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友文,文学博士生,“70后”,自号功不唐捐斋主。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等杂志及“中铧励志网”专栏作者,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接受过多家媒体的专访,2015年第54、55、56期《大家文摘报》连续辟3期专栏推介;曾受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19次)讲授“公安文学”,堪称公安文学的迷恋者、推介者、言说者。
【代表作品】
《回望公安文学》系全国公安文化发展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于2015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获奖经历】
论文《富含忠诚意识的21世纪公安文学》在第二届公安文化理论研讨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散文《特刊是稀罕物》获得“我与山东公安特刊”有奖征文三等奖;小说《一位优秀民警的陨落》获湖北省公安机关“‘五条禁令’在我心中”征文三等奖;小说《评职称》被评为义乌日报网站“华昌”杯首届网络征文大赛三等奖;论文《非理性外表下的非常理性》在湖北省公安文联和《前卫》编辑部联合举办的“2014年‘中国梦•警民情’法制文学大赛”中获佳作奖。
2003至2005年度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警官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至2004年连续两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7年获嘉奖1次;2007至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楚天都市报》优秀通讯员;2013年荣获湖北警官学院首届科研能手称号;2014年被评为湖北警官学院先进工作者。
【名家评论】
武和平(作家、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侦探小说学会会长):
张友文从警十数年,抱一颗赤子之心投入文学评论工作,凭着他多年在警营熏陶出的警察意识关注文学作品,潜心领悟和开掘文本中的内涵,体察很多公安作家刻骨铭心的审美轨迹,与这些作品零距离碰接对话,带着对作品、对时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笔耕不辍。
他不溢美、不隐恶、不虚饰、不拔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作品,不像那些在芳草园中快意驰马者,又不像夸大其词的广告商人,而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
《点击公安文学——21世纪公安文学解读》的出版,是抛砖引玉也罢,第一个吃螃蟹也罢,至少这是一本公安文学评论专著。至于它的含金量如何,尚需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判。总之,它就像一只报春之鸟,使人看到公安文学的满园春色将会不远。是为序。(选自《点击公安文学——21世纪公安文学解读》序,2011年5月24日东北作家网)
李一鸣(评论家、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我与友文亦师亦友,友文在我心灵中定格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在公安文学路途中坚定的行走者,一个回望历史、思考当下、瞩望未来的思想者,一个抱持贵重文心的青年评论家。他对世界深情抚摩,安静而执意;他从自己特殊的生命景致出发,襟抱整个世界,对人的个体精神环境与社会境域,时间中的可见之物与时间之外的理念幻象,有发现,有慨叹,有祝祷,有改造,敬畏而炽真,宏阔而细微,化为文字,则清新中不乏斑驳,激涌中蕴涵宁静,仿若复调的和声,涵蕴不同声部的音调,彼此呼唤、呼应,终组合为积蓄繁复情怀心力与能量的交响。他,将不会辜负人们对大美旋律的期待!
刘冬(全国公安文联常务理事):
友文老师对公安文学的倾心投入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因为他对文学的执著,更源于他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四部著述就像四个乐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把他对公安文学的理解和眷恋全部注入其中。
郝泽军(作家、诗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与友文神交多年,文字充当了使者。友文在五六年间发表“点击、盘点、聚焦、回望”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洋洋洒洒数百万字,在文学的语境下,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公安事件和人物,抑或公安民警中的作者,他情有独钟,独具慧眼,为“讲好中国警察的故事”忙得不亦乐乎。无论饱含热情的批判宣扬公安文学作品,还是满怀深情地呵护公安作者,他做到心无旁骛忘我的境界,无人可以比拟,仅这一点就令人钦佩和感动。友文——文友,文友——友文,你的身后是望不到尽头的追随者,你的高度决定着中国公安文学的海拔,你要不停地往前走!
