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贵州艺术家董克俊新书沙龙——聊艺术人生忆流金岁月
信息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    作者:赵毫 杨兴波    阅读次数:4069    发布时间:2015-05-14

  5月8日晚,第十一期“都市读书会”之“《命运的重量》新书沙龙”在悦读时光咖啡馆延东店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本报文化周刊主办,五之堂&悦读时光咖啡馆、广西师大出版社协办。

  著名艺术家董克俊携其新近出版的自传《命运的重量》做客“都市读书会”,与艺术圈的朋友们以及他的粉丝们一起聊艺术人生。

  参加读书会的有远道而来的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小山、湖南美伦美术馆馆长陈荣义,从昆明赶来的美术批评家管郁达,还有文艺批评家何光渝、张建建,画家黄德伟、曹琼德、谌宏微、廖国松、陈启基,美术史研究专家顾朴光,诗人唐亚平,作家戴冰、黄冰,还有特邀朗诵嘉宾李玲、程远方等人。现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董克俊的“粉丝”。可以说,本期读书会是美术界文学圈大咖们的一次碰头会,也是云南、湖南、贵州三省艺术界的交流会。

  《命运的重量》记录了董老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的思索和抉择,那些朴素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却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活动现场,由董老精彩作品和老照片制作的PPT大致展现了他的人生,董老谈了自己的写作缘由、书中的精彩内容、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阅读经历与体会等。朗诵嘉宾程远方与李玲分别读了《命运的重量》一书中的片段,在温馨的氛围中,大家一起走近董老的艺术和人生,或畅谈书中精彩的内容,或畅谈他的艺术,又或畅谈与他相处的美好时光。


  大时代下的个人艺术追求


  为参加此次沙龙,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小山专程从湖南前往贵阳。活动之前,他去工作室再次看了董克俊的美术作品,并感叹说:“经典,真的很经典!”在他看来,董老版画、国画、油画,甚至连环画样样精通,可谓十八般武艺都在行。特别的是,董老既强调本土性和民族性,又注重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仅是贵州当代美术的领军人,更是西南地区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对贵州乃至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意义深远。“直到今天,董老仍处于创作期与上升期,还在继续往前走,祝愿他艺术长青!”李小山如此祝愿。

  “以董克俊为代表的贵州画家还保持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在他们身上那么明显又自然而然,毫无掩饰,人与艺术完全吻合。”同样远道而来的湖南美伦美术馆馆长陈荣义说。他表示,董老精神饱满、自由又充满活力,创作既立足于地域文化,又肩负现代艺术的探索;既精通中西艺术史,又明白当下艺术正在发生什么,在比较古今中外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选择,把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了艺术中,自是别具一格。在陈荣义看来,以董老为代表的艺术家及他们所创作的艺术即使放到将来讨论,也有意义。

  文艺批评家张建建与董老素有往来,坦言深受董老的艺术熏染,也写过不少董老的艺术评论。此次,他在看了《命运的重量》一书后突然觉得:得重新理解这个时代所谈的形式。“看了书,我才知道生命的成长,对命运的搏斗和挣扎,这些对董老绘画形式的充实,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以及身体性的痛楚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完整体的董克俊文本。”张建建感叹道:如果重新写董老的话,就不会仅仅从形式上去分析了。他表示,《命运的重量》一书没写成自己的绘画史,而是生活史,既纠结于面对生命的痛楚,同时也津津乐道于自己生命的成长,留下了个人艺术在大时代下的命运,对于重新评论绘画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艺术批评家管郁达曾在贵州工作,之后调往云南大学。得知董老新书沙龙的消息,便专门从昆明赶过来。“回贵阳就是回家啰!”他用亲切的贵阳话说,回来就是来看看董老师和其他贵州艺术家的,更是为了来采气。

  管郁达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会与董老有这么多交集,给他编了一本书,近距离和他交流,听他讲故事和经历。“我的艺术启蒙,我认识艺术的基点是董老和蒲老(蒲国昌)给我的,对我影响非常大。越往后走,我越感受到这种分量,真心感谢。”他表示,以前和董老等贵州艺术家交往时,觉得就是好玩,但离开后,才觉得他们所给的眼光和精神维度,足以使自己在各种潮流中卓然独立。

  在管郁达看来,董老不仅绘画能力神乎其技,把艺术回归到了一种生活状态。书或者绘画都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董老在图像与叙事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链接,把个人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讲故事,而且水波不惊,令人叹服。

  “特别的是,董老的生活充满磨难,在命运的边缘游走,但他的画里看不到命运的悲苦,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管郁达说,记得一个评论家曾说莫扎特的艺术像他的心灵,而不像他的生活,董老师正是通过艺术创造了一种心灵生活,而这本书就是佐证。

