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曲艺 >> 正文

贵州松桃苗族绝技艺术团京城献艺
信息来源:铜仁网    作者:谭永红 胡伟    阅读次数:12775    发布时间:2015-02-11

在北京的中华民族博物院里,有这们一群人,他们为了传承、弘扬苗乡绝技文化,在那里长期从事着上刀山、下火海、四面鼓等绝技绝艺表演。


归来的荣誉


不久前,松桃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来了3位从北京归来的绝技人。领头的名叫石伟,松桃长兴镇花堡村人,是贵州松桃苗族绝技龙虎艺术团团长,他和他的团队长年在北京的中华民族博物院从事绝技绝艺表演。

“感谢家乡政府对艺术团的关心与关注,一年来我们艺术团不负所望,今天回来特意向你们做一个汇报。”

石伟一边说一边从他随身的包里取出了一面锦旗和一本荣誉证书。他带来的锦旗上写着“缔结民族情,共铸中国梦”10个大字,锦旗右上方写的是“赠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落款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荣誉证书是表彰石伟个人的,表彰石伟于二0一四年在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担任苗族文化交流团队领队工作突出。

据了解,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内世纪大道西侧,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他们表演的苗寨位于民族博物院北园龙湖风雨桥头,占地约800平方米,有木房5栋和1个表演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石伟展示的两份荣誉面前,我们看到了松桃苗族绝技的传承人,石伟和他的团队在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里的表演得到的认同与肯定,在那里传播民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可喜成绩。


在北京的日子里


“平常,团队每天都要表演两场,每场表演都的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石伟说,很多中外游客都是第一次看到苗族的绝技绝艺。

“今年国庆,几位来自非洲的游客看了我们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枪尖上的舞蹈’等绝技后,嘴里不停地叫着‘good’。”石伟说,那几位外国游客央求他教他们苗族绝技,但最后知道苗族绝技并非一年半载能学会时,最终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据了解,他们团队目前共有队员12名,其中男队员5名,女队员7名,每个队员除了会上刀山(梯)、下火海、枪尖舞蹈等高难度的表演外,还会打花鼓、刺绣、唱苗歌等等,每一个队员都多才多艺。他们有时除了表演之外,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与她们进行合影留念。除此之外,他们还专门设立了苗族服饰展示展销、苗族手工艺品的展销和松桃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的宣传。

“我是2003年去的,和团长是一个村,刚去的时候认为到北京表演,肯定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26岁的男青年龙云刚说,“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份常人难以坚持的工作。”

“绝技是一项高难度的体力活,每天除了表演外还得起早探黑地苦练基本功,不脱三层皮不得真功夫,那份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龙云刚说,他们每个队员除了表演外,每天都要坚持4个小时同样动作的训练:在锋利的刀刃上爬来爬去,在炙热的灯泡上踩来踩去,赤手在滚烫的油锅里抓东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石伟说,他们每个队员必须进行魔鬼般的训练后才能上台表演,绝技既惊险又危险,一点马虎不得,稍有疏忽,就有伤筋损骨的危险,所以他在训练学员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必须经过上千百次的反复训练,做到万无一失。

17岁阿姣是团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姑娘,每天表演之后她还得动手为团队做饭炒菜。

“我从小就生活在乡下,对北京很是向往。”阿姣说,辛苦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就是离家太远,很想家。在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表演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介绍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和花鼓文化,那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执着的坚守


“最艰难的是2002年刚来的时候,当时每人每月工资只有650元,队员们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石伟坦诚地说,每次表演的时候,看到观众的一张张笑脸,看到一片片的欢呼声和掌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我们苗族文化的喜爱,我们就感到了自豪与满足,又感到了我们的艰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

“现在好了,我们的表演很受中外游客的欢迎。”石伟说,他们每天表演的两场都座无虚席,老板也给他们加了工资。

“我们苗族绝技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石伟说。

“今年年初,县里还拿出了一定的经费对我们进行了扶持,我们就增添了服装、四面鼓等导具和音响设备,还对演员予以了一定的生活补助。”石伟说,现在的难处就是跟着学习的弟子少了,懂绝技表演的人少了,加上待遇低,人手很难找。”

“既然有困难,那是不是还要去呢?”

“一定要去的,现在是旅游淡季,又快到年关了,我们是回来过年,过完年我们还要到北京继续我们的表演。现在,我们不但待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有县里的支持、有家乡的支持。有了这些支持,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后记:


采访结束,笔者为苗乡这一特殊人群“坚守文化、传播绝技的恒心必不可少”的信念所感动。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坚持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她们,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大山、得到更多的展示与传播,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20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