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曲艺 >> 正文

《行歌坐月》国家大剧院开启巡演序幕
信息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作者:沈仕卫    阅读次数:8062    发布时间:2015-01-25

携手中央民族乐团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联姻民间文学


编者按

1月8日晚,由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歌舞团共同推出的世界“非遗”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这是黔东南州继2013年首演、201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后,又一台华丽剧目荣登首都北京国家大剧院舞台。

这部被誉为《仰欧桑》“姊妹篇”的《行歌坐月》,根据流传久远的侗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改编创作。剧中演员有60名来自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队的“非遗传人”。据悉,《行歌坐月》是中国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题材剧目,由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歌舞团和从江县联袂制作演出。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后还将在全国巡演,配套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文化旅游精品永久落地在贵广高铁入黔第一站——从江县洛贯新区长期驻场演出,打造成一部永不落幕的“侗族大歌”。


高端平台华美绽放


1月8日晚7时30分,位于北京天安门附近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1725个座位满座。当60名来自从江县小黄村的村民们一身银饰走上舞台,随着银饰叮当作响,偌大的音乐厅掌声雷动。

音乐诗剧《行歌坐月》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改编创作,《珠郎娘美》是被侗族人民世代传颂的美丽故事。演出分“青梅竹马”,“行歌坐月”,“恶断姻缘”,“大爱如歌”四章节进行,时长90分钟。90多人的乐队,50多人的合唱队,60多人的侗族大歌队……注定这台音乐诗剧非同小可,亮点多多。

《行歌坐月》编剧、黔东南州歌舞团艺术总监蒋步先,同时也是剧中“牛腿琴与乐队”小节中牛腿琴演奏者。他告诉记者,我国汉族地区流传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而侗族地区则有“珠郎与娘美”的爱情故事。早在20多年前,他就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侗戏,而后又与他人合作,将此故事编制为侗族歌舞剧《娘美》,并参加了贵州省农民文艺汇演荣获银奖。2014年年初,他改编完成了侗语版的原生态侗族大歌剧《珠郎与娘美》,并成功演出了六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蒋步先看来,此次推出汉语版侗族大歌音乐剧《行歌坐月》,具备五大看点:一是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与被称为“国乐”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首度牵手。侗族大歌是被音乐专家研究最多的民歌种类,但也长期停留在研究层面,仅有一些小型推广交流演出。但这次世界“非遗”、国家“非遗”和中国国家级最优秀最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结合剧目,结合民族管弦乐来创作。为侗族大歌及其他“非遗”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拓宽了形式,提供了思路。二是中央民族乐团是中国民族音乐最高文艺团体,与黔东南州歌舞团、从江县民族艺术团和侗族大歌流传地小黄村村民同登国家大剧院舞台,共唱人类和谐之声,齐奏民族团结新曲。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文艺团体,扎根基层,扎根人民,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脚踏实地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风貌。三是这是首次以一台有内容、有故事的剧目为载体,全面展现侗族大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四是这台演出汇聚了90多人的乐队,60多人的侗族大歌表演队,50多人的合唱队,规模宏大。五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是国际一流的自然声场,音乐诗剧这种可听可看,以展示音乐为主的艺术形式,为“清泉般闪亮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展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太震撼了!”观看完演出走出音乐厅,一位姓宋的观众激动地说,他以前曾经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过侗族大歌的演唱,但这一次,亲临现场欣赏的侗族大歌,竟然是与中央民族乐团的表演融在一起,两者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特别是节目中那侗家独有的牛腿琴与中国民乐的合奏,好听得不能再好听!”

著名歌手、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梁秋冬女士也专程赶来观看这台音乐诗剧,她告诉记者,侗族大歌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推出这个剧,让她感觉非常新颖,既有高雅的音乐艺术享受,又有世界“非遗”的“天籁之音”,还能全面感受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台音乐诗剧非常巧妙,不失为一台音乐精品。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董锦汉觉得非常有幸赶上这个机会观看了演出,他说,整台节目中,来自贵州的侗族大歌是最大的亮点,与中央民族乐团巧妙融合,使得侗族大歌这一歌种登上大雅之堂,整台节目既传统又很现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与探索,希望这种探索继续。


民乐国乐完美结合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在节目开演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央民族乐团与黔东南州艺术团继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之后的再度联手。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中央民族乐团及黔东南州坚定了文艺创作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方向,加大了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深度和广度。把侗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侗戏经典剧目《珠郎娘美》,经过改编加工发展,以侗族大歌音乐诗剧的形式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珠郎娘美》是大俗与大雅的完美结合,珠联璧合。”中央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作出这样的评价。

