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六零六好”社会治理机制
民安业兴新风扑面
特约记者谢朝政
“1200多外出务工人员有超过一半人员返乡创业;3个村民组群众自发集资30多万元硬化连户路;80高龄的老人冒正先无偿捐地修垃圾池;贫困户邓广军将6袋救济大米归还了4袋,声称母亲和大哥有人照看,自己吃不完……”
近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的村支书刘芳说起村里不断涌现的新风,刹不住车。这是毕节市历经半年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收获的成果之一。
如何解民怨、聚民心,凝聚发展正能量。从2013年5月下旬开始,毕节市选择双堰村,以织牢基层民主政权网底为抓手,围绕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三项内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探索。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双堰村初步形成以“零距离听取群众诉求、把困难问题处理好;零回避化解矛盾纠纷,把和谐社会构建好;零干预引导村民自治,把民主法治建设好;零缝隙织牢基层网底,把服务基础夯实好;零延迟服务群众办事,把民生事项落实好;零缺位破解发展难题,把美丽乡村创建好”的“六零六好”社会治理经验,全村展现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气象,促进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平安工程、精神文明等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以来,云南及省内各市州先后组织干部前往考察。毕节市乘势而上,全面推广“六零六好”的先进经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截至目前,毕节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基本启动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
数据更能体现该市社会管理集成创新取得的成绩。
各县(自治县、区)分别建立“三委一组一中心”228个,群众工作站2531个,自治协会2295个,民生工作监督委员会2498个,民生监督工作组15339个,民主选举中心户长36028人。
建立便民利民服务中心228个,便民服务站2556个;建网格工作室10557个,民意诉求直报点16203个。
建立专职治安巡逻队862支6527人,组建义务巡逻队7784支53506人。
“六零六好”社会管理集成创新经验的全面开花,为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民安业兴,新风扑面。
云岩区法治文化主题广场
营造氛围树立理念
本报记者王鲁铨
看到石刻的碑文、楹联、浮雕……你会想到哪里?历史博物馆,或是故居老宅吧。
但在贵阳市的云岩广场,这些都是宣传法治文化的载体,一句话、一个字成为群众了解法律文化的窗口,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站在这副楹联下,张大爷正在教孙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虽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小孙子的认真劲把一旁休闲的老人们都逗乐了。“这是告诉人们,要好好做人,当官要讲正气。”张大爷耐心地给孙子解释。这是日前记者在云岩法治广场上看到的一幕。
“不断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培育知法守法的法律文化,是我们实现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前提条件。”云岩区依法治区办公室主任葛思东介绍,该区结合实际,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潜移默化的法律文化环境,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013年11月,通过法学专家多次研讨,贵阳市首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云岩法治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广场包含三座大型天然法治文化景观石,展现古今中外四位名人关于法律的精辟论述。同时,广场上还有关于法律名言警句的石凳、楹联、雕塑等。最“打眼”的当属广场入口阶梯上的大型浮雕,49个不同字体的“法”字,从最早的“灋”到现在的“法”,一方面充分显示我国书法字体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蕴含了法治文化丰富多彩的意蕴内涵。
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仅是云岩区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近年来,云岩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法治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品味较高的广场、公园、社区、超市等,已经成为系列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如宅吉路、盐务街、市北路等地建设的法治文化长廊,举办的“校园法制大讲堂”等。
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走进云岩区的机关、乡村、学校等,拓展了法治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了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引导,云岩区全民法制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法治理念进一步树立。2013年,该区荣获了“全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全国普法办通报表扬。
仁怀市“法律八进”(进乡村、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军营、监所)
扎实推进卓有成效
本报记者潘树涛 通讯员梁莹莹 张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我要对得起父母为我花的每一分钱。尽管我不知未来会如何,但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近日,在仁怀市茅台高中举行的“法治·责任·感恩”大型法制宣讲活动上,不少学生倾吐了埋藏已久的心里话。
今年,仁怀市司法局以“法律八进”(即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监所)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全民法律素质提升。
在近期的“法治·责任·感恩”大型法制宣讲活动中,学生和家长悄然拭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心里话,为做过的错事和不良行为习惯向家长道歉。在真情的感召下,家长们也纷纷走上台深情拥抱孩子,现场沉浸在温情的氛围中。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点人群重新违法犯罪,仁怀市司法局在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活动中,积极探索“两劳”特殊人员融入社会的新模式。
刑释人员周某等3人出狱后回到家乡喜头镇共和村,计划自主创业自食其力,但因无法筹措资金而犯了愁。当地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他们联系沟通,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当地实际和市场情况,支持他们创办养殖场。同时,村干部还结合政府的各种优惠救助政策,主动承担起帮助他们寻找创业资金的任务。最终,村支书赵兴桥力排众议,担当风险,为他们做贷款担保人,让他们成功贷到创业资金20万元。
目前,养殖场已投入使用,共有600多平方米。为确保创业成功,村委还到镇远教办借阅相关书籍、教育视频等送到他们手中,并联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他们争取相关的培训机会和补助资金。
