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省文联主要负责人,省文化厅分管领导,省作协及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负责人,以及老中青作家、评论家代表聚集一堂,就如何推进贵州文学精品创作进行探讨。
与会代表认为:贵州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广大作家要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的佳作,推出更多叫得响、留得住、传得久的文学作品。
作家要扎根到生活最本源的地方
何士光(著名作家):作为一名作家,哪个不想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品呢?写精品,而且是写能够传世不朽的作品,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对得起自己,二是对得起这个民族。我当年写小说写到一定时间就无法进行下去,写不下去原因是发觉自己没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研习不够。如果我们的作品不能从“传统”二字上生发出来,我们的作品就是没有根的。作家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才能够触及到人民的脉搏和国家的前进。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要抓住这个爆发点,要写人民在呼唤的东西,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第二是不断感悟时代、感悟人民的心声。第三是坚定不移地去写作,要听取人民的呼唤,要有炎黄子孙的精神。
欧阳黔森(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贵州文学首先需要一种自信。贵州不缺精神高地,历史的天空中闪烁很多伟大的名字。中华民族从来不缺精神高地,关键是我们是否坚守了精神高地。我们构筑精神高地,只有自省自信才能自强。一个作家,得搞清楚你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作家要扎根到生活最本源的地方,扎根生活,深入生活,找到最能触及人心灵的那一点,作品才能感动人。贵州文学实施精品文化战略,要从根本上解决创作队伍建设的问题。
李寂荡(省作协副主席、《山花》主编):说文学阵地,就意味着坚守。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是很热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以读书为荣,通过文学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生,了解生命。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成了文学的分水岭,人们变得很少读书。由于读者少,给期刊也带来了困境。但文学在各文艺门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在所有的文艺门类当中,文学是最能深入人心的,最能传承精神。
山峰(网络作家、影视编剧):贵州那么美,我为此迷恋,我为此自信。写作我尊重自己的内心,给贵州写好故事,写“贵州元素”的好故事,是我给自己的定位。作为贵州的一名写作者,首先要热爱贵州这片土地,其次应该自信,对自己创作的自信,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自信,对这片土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风一俗的自信。只有内心充满热爱和自信,创作的潜力才会发挥出来,才会写出让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加大评论界对贵州作家的关注度
杜国景(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我认为,我们贵州文学评论严重滞后,贵州有文学精品,有文学精神,但对这些精品,这些精神价值的阐述严重缺失。贵州长篇小说,1970年到1989年34部,1990年到现在有300多部,有些作品,拿起一看就丢不下了,贵州作家讲故事的能力很强。但这些作品需要更大的动力来推动它、宣传它。过去,我们最缺的是理论批评队伍,现在,我们正在壮大、在改变、在年轻化,但缺少一种力量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谢廷秋(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贵州的评论家对贵州的作家不够关注,但这种不够关注是因为中间缺少一个连接点。要怎样形成一个机制,才能让高校的评论家来关注我们贵州本土的作家。贵州作家要整体亮相,就是要集中大批评论文章,形成作家与评论家的互动,加大评论家对贵州作家的关注度。
谭德兴(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贵州文学研究跟不上,不仅仅是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问题,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都跟不上。对于贵州作家作品的评论,往往是省外的先评论,并且评价很高。比如姚华,省外一个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很高,但贵州几乎没有一个评论家站出来评论他。还有郑珍,有评价说“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可是贵州写清代文学的文章有几篇呢?贵州评论家不熟悉贵州作家,这只是个表面原因,关键的一个根源是对自身的文化不自信。
有意识创造环境和人才成长空间
肖勤(仡佬族作家、湄潭县副县长):要想把文化事业做好,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分清产业和事业的关系,对事业要多些资金上的支持,比如不要让《山花》靠拉赞助来办刊物,纯文学既然在坚守,政府应该把它养起来。这个阵地不能媚俗化。二是强队伍,要有一批人来做事情,下意识培养中坚力量。三是活机制,建立作家各领域挂职制度,真真正正体验生活、创作作品。四是抱团出击。省统一推出一批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开研讨会,把作家评论家推出去。五是给环境,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保证,要有意识的创造环境和空间让人才成长。
韦文扬(省作协副主席、《杉乡文学》主编、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苗族文化消亡得太快,很多标注苗族作品没有苗族文化的元素,只披了一件外衣。黔东南是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苗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它的文化体系很完整。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寻传承人,寻找苗族文化的根基。这几年,省作协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扶持力度大,发现了不少写作者,在全国刊物发表的作品也不少,少数民族文学需要扶持。还希望加大扶持力度。
唐玉林(铜仁市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一个作家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和当地地方政府党委的关心关怀是分不来的。第二,作家要想出精品,一定要接地气,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靠一部作品去拯救世界。要放低自己的心态,批评需要勇气,歌颂也同样需要有勇气。作家必须要有良知,老老实实面对我们的时代,要观察人民的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出像样的东西。
戴时昌(黔西南州作协主席,黔西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关于文学精品创作,黔西南一直非常重视,最近召集作家开了很多次会。要出精品,先要有数量,要有队伍,要不断涌现出文学新人。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