  作为美术史研究专家,顾朴光倡导一切以事实说明问题,他说,对于董克俊的评价,自己已经在两本书里写了。大家都说董克俊是贵州现代美术的领军人物,那在中国美术理论家眼里拥有怎样的地位,受他影响的贵州美术又占了怎样的分量?说着,他便拿出了自己手抄的原始材料——中国最权威的画册里的内容。他列举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改革开放中国美术30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中国现代版画史》、《20世纪中国画史》等权威美术著作,无一例外都选录了董克俊的作品。“这些著作都是非常权威的,代表了中国美术界对贵州美术的认识,看得出,董克俊在中国版画史,乃至于中国国画史上都是有一席之地的。”顾朴光话音未落,书友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


  回忆往日美好时光


  艺术之外,不少嘉宾谈起了自己与董老相识、相处乃至相知的过往,直言受惠颇多。几十年过去了,彼此交往的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回忆起来倍感温馨。

  “我和董克俊认识很早,他到我们厂里画领袖像,我们还一起打地铺睡过呢。”都市读书会的老朋友,文艺批评家、学者何光渝回忆起与董老相识,以及彼此的交往的经历,如唱歌、弹吉他等。一些记不起来的细节,董老就在一旁补充,彼此心有灵犀,场面很是温馨。如今,他们同住一个小区,经常见面,感慨这样的缘分可遇不可求。在何光渝看来,《命运的重量》一书让大家回到了往日时光,这样的时光不可再来;因为那些曾经的经历,大家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因此更该珍惜。

  “我走上版画创作的道路,与董老有着直接的关系。”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曹琼德回忆。上世纪70年代,董克俊已经是有名气的画家了,一次,曹琼德带了4幅钢笔画前去请教,董克俊看后说:你的感觉非常好,很有版画的感觉,贵阳正缺创作版画的人,要不你试试?因为这句话,曹琼德从此走上了版画的道路。1985年贵阳画院成立时,身为院长的董克俊把曹琼德第一个调进画院。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相互切磋。

  曹琼德的妻子、诗人唐亚平与董克俊同样因艺术而结缘,称董老是自己的福星。唐亚平说,自己是中国美术贵州现象的见证人,不仅记录了1982-1989年间贵州艺术家井喷式的16次全国美展,还为董老拍摄了纪录片《刻刀下的黑与白——董克俊的版画艺术》,此片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星光杯专题片一等奖。“正像董老书里写的:‘唐亚平在中央台广播大厅领奖时,光彩照人,一举成名。’”唐亚平笑着说。又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当时董老所住的红房子,以及一起去镇山寨拍纪录片的场景,亲切而温馨。不久前,她在一篇文章里说:“贵州艺术家就像贵州的山一样,以自己的形象坐落在贵州高原上。他们一个是一个的、独立的,不像很多艺术群体,没有分明的个性。”


  “贵州美术现象”的推手


  在何光渝看来,董老的贡献不仅在作品中,更在对贵州美术默默无闻的贡献。他兴致勃勃地回忆说,1982-1989年7年之间,贵州美术家在全国举办了16次展览,如此大规模地亮相于全国大型美术平台,当时是第一次,也是绝无仅有的。“7年的时间里之所以能在中国美术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而且进入美术史,功不可没的是董克俊。”何光渝说。他说:准确地说,当时的盛况不是“贵州美术现象”,而是“中国美术的贵州现象”。

  曹琼德回忆起贵阳市美术家协会成立时的一段插曲,这段插曲对贵州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当时董克俊本不是作为主席人选,但大家都选他当主席,为此分管领导纠结了一晚,第二天宣布他为主席。之后,董老带领贵阳美术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是“贵州美术现象”当之无愧的推手。“如果不是他,‘贵州美术现象’肯定没那么精彩,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曹琼德说。现场,他回忆了董克俊作为艺术家的执着,作为协会领导的担当,以及对青年画家的关心和提携。他表示,贵阳市之所以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并延续到今天,董老功不可没。

  艺术家陈启基还记得,一帮子青年艺术家做现代艺术展时,把草绳、牛角等拿来展览,和正统的美术观念显得格格不入。即便如此,当时的分管领导董老还把市领导请来剪彩。“董老不仅敢于出面来支持年轻艺术家,才华、修养、为人更是令人敬佩。”陈启基表示,老一辈艺术家虽然逐渐退出了艺术圈,但当前的贵阳艺术仍然可观,与以前一脉相承,这是他们的功劳。


  期待艺术思想的梳理


  在何光渝看来,《命运的重量》一书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董克俊真实的一生,很感人,但他的精神传记同样应该梳理,因为那对后来的艺术发展,对年轻的艺术家可能会有更多的启示。“你走到今天,这不仅是人生的变化,更是艺术的变化,这个艺术史可以浓缩为中国版画艺术史,这样的梳理和个人自传相比可能更加重要。”何光渝建议道,为什么选择,如何选择,精神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个人如何影响贵州美术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应该写下来传给后来人,这对贵州美术是一个重要的总结,应该让大家重温这段历史。

  贵州美术家协会主席谌宏微把《命运的重量》一书当作一本贵州的美术文献和董老个人经历的文献来看待。他说,正如何光渝所言,这些鲜活的、生动的经历,不仅是你个人的记忆,而且是贵州美术的记忆,“董老最大程度地影响了贵州美术现象,他的艺术思想、艺术理念,对贵州美术的今天都有意义。”他表示。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50917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