为提高在监违法犯罪人员的法律意识,仁怀市看守所、戒毒所每月都举行“送法进监所”活动,为在监人员讲解法律知识。
在“送法进军营”活动中,针对部队官兵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涉法问题,该市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
仁怀市的机关、单位、企业也定期开展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基地参观,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学法、懂法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创建、法治进园区”宣传月活动,为仁怀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法律,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老百姓才能更加富裕,家庭才能更加幸福。”仁怀市外宣中心工作人员赵进深有感触地说。
息烽县“弘扬宪法精神·共圆中国梦”法治巡讲基层行
形式多样喜闻乐见
本报记者张健 通讯员何胜华
“偷盗不仅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更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孙科丽是息烽县职业培训中心的一名学生。日前,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要学法守法用好法。
法治教育进校园,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这是息烽县近年来开展普法教育的一项必修课。通过从县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选派骨干党员干部到全县中小学兼任法治副校长,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两次专题培训或法治讲座。
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担任息烽县职业培训中心法治副校长的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科长鲁发山,用大量的案例在该校开展了《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眼下,息烽县有近百名像鲁发山这样的法治骨干在全县各中小学兼任法制副校长,普法内容涉及《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今年以来,息烽县将普法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居纳入重要宣讲内容,于4月起启动百场法治巡讲基层行活动,从政法系统选派骨干力量深入基层、实地到一线,采取上法制课、宣讲、文艺演出等方式,向群众送法普法。
“防盗防抢防诈骗、戒赌戒毒戒太贪、警钟长鸣不松懈……”这首由温泉镇老年腰鼓队自编的三句半《平安知识我知道》,传遍了全镇的村村寨寨。该镇已组建法治文化表演队,创作了法治小品《珍爱幸福》、快板《计划生育好处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利用赶场天给群众宣传。
长期以来,农村林地、土地纠纷多。针对这一实际,贵州慰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俊到石硐、九庄、小寨坝等10乡镇开展法治巡讲活动,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开展集中法治培训。此外,息烽县还积极与贵州大学法学院联系,邀请该校法学院教授和学生到息烽开展法律培训和宣讲,在小寨坝镇开展《婚姻法》、《土地法》及妇女维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咨询等。
截至目前,息烽县在开展“‘弘扬宪法精神·共圆中国梦’百场法制巡讲基层行”活动中,累计举行各类讲座、宣讲(文艺演出)400多场(次)。其中,法治副校长讲课268次,法治报告会进企业10场,法治骨干进村(居)宣讲150余次。
台江县法治苗歌苗舞进乡村
苗歌普法入耳入心
本报记者熊诚
“搭莫哈乃纠;呆娘弄打呢;号酒秀开车;灯西莫开车;类醉驾丢衣……”11月6日,寒风萧萧,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古树下却是歌声飘扬,几名苗家妇女聚拢在这里高歌,婉转动听的苗歌赢得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这可不是普通的苗族飞歌,这首歌叫《酒驾要坐牢》,是县里编制的法制苗歌。把法律法规通过百姓喜欢的苗歌展现出来,效果很好哟。”正在唱歌的当地村民张玉兰说。
在台江,法制苗歌从2005年出现,至今已编写出了160余首,内容涵盖了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婚姻计生等。而把法律法规编成苗歌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的巧思,来自于现任的台江县司法局局长张晓荣。
2005年,张晓荣就职于台江县计生局。那时,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进村向村民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我们讲的口干舌燥,村民们还是一片茫然。”张晓荣说,台江苗族人口多,占了全县总人口的98%,很多苗族村民识字不多,也不会说汉语,每次宣传法律法规,村民们大多听不懂,觉得很枯燥。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张晓荣脑子一激灵:苗家人都爱唱苗歌,何不把法律法规编成苗歌传唱。说干就干,该县计生局编制了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相关的苗歌,通过当地歌手在节庆期间唱出来,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到2011年,张晓荣调任该县司法局局长,正值国家开展“六五”普法,已有经验的张晓荣想到了采取苗歌的形式来进行宣传。2012年初,台江县司法局正式提出用苗歌苗舞来提升法制宣传效果,制定了《台江县“法律进乡村”苗歌苗舞法律宣传教育实施方案》,将苗歌苗舞普法教育作为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主旋律,进行分步实施。
县司法局选定了全县村寨较大、人口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召乡反排村、台盘乡阳芳村、施洞镇塘坝村、革一乡田坝村为“法律进乡村”苗歌苗舞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试点村,由每个村挑选出10至20名具备法律知识的歌手和舞蹈爱好者,在本村寨编演《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婚姻法》、《交通法》等法制苗歌,利用民族节庆、婚嫁迎娶、亲友聚会等场合,宣传法律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同时,该县成立了苗歌苗舞普法演出队、法律宣讲团和青年志愿者3支队伍,深入各乡村进行法律宣传,并组织苗族民间文化艺术专家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法律工作者,编写普法宣传苗歌,并结合苗族民间喜闻乐见的飞歌、酒歌、情歌和嘎百福歌调,让歌者朗朗上口,使听者百听不厌。
与此同时,为使苗歌苗舞普法宣传成为“全民活动”,该县还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4期苗歌苗舞普法师资培训班,在试点村辅导培训了70余名苗歌歌手。歌手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掀起了学唱普法苗歌、听懂法律教育苗歌的新热潮,使“苗歌唱普法”成为全县苗族村寨的时尚新潮流。
“我们村唱法制苗歌的专业歌手有9个,不光是节日才唱,而是想唱就唱,很多村民都会唱。法制苗歌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流行歌曲,歌好听,懂法快,一举两得嘞。”台盘乡阳芳村村民张玉兰说。
而今,台江已制发苗歌光碟5000余张,并利用赶集日、民族节日等深入村(居)、社区开展法制文艺演出48场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