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记得张友文同志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某一届硕士班的学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友文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当时这些硕士班的学员几乎都是在职的人员,他们如饥似渴,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新的知识更是兴趣浓郁。而这些学员中能够让我记住的张友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课堂上能够跟着老师讲课的思维学习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间休息或者放学以后,他经常给我提一些问题,要求解答,令我非常高兴,感到我所教授的美学对他有了用处,引起了他的兴趣。因此,我们以后就保持了一些联系。当他在公安文学的研究做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后,他仍然经常给我提出一些相关的美学问题和文艺学问题,我也乐于与他探讨。我想,张友文之所以能够有今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绩,与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敏而好学,学而好思,求真务实的精神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愿张友文保持这种可贵的学习探索精神,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余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委会副秘书长、《重案六组3、4》《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视剧编剧):
这是一个喧嚣而浮躁的世界,人们已经很难沉下心来思考;这是一个利益追逐的世界,人们已经很难关注除了名利之外的事物;这是一个信仰与观念错综复杂的世界,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条让自己坚定不疑的真理之路;这是一个敌友都会带来压力与阻力的世界,人们已经很难平衡自己内心的纠结甘愿充当理想的苦役……纯文学在这个时代已经日渐边缘化,快餐化肤浅的文字用激素的快感抚慰着转型期毛躁的人心,并伴随着金钱与荷尔蒙的呼啸声涌上银幕、荧屏以及各种视听产品的显示界面,造就了次世代的末日狂欢。作为文学分支重要一环的公安文学,因为行政禁令对警匪电视剧的限制更是走到了边缘的边缘。依此类推,对公安文学的感性关注与理性分析者,更是站在了世界极点的极寒孤独之中。为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奋战在基层与一线的数百万警察作传,是我们已经孤独的公安文学;为已经孤独的公安文学鼓与呼,是像张友文先生这等寥寥可数的孤独守望者。
樊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友文一直热衷关注、评论、推介“公安文学”,为传播“公安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青年评论家张友文理论修养扎实,文学感悟敏锐,长期关注公安题材文学创作,目光专注,深耕细作,成绩斐然,已成为当今中国公安文学的权威发言人。
邓宏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怀化市文联副主席、怀化学院中文系兼职教授):
举着橄榄枝的评论家:对于评论界,现在的看法不少,但总有一些认真的评论家,凭着自己真实的阅读感觉和思考来写表达自己想表达的真实思想。在我的印象里,张友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评论家。一是他不一定就只写那些被人写得很多的大家,他是只看作品,哪些作品感动他了,他就写哪些作品的评论。这本是作评论的客观要求,但眼下被很多人忘了,所以,张友文先生在这一点上就难能可贵;二是他不一味地追求什么热门题材,也不给作家乱戴帽子,什么“官场小说”、“青春励志”“后现代”,而是守着自己那口井,深挖不止,现在终于有让人喜欢泉水冒出来了;三是他的执着和专一,令人敬佩。他咬住公安文学不放松,在课堂上讲公安文学,报刊上写公安文学,专著里论公安文学。在不少地方,让他把公安文学弄成气候了。所以,我说他是举着橄榄枝的评论家,别具一格,受人欢迎。
肖向东(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
张友文是近年公安战线崛起的一位具有坚韧精神的公安文学评论家,他以不懈的努力、斐然的成绩,撑起“公安文学评论”的一片天空,扬正气,铸警魂,传播正能量,倾情打造公安文化的“名片”,以公安文学特有的“接地气”的方式,链接社会,描构世情,或美或刺,评判时风,承担起神圣的社会使命与道义责任,他的辛勤耕耘,不仅赢得了学界的赞许,也因之使其成为中国数百万人民警察的知音。
任蒙(作家、书法家、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青年评论家张友文多年致力于公安文学的研究和推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评论家,公安文学才被愈来愈多的读者所知晓、所认知、所期待!
刘兴林(海口经济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
晓苏在华中师大201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桂子山上的树》用大树比喻大师,印证着“立德树人”的校训。他对毕业生说:“今天,你们因为桂子山上的这些大树而自豪;明天,桂子山将因为你们成为大树而骄傲!”——张友文出自华中师大,正在成为这样一棵大树,成为公安文学创作与评论的一位大师。公安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友文功莫大焉!他不仅默默耕耘,而且经常到全国各地演讲,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广泛传播公安文学的成就信息。每看到友文演讲的报道或视频,我都有仰视的感觉,真是后生可畏。
马卫东(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总编辑):
2014年受命筹备组建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时,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偶然遇到张友文创办的公安文学网,从此我认识了他。张友文知识丰厚年轻有为,它不仅公安评论写得好而且策划能力很强,公安文学网从版面设计到栏目安排,再到文章的取舍,都是张友文一人承担,表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很强的办事策划组织能力,他不愧是我们公安文学的得力干将!
