场演出推出。7月10日,《嘎老》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展示研讨项目,为出席论坛的国内外政要、商界领袖、媒体精英进行了精彩演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等领导人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活动取得了诸多创新和突破:贵州首次以一个民族的音乐成功创作出整台晚会;首次系统地把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音乐按多声部音乐、单声部音乐分类在舞台上集中展现;首次系统地对侗族各地区民间乐器进行挖掘、改良,对今后侗族民间乐队建制、演奏技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尝试解决了侗族大歌特殊的艺术规律与当代舞台艺术融合的学术性难题。
省文化馆群文梦剧场:吸引爱好者参与
10月21日,由省文化馆承办的“多彩贵州·激情广场”2014贵州省第二届贵州群众广场舞大赛,在天柱县体育广场举行,来自全省的11个节目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有独唱、表演唱、舞蹈、二胡与柳琴合奏等节目。友情演出后,复赛的第一场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省26个节目将在2场复赛中一比高下。
连续两届全省广场舞大赛,吸引了9个市、州群众踊跃参与,大家在锻炼中激发出对艺术强烈的热爱。
近期,省文化馆创新群众文化形式,搭建活动载体,辟出200余平方米的场馆作为“群文梦剧场”,先后推出“邓丽君经典歌曲赏析会”、“古诗词赏析会”、“古琴名曲赏析会”,吸引不同文艺爱好者纷纷参与其中。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九届艺术节开幕式上,我省文化馆选送的少儿节目《彩蝶纷飞》,生动演绎了农民工子女的向善追求和内心世界,传递了真善美。
省文化馆强烈意识到,文化馆作为群文组织,在以文化活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同样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并形成长期行为,一以贯之。
省非遗中心:架构数字化合理利用传承
通过积极努力争取,我省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试点省。开展和推进我省今年40个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初步完成与贵州民族大学合作的工作;加强数据资源的横向、纵向协作和收集、整理工作;启动数据整合工作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推开。
积极做好35个第四批国家级项目,其中着重研究《嘎百福》、《布依族服饰》捆绑申报项目的申报,同时理清头绪,架构保护与传承工作思路。结合第十四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将《侗族大歌》申遗后的经验与反思列为会议交流内容,开展了相关工作。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机制课题研究等。
今年,中心继续推进《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开展“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工作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申报工作和启动《传统造纸技艺》的申报材料编制工作。开展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工作;黔西南、毕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国家级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推动我省首批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的相关工作。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等培训工作,推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贵州画院: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时代新貌
近年来,贵州画院的创作实践活动,坚持走在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时代新貌抓作品推人才的艺术道路上。
回想抗凝冻保民生的艰难时刻,该院全体画家无偿捐出自己的力作义拍义卖,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当大旱来临,全体画家又立马赶赴现场,积极感受并学习贵州精神,并将收集到的素材即时转化为创作成果,呈现在灾区人民的眼前,既是感谢他们的英雄事迹给艺术家们带来的精神洗礼,同时传达出大灾之时有大爱。
在贵州建省600年之际,该院画家倾情投入,以百米长卷的巨制,对本土的人文历史、风云人物及革命先烈们进行艺术再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会同全省优秀画家,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调研与采集,以“百村记忆”为主题,创作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大型作品,这些作品的展出,对“多彩贵州”的宣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文化厅艺术处:着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
省文化厅艺术处以高端文艺人才培养、地方戏曲保护和非遗项目扶持为抓手,持续探索选拔文艺精品创作,努力推进我省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作为“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7月份在贵阳营建了一个原生态歌舞交流、展示的“国际”平台,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13个国家,14个原生态艺术表演团体和19个省份(含贵州省)的40多个原生态艺术表演团队近700余人参加演出。
花灯剧《枫染秋渡》、话剧《文朝荣》、黔剧《风华黔韵》等节目,彰显了贵州地方特色文化。目前,艺术处正在为贯彻落实《“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题材创作生产工程(2014年-2018年)》,深入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争取在2014年至2018五年间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艺术精品。
今年,艺术处致力于重点支持的项目有:根据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改编的京剧《堂吉诃德》、改编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协调国家京剧院《韩玉娘》、美国阿肯色浪漫爵士乐团来黔演出、省黔剧院黔剧开心剧场(钟幺爷开心剧场)、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话剧小剧场演出等项目。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尚长荣,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舞协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中国影协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先后发言。作为与贵州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的作家叶辛、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当时座谈会的情景,叶辛和李雪健深有感触。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两位艺术家。
滴水见大海薄云显长空
叶辛:作家要靠好作品说话
“印象最深的就是会议的氛围非常融洽,就像总书记和我们大家拉家常。最大的体会就是作家就要专心搞创作,作品是作家安身立命。优秀作品能温润心灵,传得开,留得住。”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叶辛参加完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由衷地发表这样的心声。当他听说贵州文学界、艺术界纷纷积极响应,从学习总书记讲话和座谈会上春风化雨的氛围中找到正能量时,言语中更有抑制不住的兴奋。
