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民族瑰宝绽放大山深处——乌当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纪实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作者:韩德贵 王太师    阅读次数:5766    发布时间:2013-10-07

  “黔中秘境、生态乌当”。

  走进乌当区少数民族集居的自然村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崭新的房屋映入眼帘,苗族、布依族建筑风格、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泥串户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屋里屋外的簸箕画、墙画风格各异,述说着一个个动听而传奇的故事……

  乌当区有2个民族乡,15个民族村,居住有汉、苗、布依、彝、土家、侗、仡佬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23.79%。2011年,偏坡、王岗、下院等9个少数民族村寨被省民委定为“省级特色民族文化村寨”试点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帮助民族特色村寨新建、改建、扩建乡村公路、机耕道、步行道11条60.7公里;房屋立面改造376户;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场4950平方米;民族文化展室9个320平方米;民族文化墙430平方米。9个民族特色村寨均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站、宽带远程教育网、闭路电视等,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随着基础建设的完善,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工艺品和特色种养业等,乌当区特色产业崭露头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游、民族传统手工业,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浓郁、建筑风貌清新的偏坡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最具魅力村寨”等荣誉称号。环境优美、绿色古朴的王岗村也先后被冠名为“贵州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最具魅力村寨”等。

  2010年,借力贵阳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当区召开的契机,乌当选择基础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偏坡村、渡寨村、王岗村、陇脚村和阿栗村等5个点,采取以政府引导为主,协会管理为辅,农户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成功打造了“醉韵偏坡”、“美韵渡寨”、“福韵王岗”、“古韵陇脚”、“情韵阿栗”的“泉城五韵”民俗生态旅游精品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观光型、采摘体验型、休闲农庄型、农家特色餐饮型、民俗体验型5种乡村生态旅游业态模式,为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摸索了经验,创立了样板。

  围绕发展主题,结合地貌特征,乌当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民居改造与村寨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实行分户设计,做到“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不但新修房屋按照传统建筑风格,还对原有的砖混平顶房也进行了改造,恢复了本民族建筑风格,彰显了民族建筑文化。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深入推进,各民族村寨内外环境优雅,特色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赏心悦目。

  在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上,偏坡村村民在乡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建了民族舞蹈、刺绣、酿酒、书画4个协会,建成的文化展室、农民文化书屋、民间刺绣、酿酒、书画等作坊。长号、竹竿舞、民歌等民间队伍参与人数近800人。100余人的长号队经常活跃在乡里乡外,分别参加了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区老年体育运动会、乡“六月六”布依民族节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汇报演出等,300余名参演群众演员中上至80岁老翁,下至5岁孩童,实现了布依文化的大弘扬、大发展,成为偏坡向外推介民族文化的名片。百宜乡罗广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布依族、苗族、汉族杂居的多民族村,全村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村民质朴善良,每年正月十三都聚集在村里的民族文化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迎新春民族文化活动,精彩的斗鸡、斗牛、斗鸟、拔河、象棋、书法、对歌等竞技项目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极大的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民族村寨村景更美、乡情更浓,彰显了乐观、和谐的民族精神风貌,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偏坡村通过开展村民形象评议,将村民比科技、比知识、比卫生等纳入评比内容,使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明显,组与组之间团结安定,户与户之间邻里和谐。王岗村为改变民族村寨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和“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状况,村支两委制定《村规民约》,实现了民主管理,明确2人专职打扫环境卫生,开展柴草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粪土乱堆治理,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程度,创造了整洁、舒适、文明的村寨生活环境。

  通过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乌当区山寨的风貌、村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的村寨成为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民族瑰宝。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846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