张友文还是当代著名的公安文学评论家,经过我事后翻阅,发现张友文的评论写的非常好,理论联系实际,能从一个人的写作实践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评论,从而总结出一套写作的理论来。
我号召年轻的公安作家都像张友文学习,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他勇于实践勇于攀登高峰的勇气,学习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学习他甘为人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风格,为繁荣公安文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黄国荣(军旅小说家,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有成就的作家,评论家,要创建只属于他自己个人的风格特色,他必定有一块属于他的生活领地,在这块园地里他辛勤耕耘,辛勤播种,辛勤浇灌,结出属于他的硕果。
张友文也是如此,他一头扎在公安警察这条战线的生活里,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以自己独到的视角,独特的情感,富有特色的文字,关注、研究、探索公安文学。工夫从不负有心人,他的精耕细作,得到了回报。
这是一条成功的秘诀,但更重要的不是寻找与选择,而是坚守。坚守需要不甘寂寞,需要毅力,更需要吃苦。友文做到了,所以他才会如此潇洒地一路走来,走出自己的路。
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
张友文先生从事公安文学研究多年,是首部公安文学研究专著的作者。他在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里,发挥其“学者”和“警察”双重身份的特点,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此番开设专栏,标志着他的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谨致热烈祝贺!
杨佳富(作家、云南边防文联副主席、《边防文学》主编、武警大校):
张友文是著名公安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为公安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他创建的网络平台也给全国公安文学创作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大家一致点赞。他的作品,广大边防官兵非常喜欢。他是德艺双馨的典范。
俞胜(作家、《中国作家》编辑部副主任):
张友文作为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言说、推介、研究公安文学,硕果累累,务实低调,功不可没。
赵兴红(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张友文是我在鲁迅文学院与公安部共同主办的鲁迅文学院第二期高级公安作家研修班上认识的学员。我在这个班的开场白中,用“刚强、柔软、正义、温暖”这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公安作家,他们一手执枪,一手握笔,肩上闪着警徽,骨脉里流淌着热血,眼神中充满着刚毅,灵魂中绽放着温情,他们不是普通的警察,他们是公安作家。
除了这些优点之外,张友文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他不是普通的公安作家,他是警察中的评论家,是200多万警察中的教官,一手握笔,一手执教鞭。二、他勤奋好学,书不离手。在旅行中,行车中,排队中,你总能看到他笑眯眯地从书包里掏出一部书或者一份杂志,睿智的小眼睛投射出与众不同的光芒,且我行我素。三、他修身学习,健身习文。我办公室里放了一台倒立机,每天争取倒立五分钟,这个建议就是从张友文那里得到的。劳心劳力,使我早生华发。友文说,八十老人尚能倒立,我辈岂能不倒?身体是最重要的,倒立有助于养身养脑,这也是他告诉我的。与友文共勉,向友文学习;共创文学记忆,永攀评论高峰!赵兴红。2015年7月中晚。
刘美兰(作家、湖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认识张友文老师有二十多年了,再见时发现他的性格依然那么率真和执着,所不同的是,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已在公安文学评论这个领域做出了让人注目的成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期待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开拓创新的姿态为公安文学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玉波(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新疆公安文联副主席、新疆公安作协主席、新疆公安厅宣传处处长):
友文孜孜不倦地对公安文艺评论事业的追求,对公安文学作品和公安作者不遗余力的推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不懈地开展公安文艺评论研究写作。在他的著述中,能从文本出发,从问题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大量占有的公安文艺资料和案例出发,把个人专业的公安学术深度与批评需要的广度有机结合,把评论作品的精研细读与一般性的广泛浏览结合起来,在局部和领域寻求一个一个的突破,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重塑了公安文学批评的公信力,重塑了公安批评写作的尊严。他的公安文学批评质量的提高,彰显了他的激浊扬清、褒优贬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评论精神。
友文在公安文学评论中有着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论个性, 希望他有更多有深邃见地和学科建树的优质批评脱颖而出,做一个公安文学艺术大地上的精神守望者。
朱维坚(作家):
当今文坛,评论家是个寂寞而又艰难的职业,说其寂寞,因为他不像作家、编剧那样受到关注,名字除了小圈子内,少有人关注,利更谈不上。说其艰难,因为一个真正的文学评论家,除了必须有一双慧眼,还要说实话,而实话有时要得罪人,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可是,张友文却将其做为自己的一生选择,而且,以公安文学评论为业,非常难能可贵。但是,多年的坚持,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评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推动公安文学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公安文坛需要这样的评论家
穆玉敏(作家):
作家写文章,是因为有话想说。警察(公安)作家也如是,说人性,说人情,说人心;说警察职业,说警察群体,说警察生态。文学探讨的是人性。而人性与犯罪,恐怕最能揭示人性的真实。张友文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一头扎进警察作家的作品里。他了解警察,理解警察,因为他也是一名警察。他力挺警察、讴歌正义、颂扬英雄主义。然而这只是他的《聚焦公安文学》等几部公安文学评论集的表象,深层意义却是挖掘警察血液里的人性——这也是人性的真实。
周新民(评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友文老师长期致力于公安文学研究 ,思想活跃、目光敏锐、成就斐然。他出版的几部公安文学研究著作有力地推动了公安文学研究。
杨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文学博士):
张友文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 又一直从事公安文学研究, 他既热爱公安工作又热爱公安文学研究事业;他既有研究的基地又有研究的动力;那么他必然在公安文学这个特殊的研究领域里取得杰出的成就!
