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不断传递贵州正能量,唱响贵州好声音,3月27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多彩贵州网承办的“新媒体环境下贵州典型推送”论坛在贵阳孔学堂举行。省委宣传部、毕节市委宣传部、赫章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当代贵州、多彩贵州网等贵州新闻界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中央驻黔媒体负责人50多人出席论坛。论坛采用“主旨发言+探讨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形式进行,围绕同一主题不同角度展开,同时,现场嘉宾进行互动交流,点赞、跟帖。
加强对典型的发现表述推送
白芳芹(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文改办主任):其实,我们身边的典型行为、典型案例、典型事例、典型人物,随时都有。第一,我们要塑造平民化的典型。第二,要塑造真实的人或者事件的典型。做人物的典型,对媒体来说是个双刃剑,对记者来说也可能是双刃剑。所以典型有一个正价值取向,也有逆价值取向。一个典型,对人的教育也有正反。莫言得到诺贝尔奖时,调查说50%多的人是在第一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看的。像这样的消息,对国人来说因为是第一次,人们都想知道。发现典型,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路径。我们身边不缺少典型,我们缺少发现;我们身边不缺少优秀,我们缺少对优秀的描述、表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推广的,但是我们缺乏推广的手段。这个时代需要典型,他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楷模,让人们向他看齐。如果这个时代,在我们记者的眼下都能不断涌现出这个时代需要的典型,社会风尚会有极大的改观。
朱新武(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典型的发现、推送,难在要更加真实,不能来虚假的。在新的媒体网络技术下,发现、传播更容易了,甄别也更容易了。第二是难在内容为王还是形式为王,内容重要,形式、包装也很重要。第三难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老百姓关注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文朝荣事迹,贵州省在选送先进典型工作时有很大突破。我们推出了时代楷模文朝荣、朱敏才夫妇。省委主要领导在几次会议上都非常强调,党政领导、宣传部门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典型,要善于利用典型推动工作,要求今年起码要推送一到两个全国典型。我们有条件,要提高能力,把贵州这些先进典型推送出来,树立起来,而且要利用这些典型的力量作为示范和引领,推动整个贵州的发展。
谢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我是一个从事过18年记者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的记者生涯中感觉最难写的就是典型,特别是典型人物。我相对做得比较好的是10年前在《中国青年报》发的一篇关于黔东南村医李春燕的报道。这篇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后来,李春燕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一系列荣誉。做好典型报道,我有几点跟大家分享:第一,要有双发现的眼睛。优秀的记者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发现新闻和新闻价值。第二,要有平常心。在把握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从日常的点滴去发掘精神,保持这种平常心才是感人的,能打动人的。第三,深入的采访。一个好的报道如果没有深入基层,不到一线去与目标对象深入接触,它就是无源之水。第四,传神的笔。不管媒体传播形态如何变化,优秀的内容应该是不会变的。
找准典型推送的语境和渠道
晏世忠(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我说三个“+”的变化:一是“互联网+时代语言”的变化。有人把互联网咨询作为第三次咨询革命的标志。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思想方式上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回归人性、互动高效,这决定了语言变化的多重维度。以前我们将语言认为是某种工具,是思想的载体,如今互联网的纬度更加彰显。二是“多彩贵州+贵州语境”的变化。多彩贵州产生了认知改变,经精心打造长期培育的多彩贵州品牌,增强了贵州人的信心。通过“两加一推”带动贵州实力快速发展,国发2号文件、生态文明新型示范区等,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智慧贵州带来了效率。贵州正不断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这标志着贵州将与国际同步,贵州越来越引起外界注意,贵州将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三是“一个媒体+业态渠道”变化。第一个特点是受众选择的变化,第二个特点是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变化特点,找准与受众互动对话的契合,第三个特点是开放性的话语空间,第四个特点是,文本来源的多样化。
哈思挺(省外宣办专职副主任):今天的话题“新媒体环境下贵州典型推送”设计得特别好。不管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但渠道和内容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实际上我们通过控制内容来实现有效传播,这才是最重要的。多彩贵州所赋予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底蕴,是我们进行有效传播的一个底气和内容。但是怎么样去控制这样的内容,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还是通过新媒体渠道?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方式?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宋健(贵州出版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目前,新媒体准确的受众年龄层一般是“80后”、“90后”,这部分人是整个新媒体预定的受众。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阅读上网习惯,在新媒体当中滞留的时间是我们推送的整个空间。对于这个空间,我感觉不管是作为企业还是媒体,确实还缺乏对这部分受众的研究,所以在推送典型过程中,就发生了两个变异:一是选择的内容是否能够打动他?典型是普遍社会价值的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人物还是带有倾向性的特殊典型,这也要研究,即在内容选择上,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需要关注的。二是新媒体人在做资深策划人、节目录制人,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部分人的希望及获取内容的方式方法。我们在研究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自身平台里的人要非常深入研究推送典型的手段、方法。新媒体兴起以后,我们的一些推送显得疲软或者没有产生群体效应。