《行歌坐月》音乐创作者陈思昂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接到席强团长的电话后,带着极大的压力和迫切的心情立刻背包来到黔东南采风,他第一次现场听到侗族大歌真实的声音,震撼、震惊、原始的声音宛如天籁,声音的张力、空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的,一开始他就彻底爱上了侗族大歌的声音。

这是一部音乐诗剧,本身有着完整细腻的剧本结构,但这次的演出是以音乐会的方式来展现,如何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让观众看懂剧情,这将是非常大的一个难点。为了让音乐、剧情紧凑鲜明,剧组决定只保留三名主角,女主角娘美,男主角珠郎及男反派银宜,这将有助于观众更直观的了解剧情的发展以及情节冲突。这部剧并不是将原始侗族大歌配器而成的作品,而是需要根据原始素材衍生和创作,在众多原始素材中挑选,搭配原始侗族大歌以及衍生的新的音乐段落,并且为三名主角树立鲜明的音乐形象。这部剧并不单纯是各种唱段的混合体,当中穿插了完全是民族管弦乐队的音乐段落;侗族大歌与民乐队产生融合段落。另外还有侗族当地的特色乐器引入,如牛腿琴、侗笛、侗琵琶,等等。

总导演杨硕说,当拿到了剧本,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很优秀的剧本。作为导演,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只是他所导演的系列演出中的第一部,只是一个音乐会的版本,这个戏要继续走下去,将来还会做一个歌剧或者音乐剧的版本。音乐诗剧只是一个展示,容量有限,演员们都没有参与到叙事当中。

一连几个月的排练,中央民族乐团唢呐声部演奏员姚迪感受比较深,他说:“和侗族大歌合作,我感觉很新鲜。侗族大歌的性格很鲜明,声色很辽亮,和我们的民乐结合,非常舒服,这一结合,就更充分展示了侗族大歌鲜明的性格。”

乐队首席唐峰告诉记者:“侗族大歌很美,一张嘴声音就特别朴实,这些侗族大歌的歌手们音准都特别的好,我虽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和他们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台,一起一合之间,侗族大歌那很纯的民间音乐的展现就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3年8月1日,被称作“最美丽的歌”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全球巡演的帷幕。这个根据流传在我省黔东南州苗族地区的同名苗族古代叙事长诗而改编创作的歌舞剧,生动描写了仰欧桑与太阳感天动地的神话爱情故事,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剧中融合了苗族的歌舞、服饰和习俗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创升华出一个史诗般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美丽动人的苗族美神仰欧桑。《仰欧桑》一举成名,并获得2014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时隔一年多时间,《行歌坐月》再次出炉,依然是由中央民族乐团与黔东南州歌舞团合作推出。

《行歌坐月》总策划、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中央民族乐团此前曾分别与新疆、西藏都有合作,用文化对地方进行扶持,尤其对黔东南州艺术团这种转体改制的院团更要扶持。中央民族乐团也非常看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民间打击乐器、管弦乐器都非常有特色。下一步,中央民族乐团还将针对贵州少数民族乐器,进行第三台节目的创作。

黔东南州歌舞团团长常海接受采访时说,黔东南州歌舞团体制改革以后,对苗侗文化进行了有力的传播,《仰欧桑》与《行歌坐月》就是见证。民族题材就是要通过这样创新的艺术形式,创新的手法,才能传播得更远,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好的文艺作品,首先要观众认可,才有观众买单,比如这台《行歌坐月》,1725张票全部售完。前一部《仰欧桑》也是如此。从票房,就看得出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追捧。每一个艺术作品出来后,首先得接地气,要好听,侗族大歌本身就好听。但是,好听,好看,还要动人,还要听得懂,才能让更多的观众被打动。黔东南州歌舞团体制、机制转变后,艺术作品在生产前的策划、设计都有顶层考虑,不是获奖后就刀枪入库,而是要借此打造文化产业。去年,《仰欧桑》巡演了14场。《行歌坐月》也不能与市场脱节,也要巡演,还有座演。黔东南州是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帮扶基地,黔东南州歌舞团要整合资源,要通过结中央民族乐团这么一个“亲戚”,让他们强大的资源来支持黔东南州歌舞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给了我们更大的鼓励。”常海说,接下来,黔东南州歌舞团还将对民族民间乐器进行改良,比如牛腿琴、民族管旋乐等。

常海分析,就目前看来,无论《仰欧桑》还是《行歌坐月》,都是社会效益大过经济效益,但是,今后《仰欧桑》和《行歌坐月》都将放到文化产业链上,让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产生真正的市场效应。

