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龙,我省作家,曾出版中短篇小说《不设防的爱》《艺术部落的后院》,散文集《守望书城》《独自凭栏》《乡村笔记》《陪你散步》《行走文字王国》《卢惠龙散文选》等10种著述。
《潇潇雨歇》
作者:卢惠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卢惠龙出新书了,这个消息一点也不意外。他太勤奋,退休之后笔耕不辍,每天读书写作就是他的生活常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是我们都市报副刊的专栏作者,也是最让人省心的作者:交稿最快,文章最对胃口。
新书《潇潇雨歇》中的部分文章之前零星读过,汇集成册呈现,因它的厚度和深度,滋长出令人振奋和震撼的因素。
作者以散文笔触作审美笔录,感悟中外许多作家的个性及艺术。作者含蓄、睿智的话语中不乏机锋、凌越,不事张扬,平视周遭,蒸发悖缪,有所发现,有所独到,作者的审美判断、人性探索、哲学思考包含其中。
非常赞成学者张华在序里评论:“悲悯,一条细细的线……贯穿了《潇潇雨歇》。”“悲悯情怀,让我们可能获得洞悉复杂心灵的智慧,获得担当苦难命运的力量。”
1
退休后的信笔之作
文化周刊:卢老师,退休之后您一直笔耕不辍,是单纯的爱写吗?
卢惠龙:这本书所选的篇什,都是我退休后的信笔之作。退休以后,有了大把时间。社会如此纷扰,只有读书写作了。其实,读书写作已难给我的日子带来什么增减,它却是度过时间最好的绳缆,因为读书写作是很私人的事,它可以让人走入沉静。正如张华在“序”中所说,透过层层青雾,极目远眺,与世界彼时彼地另一隅的各色慧心哲人、多情骚客喃喃对语。这是一种惬意。
文化周刊:《潇潇雨歇》书名有怎样的含义呢?
卢惠龙:潇潇雨歇,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大家都知道的。念着凭栏处,潇潇雨歇。我就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比之下,潇潇雨歇,风雨不再那么疾骤,不再那么寒冷,就是正能量了。《道德经》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社会、历史、审美乃至个人,命运都会如此。
文化周刊:这本书的文体,还是归属散文?
卢惠龙:这本书秉持个人视角,是用散文笔触描摹作家、作品,无关宏旨,随性随心,都与行走、阅读相关,其中十多篇什发表天津《散文》时,都列入“看·听·读”栏目,就是一种理解。我不作研究,只录感悟,一时一地,唠唠闲话,属于散文范畴。
2
我们这一代都有俄罗斯情结
文化周刊:本书的压卷之作是《忧伤之旅》,为什么选这一篇?
卢惠龙:是的,我们这一代曾经被俄罗斯的文学艺术熏陶,可以说都有俄罗斯情结,几乎都读过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屠格涅夫,听过柴可夫斯基的名曲。记忆中保留着俄罗斯的雪橇、舞蹈、火焰、摔跤、轮盘赌、面包饼、伏特加。俄罗斯是伟大而苦难的邻邦。他们经历过沙俄专制,经历过所谓“最后的斗争”,经历过斯大林、也经历过叶利钦,他们有十二月党人,也有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古拉格群岛”,他们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政治遗产。不思量,自难忘。
文化周刊:从书中看,您对沈从文情有独钟?
卢惠龙:书里有篇《柔韧如水沈从文》,是我在读了《沈从文年谱》和沈从文许多小说后,有感而发。沈从文是个乡下人,又没有大学文凭,在文学界、教育界常常被人看不起,他在西南联大当了教授,后来北平不聘他。他的资本就是他钟情的湘西的山水,湘西的船夫、商贩、士兵、农民,这些成规模、成建制地进入他的作品,这是了不起的。他走的路很曲折,也受尽折磨,可他柔韧。我从他当博物馆讲解员时,那眼镜片后的目光,看见了他的慈善和隐忍。他怀有另一种梦,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值得书写。
文化周刊:对卢梭亦然?
卢惠龙:卢梭是个钟表匠的儿子。他的《社会契约论》对世界影响很大。《社会契约论》成了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可我无心研读。我有兴趣的是《忏悔录》,这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一本书。我推崇的是他“要让灵魂在读者眼里透明”的宣示。绝对的真实,也就是绝对的不朽。我在日内瓦,寻找、拜谒卢梭墓,经历曲折,回来就写了《寻找卢梭》。
3
贵州不少作家是我喜欢、敬重的
文化周刊:书中,您写到一些贵州作家?卢惠龙:是的,贵州作家有不少是我喜欢、敬重的,像廖国松、戴冰、王尧礼等。他们文学实力、底气都足,很有才华,外界了解他们不多,这不公平。我想说说,希望更多人了解他们。
文化周刊:您怎么选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
卢惠龙:广西师大出版社目前是中国最牛的出版社之一,去年贵阳的书博会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新民说》(23种)、《虱满华袍——张爱玲后半生》、《民国斯文》、《私想鲁迅》、《胡适藏书目录》、《沈从文的后半生》、《爱是光着脚的哲学》……很抢眼。他们出版的珍稀文献、社会人文都一流。《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开创了“哈佛模式”,荣获2013年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他们的“理想国”系列挺棒的。中国社科院雷颐教授说:“广西师大出版社已经成为我们知识界、学术界一个共有的家园。”此话不虚。广西师大出版社能出我的书,是我的荣幸。
文化周刊:我们希望这书拥有更多读者。
卢惠龙:谢谢。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