用好典型推送的内容与方法
肖凯林(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所谓的“典型宣传”,就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事例、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活动。做好这些宣传,可能就能够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把一个区域的形象进行良好的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贵州的典型推送,我认为四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应该作为重点:一是要提升我们的发现能力。在大量的信息里,我们如何进行筛选、研判,发现重点的人物、事件典型。二是提升我们的挖掘能力。层层挖掘,最后能把典型核心的部分推送出来,能够感染和影响大家。三是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以往,《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就把一个典型推送出来了,现在单一表达方式和渠道已不能形成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在表达上有新的创意和策划。四是提升整合传播的能力。现在传播渠道非常多,多元化思想和平台层出不穷,需要整体营销打造。
徐圻(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新媒体”这个词现在说得很多,但使用新媒体一定要切合每个人切身的方式。比如“拍砖”也就是提反对意见,“点赞”就是支持,“跟帖”就是发言,那到底用哪个牌子才能发言呢,后来我决定用“拍砖”,果然我拿到了话筒。我想说的是,新媒体的确每天都在对我们的理解方式、表达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但传统媒体依然与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报纸和电视。我们的话语不能不兼顾这一部分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有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今天所在的贵阳孔学堂,既有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社,也有孔学堂网站,它们三家就在一起办公。这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例证。
王健明(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典型宣传已经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要求、新的手段、新的方式,从而对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典型宣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典型的价值意义与时代精神相脱离。第二,典型宣传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倾向。第三,典型宣传未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有几点思考:一,弄清楚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典型。二,不人为拔高、不肆意夸大,以保证典型真实性。三,要精心策划,善于炒作。四,要按照互联网思维重新构建典型宣传新格局。五,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朱文东(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我讲三个观点:第一,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作为媒体人,大家思考的是如何去发现、挖掘正面典型。普通性,应该说我们这个时代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好人好报的社会氛围需要大量正面的典型,要突出重大典型的宣传,这就需要去策划、精心组织、宣传。第二,时代性和主流的引导。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主流媒体去发挥作用,去弘扬社会导向,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的主流导向就必须要弘扬主流的时代性。第三,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我觉得互联网、微博、微信,一定要发挥它们传输速度快的优势,把我们的典型宣传出去,要紧扣老百姓关注的核心。
周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站站长):刚才提到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当今时代,内容不可能为王,渠道也不可能为王,只有“内容+渠道”才有可能为王。渠道方面,报纸为王还是电视为王还是互联网为王,都不是,要加在一起才能为王。在未来,互联网也可能变成传统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应该考虑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全面发展,形成合力,共生共赢。在贵州来说,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媒体,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在一个报道中应该是握紧一个拳头而不是伸出一根手指,要共同营造一个新闻宣传报道的氛围。全媒体环境下贵州典型推送,应该是融合了传统媒体和目前新媒体的一种集合的力量来推送典型。