从江县县长张广渊告诉记者,早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曾将从江县小黄村9名女孩带到日本演出,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多种形式多向外推介。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诗剧《行歌坐月》能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这一多声部民间音乐通过国家大剧院向世界推荐,可喜可贺。4月份,这一歌舞诗剧在全国巡演后就要落户从江。作为沿海进入贵州的第一县、第一城、第一区,从江将依托原生态民族文化,建4个基地,以生态为主,发展民族旅游文化,打造大健康产业园。《行歌坐月》入驻从江,必将大大助推产业园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董锦汉认为,《行歌坐月》与此前的《仰欧桑》是地方文艺团体与国家级文化团体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它代表一种新的方向,未来必将产生大的经济效益。


《珠郎娘美》故事梗概


清朝乾隆年间,三宝侗寨有一位美丽善良的侗族姑娘娘美,与王岭寨勤劳善良的侗族后生珠郎从小青梅竹马,一个美貌如仙、歌似百灵,一个英俊善良、多才多艺。在一次行歌坐月中他们二人私定终身,并破铜钱起誓永不分离。但是娘美依照父母之命从小就与表哥定亲,而表哥是一位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之人,娘美不喜欢他,当表哥家得知娘美与珠郎私定终身后立即就要接娘美过门,娘美不从,在众姐妹帮助下,在婚礼中巧施妙计与珠郎逃婚。

二人逃到贯洞侗寨,当地富家子弟银宜早闻娘美的歌声和美貌,看到娘美后心起邪念,一心想占有娘美。为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首先与珠郎结为兄弟,好接近娘美。同时请二人常住家中,期间经常挑逗娘美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利用外族进犯之机,借找内奸起款吃枪尖肉之计将珠郎谋害。数月后娘美才得知珠郎被害的真正原因,并发誓为珠郎报仇。在江剑坡找到当初与珠郎定情的半边铜钱及珠郎遗骨后将其带回贯洞。在寨中鼓楼击鼓伸冤,故意说:“谁愿意单独跟我上山埋葬珠郎,我就嫁给他。”很多人都表示愿意,但银宜站出来说:“珠郎是我结拜兄弟我一定要去。”这时其他人不敢与其相争,于是银宜背着珠郎遗骨跟着娘美来到江剑坡。娘美让银宜挖一个很深的圆坑,当银宜一直卖力地往下挖至爬不上来的深度,于是娘美逼他说出了谋害珠郎的全过程……娘美报了仇,站在悬崖上正准备往下跳,这时银宜从坑里爬了出来大声喊道:“娘美等一下。”并扑向娘美,娘美一侧身银宜站不住脚摔下了悬崖一命呜呼。众乡亲赶到将娘美救下,并恳请娘美留在贯洞寨继续传歌。娘美不负众望,成为歌师,用毕生的精力将侗歌发扬光大……


采访手记  在创新中传承保护


把国乐与“非遗”侗族大歌融于一炉无疑是件新鲜事。

由中央民族乐团与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联合演出的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1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带给首都观众完全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光听民族乐团的音乐会,我已经听过很多次,虽然很精彩,但不新鲜。侗族大歌的演唱,在电视屏幕上也多次欣赏,甚至也在现场欣赏过,同样不新鲜。但两者融合在一起,质朴纯真的侗族大歌、可歌可泣的民间爱情故事、现代音乐气息的民族管弦乐队,这样的现场效果,却不得不令我啧啧称奇!”一位在北京经商的贵州籍朋友这样评价。

“民乐与侗族大歌的融合竟那么好听,那么和谐,这是我们没有料到的,几个月的共同排练,我们很愉快,每天排练都是种享受!”这是中央民族乐团参与《行歌坐月》民乐演奏的团员们的共同感受。

很多观众说:“原来侗族大歌还可以用这种方式存在!”

这就是创新。一如一年多前,同样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同样由中央民族乐团与黔东南州歌舞团共同合作的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该剧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这些年来,侗族大歌以不同载体,不同方式在不断走向世界。而这一次,侗族大歌借助侗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借助中央民族乐团的精彩融合,借助国家大剧院这一高端平台,以更厚重的文化内涵,以更丰富的内容,以更新的形式,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也是在创新中传承保护的一次有益实践。

《行歌坐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之后,将陆续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推广,在全国巡演,演出线路将是贵阳、凯里、杭州、上海、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并且会配套有10多次以上的系列“非遗‘展示活动,该剧将落地贵州从江县演出,形成一部永不落幕的艺术精品。

我们期待预期的结果!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0898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