10月13日,“天下贵州人·贵商万里行”全国媒体联盟大型采访活动暨2014全国名家看“多彩贵州”结束,下午2时许,叶辛从贵阳刚刚抵达上海虹桥机场,就接到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的电话,请他参加文艺座谈会,对方说是习近平总书记要出席,同时特别提醒叶辛准备一份简短的发言稿。
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作家的生命就是靠作品说话,拿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比如,“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可以说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
叶辛说,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很受鼓舞,同时也感到时间紧迫,今后要抓紧时间安心创作。每一个有追求的当代中国作家,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和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叶辛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创作《蹉跎岁月》、《孽债》一直到最新出版的《问世间情》,这一路走来的创作体会、困惑和感悟。叶辛回忆说,当自己讲到在贵州农村看到用植物生态方法进行污水净化时,习总书记马上问:这是什么地方?叶辛告诉他,是黄果树附近的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叶辛讲到自己“用两副目光观照生活”,即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农村和用农民的眼光看都市的一番话时,让同样有插队经历的习总书记深有感触,他讲起了自己当年在农村插队落户时的情景,讲他和农民交朋友,他的住处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还讲起了他回城后请姐姐吃饭,掏出五元钱豪气地说:想吃什么随便点。结果,他姐姐说想吃榨菜肉丝。话音刚落,场内响起一阵笑声。
李雪健:想说的话都表现在角色上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的发言,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他说:“作为演员,要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追求。”他以自己在影视作品中塑造焦裕禄、杨善洲两位典型人物的体会,说明文艺工作者须臾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习近平对此评价:你讲的充满深情。正如你所说,从焦裕禄、杨善洲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职业病”——自找苦吃。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把荧幕形象刻画好、塑造好。
“作为演员,我们想说的话都表现在人物上、角色上。”李雪健说,近些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但出现很多乱象。从个人来说,是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从社会来说,是环境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好坏、黑白、是非不分,这是不应该的。文艺界出了丑闻,最受影响的,也是这些粉丝,他们中有些人青春年少,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要注意对他们的正面引导。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是有经济效益了,但是社会效益呢?应该加强对这种作品的外部监管和制约。
演员这个职业不轻松,想做好了不容易。李雪健认为,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要珍惜演员这个名号。在旧社会,演员是戏子,让人瞧不起,新中国把演戏变成职业,优秀的演员还能成为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最近,李雪健正在拍摄电影《远方的河》,反映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救物资、救小兄弟而牺牲的真实事迹。为此,上海一家电视台找到当年被救的人,这位已是60多岁的老人最初拒绝上电视:他怕被骂借英雄炒作自己,更怕英雄的在天之灵受委屈,因为这样的节目会有多少观众关注呢?但是栏目组和摄制组感动了原型人物。李雪健喜欢主旋律电影的表演,他说,“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理想。”
滴水见大海,薄云显长空。去年冬天,李雪健阔别家乡40载,回到故里,他把迫切的心情按压下来,只想多看看贵州的变化,只想多听听故土的乡音。他几次想说说自己有一个好题材、好剧本的雏形,又由于内敛使然,只是淡淡地流露出自己倦鸟归林的夙愿。他说,我回到故乡贵州,暖流涌动。在参加“天下贵州人”活动时,他为家乡赠送即兴创作的马年字画。1964年,他11岁时来到贵州;1973年,他离开贵州。听说贵州这些年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其中还有叫得响的好作品。他说,他现在有一个关于民族题材的素材,非常想在贵州拍摄成电影。
不断强化“多彩贵州”文化认同
“诗歌、中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民间文艺、美术、书法、摄影等8类作品特等奖奖金每个1.5万元,优秀作品奖奖金每个0.5万元;歌曲、舞蹈、曲艺、杂技等4类作品特等奖奖金每个3万元,优秀作品奖奖金每个1万元。”这是本届文艺奖的一个激励亮点。
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以“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圆梦中国,贵州实践”的文艺创作中,再次表达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最爱家乡表达下的诗意人文情怀。作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专业水准高,再次在直面生活的日常叙事中,表达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念,为同圆“中国梦”提供丰盈的精神食粮。
此次活动,紧扣时代脉搏,与《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的通知》同频共振,旨在繁荣我省文艺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用生动形象的文艺形式,诠释“中国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着力讲述贵州的百姓故事。
文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从来都是创作者在参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得到灵感的,也是日常生活叙事中的表达渴求。讴歌时代,守望大众,表达家乡,文艺者在日日夜夜的勤劳书写中,为我们提供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可传播,可分享,可嘉奖,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此次参评的众多作品,切合潮流要求,艺术水准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哪个类别的作品,都让我们看到深厚的家乡情怀,看到贵州不断强化的“多彩贵州”文化认同,以及对于发展的观照和愿望。
贵州的本土文化认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文化涟漪,影响着更多外来者来关注多彩贵州文化,共享贵州文化的美妙和丰盈,共同探讨现实性发展的时代诉求,以“多彩贵州”名义共襄文化盛举。文艺创作者竭力抒写贵州喀斯特地域历史文化的神秘与丰富,充溢着豪迈之情,对乡土人物的抒写非常朴实,呈现出历史人物不同经历与个性,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崇敬之情。这种以文艺创作方式强化的家乡认同,将在文化自信敞亮之门中,开启文化自强之门,造福贵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从本届的获奖作品来看,我省的广大文艺家正是朝这一方向努力的。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