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贵州文艺工作者:让主流多一点生动多一些隽永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杨庆武    阅读次数:3585    发布时间:2015-01-25

什么是文艺的主流?怎样使主流生动起来具有观赏性、可读性,从而赢得读者,占有用户?怎样才能让主流作品产生持久影响,具有艺术魅力隽永性?

这是当下我们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认定与倡导。眼下,我们见到的一些主流性作品为什么没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赋予的阶段性使命?没能生动地揭示刻画社会转型期的人性痛点、矛盾冲突?为什么存在着主题的浅表化、短瞬性、细节的空洞与说教?而另一些市场化运作成功的产品,又往往远离了主流,失去了文学艺术应有的庄严,迎合俚俗,满足本能,放弃了形而上的探询,看不到价值体系的科学构建,人文话语的深度交流,生存状况的准确讲述,理想愿景的生动描绘?

我们呼唤主流性产品能更多地更有力更生动地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种风气,实现一种目标,完成一种使命;我们希望主流文艺大气磅礴,令人景仰,深透幽微,载道化人,隽永流长。

是的,“主流”是一种大思考、大智慧。“主流”不是对政治的一般性的普通解释,更不是被动式、表象性的完成一种附庸,它体现的是作家、艺术家的思想个性与政治主张的高度契合,是对历史发展、时代精神及目标愿景的理性认同。

只有对历史进程、时代发展、政治形态、文化职能理解得深,触摸得透,才可能呈现出作品主题上的不朽和超越。用这样的定义,可以检测和解释很多成功与失败,短瞬与隽永的文学艺术作品现象。

我们正处在一个值得称颂的时代,也正是我们呼唤壮美的文艺风骨、文化气象展现的时候!这样的感叹,是有中国经历、历史阅历的人们发出的,是来之不易的,是理性的,是主流。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真的缺少唱响,缺少深度的揭示、生动的描绘,以及赋予它隽永的含义。

当城市不再喧嚣,我们的内心其实非常愿意静静的去追忆一座城市,一个乡村,一代人的初始状态,以及那种状态下的变革、奋斗和梦想。我们非常希望知道正在酝酿着的城市的形成、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我们希望看到它发展创新中的人文精神、文化概念以及人类共同理想的美好追求与呈现。

这应该就是主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心声,就是要深入生活、接地气,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可能生动感人,也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使主流作品具有隽永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是外延内涵极为丰富生动的字眼,是创作的根基和不竭的源泉,“人民”可以是人的整体,人的社会性,也可以是组成人民的每一个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刻画塑造好历史阶段特定的人的生存状态性格特征,揭示好整体生命与个体生命的依存关系与冲突,是产生精品伟大作品的关键。

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就是要真情生动地记录时代变迁,赞颂人间大爱,抒发百姓情怀,关注社会热点;就是要丰富民族精神,实现历史担当,产生更多的生动隽永的主流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厚度体现,是崛起的中华的精神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生动展示,是当下我们文艺的使命,是崛起的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人很会讲故事,把两百年的历史讲得那么夸张绵长、艰巨不易,讲宇宙太空、人类未来,自己的讲完了没有了,拿别人的资源别人的传说故事来讲,讲出他的目的意图,他的价值观,他的收视收看率,讲出他的大产业。中国文化泡大的韩国、日本也在拼命讲也很会讲……因为,这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价值观、就是一个大产业、就是一种软实力的时代,我们应该致力于美好的中国故事、多彩的贵州故事的创意设计和讲述。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她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同时也取决于她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动的故事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人类共同关注的大故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应心平气静、娓娓道来,应按照艺术的规律徐徐展开,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应致力于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制作的精良。眼下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网络作品是那样的随心所欲,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迎合讨好,那样的趋炎附势,那样的崇金拜银,那样的简单浅薄,那样的缺少责任。是的,这是一个开放的自媒体的时代,大家都能发言是好事,但大家都不会发言,发错言却是坏事。

让我们共同担起一个责任: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认认真真向世界说好中国话;精心设计讲好我们的每一则中国故事、贵州故事;聚心集力让我们更多的主流作品多一点生动、多一些隽永。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750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