郑保纯(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友文兄的公安文学研究,十数年如一日,已蔚为大观,允称武库。他对文学世界中的“警察”、“案件”了如指掌,对公安文学的文本、作家也如数家珍,令人感佩。
奚同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工人日报副刊部主任):
友文的秉性决定了他笔下的坚守和不拘一格。多年来,他对公安文学的认知和研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突破,一如既往,从不停歇,刀走锋芒,稳准又狠,往往几笔了了便能切中所阅之文的命脉。这是一种友善而不失分寸的学人风范。同时,友文为人真挚,热情,多有领教。
艾璞(诗人、作家、记者):
和友文兄在网上神交N年,2013年金秋,我们在北京相遇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帝都的天是那么蓝,晃得我眼睛有点疼。但雾霾来袭时,我面前的飘过的美女,都会被我看成猛男。
在第二期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一起学习的4个月里,我们两个人比邻而居,每晚头顶着头睡觉(中间隔着一堵墙),这是气脉相通的冥想。胖子本来就有共同的语言,何况我们都是缪斯的宠儿。友文兄唐吉诃德式的努力,殚精竭虑地推广、研究“公安文学”,作为一位文学的虔诚者,我表示内心最诚挚的敬意。
林涛(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副会长):
友文致力于公安文学评论,源于对公安文学的极大热爱和浓浓的警察情怀。他把目光紧紧盯着公安文坛的一举一动,为发现一篇好作品、发现一名新作者而兴奋得彻夜难眠,立即用笔,或剖析之,或推举之,绝不含有目前文坛丑陋的个人好恶或利益交换,这是我特别敬重友文的原因之一。
蝈蝈(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
作为公安系统对公安文学做系统化研究的作家、评论家,张友文以其独特的立足点和视角,放眼公安作家和公安文学,仔细梳理公安文学发轫、发展和壮大的脉络,分析公安文学精神之所在,发现和推介作家、作品,为公安文学走向大众、在主流文学殿堂拓展阵地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计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阳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公安文学评论这条道路上张友文虽说不上筚路蓝缕,但也做了不少开拓性和总结性的工作,为后来者树起了路标。他一路走来,随着学养的厚积,文本的深入细读,相信他对公安文学的思考将会更成熟,也将会为我们捧出更有个人特色的公安文学理论专著。
劳美(作家):
友文先生对当下公安文学作品怀有严肃与耐久的阅读热情。他同大多作家保持着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他对每一部公安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显现着作家的血液温度,以及作品的生命历程。他对某些公安文学作品的赏析与批判,独到而真诚。《点击公安文学》等几部评论专著,更是代表了一位文学评论家对当下公安文学现状与发展所持的态度。
欧平(广东清远市作协副主席)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像友文兄能坚守公安文学评论这块园地,真是难得!他用心推介“公安文学”,传播“公安文学”,甘于寂寞,独立思考,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希望他再接再励!
张世凯(甘肃嘉峪关市作协主席):
友文是我在鲁迅文学院的学友,人憨厚耿直,非常热爱公安文学,在学习期间每次偶遇,他都要谈谈公安文学的发展等等,态度严肃,真诚。直到现在我脑海里还深深地嵌镶着他那真挚的面孔,最难消除的还有他热爱公安文学的那股子倔劲儿,好像已经侵到骨髓里了。由此可以想到,他出版第四本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回望公安文学》也就是迟早的事了,没想到出手这么快。
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有几分得意。
张暄(作家):
十年磨一剑,张友文先生凭籍自己的专注和才学成功将“公安文学”从“文学”的大类中剥离出来。这不仅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的那种孜孜矻矻的执着和百折不挠的信心——事实上,他常让业内同行动容。文学前面冠以“公安”二字,不应为局限,更应为引领,就是通过描摹公安民警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生活让文学的精神性凸显——这是“小”和“大”的辩证。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