张一凡(中国新闻社贵州站站长):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变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互动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今天能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典型推送,我想第一件事是“什么叫典型”,典型不仅是一个人,它应该有事象、物象、人象三个。二是我们的发现,三是在新媒体下,不能忽略自媒体时代的自我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媒体做一件事,弘扬正气,树立一个宣传的目标。媒体观点的制造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刘以农(贵阳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新媒体下的典型推送,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步伐。“典型推送”,一是我们要推送什么,内容一定要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一定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在推送的过程中,策划很重要。二是怎样去推送,运用什么样推送手段。策划、操作、效应这三方面一定要结合好。
典型人物采写推送的启示
宫喜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在当代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诉求,如何来推送我们的典型人物。通过对文朝荣这个人物的宣传,我感觉到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缺乏像推荐一部精彩电影一样来精心谋划。焦裕禄是人所共知的,我觉得他的典型推送成功之处在于符合当时人们的诉求,人们对于榜样的崇拜,当时的媒体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大家能够听到、看到的媒体是非常集中的。现在的多媒体很难取得这样的效应。我觉得对于文朝荣这样的人物,我们要紧紧结合当前人们对典型人物的需求。我始终相信,好的东西一定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任何一个家庭会教孩子向好人学习,都是教孩子崇德向善。我们通过什么形式去说明,这非常重要。在宣传文朝荣的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感悟:第一,高度决定了影响力。第二,深度决定感染力。第三,广度决定了传播力。
唐光星(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朝荣这个典型推送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央媒体、省媒体、市媒体以及广大网民,是立体式的,不是单哪一个方面的推送。典型推送,首先还是内容,内容一定要真实和深刻,一定要从这个内容中彰显正能量。第二,在内容真实深刻的基础上,需要宣传手段、形式上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开拓创新。第三,典型推送要有策划,需要各方面挖掘,共同努力。
刘冲(省网信办专职副主任):文朝荣的宣传典型应该是最近几年,在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做得比较成功的先进典型。中国新闻史讲到的几个经典案例,一是当时延安新华社电台为了证明中央还在平安占领,邀请老农赶了一群羊到播音室,羊倌唱着民歌传遍祖国各地,那个时候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之后,毛主席用电文,那时是最经典的。到了今天,什么是最经典的,可能就要运用互联网的形式。贵州有没有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先进典型呢?有。“贵阳最美交警”就是网民把贵阳交警冒雨护送给孕妇开道的事最早进行了传播。怎么样用新媒体方式来引导好典型?多彩贵州网“到贵阳看海,我却看到了满满的爱”就是一个案例。
朱大庚(赫章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朝荣重大典型的推出,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内参的力量。自从1985年刘子富的报道出了以后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第二感受是重大典型推送的艰难。在海雀村采访非常辛苦,老百姓都非常纯朴,就说感谢党、感谢政府之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所以挖掘起来非常艰难。
程三娟(云南日报记者、杨善洲事迹报道主笔):杨善洲能被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其实我们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非要说有作用的话,我觉得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我们推出了《对话杨善洲》报道;二是做了五篇系列报道,于2010年12月推出,是在采访了20多天的基础上推出的报道。在杨善洲的采访中,我觉得有两点体会,现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做好典型人物的报道:一是搞清楚典型人物是怎么想的,这才是让典型人物有灵魂的东西,这点特别重要。二是典型人物怎么做的,讲好故事,让典型人物有血肉。这两点写好,可能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做得更出彩。云南在宣传方面的典型做法有三条:一是树立多元化的学习标杆,分门别类学习典型。当前的社会背景,一个典型人物一呼百应的场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要针对不同群体选出不同的典型。二是建立常态化报道机制。云南专门开设了常设性典型人物报道专栏。三是培植英雄辈出的沃土,提炼精神。这点对云南典型人物的宣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关链接
先进典型人物简介
文朝荣:男,彝族,贵州赫章人,1942年3月出生,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3月至1982年2月任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副书记,1982年3月至1995年12月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被聘为海雀村党支部“名誉书记”。文朝荣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2014年2月11日,文朝荣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现今,在毕节市、甚至贵州省掀起“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热潮。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