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访谈 >> 正文

廖毅:观察者与“塑形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向红英    阅读次数:10331    发布时间:2015-11-12


【人物简介】

廖毅:男,笔名黔人。原籍贵州罗甸,现居上海松江。

曾任中学教师、机关公务员、新闻记者。1996年11月加盟正泰,历任《正泰报》、《正泰》杂志总编、正泰集团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长、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行政人事部副总经理、公关外联部副总经理、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媒介事务部总经理、新闻发言人、文化传播中心总监等。

先后创作出版《从贵州到温州》、《正泰十五年》、《场外看球》、《走近南存辉》、《亲历正泰》、《南存辉讲故事——打开创富的人生锦囊》、《商旅见闻录——一位职业经理人的十年观察》、《媒体为何听你的——企业公众形象塑造的八堂必修课》等个人专著11部。策划出版《中国民企企业启示录——正泰集团经营思想研究》、《烧好自己那壶水——正泰集团的经营哲学》等5部。其中,由他创作的纪实文学《温州女老板》入选浙江省“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北大100天》被列入“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阅读推荐书目”。

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杂志签约作家、《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

获首届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言人、首届温州十大职业经理人、正泰集团十佳经理、中国乡镇企业十佳优秀报刊总编、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报告文学征评活动优秀作品特等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台湾《旺报》海峡两岸交流故事征文佳作奖等荣誉。

2014年10月,在正泰集团创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被授予“创业人物奖”。


人生格言:众人艳羡时心如止水,无人喝彩时坚定执着。


白衬衫,颔首,打开的记本放在膝上,近20年后仿佛还能听到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那是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廖毅正在采访,清瘦、专注、纯粹,如任何一个对世界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而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眼前的廖毅,似乎少了画面上透着的那一抹青涩,却无形中多了一份中年男人特有的沉稳和执着。

他仍像当年的那个青年,以其独有的热情,关注和记录着他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仍像个眼光独到的“塑形师”,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领域那一亩“责任田”里,指点江山。


一张报纸牵起“正泰之缘”


且让时间定格在公元1996年。

那一年的廖毅,在经历了高中语文教师、县教育局秘书、县委宣传部职员三段职场历练后,正短暂借调到地区的广播电台工作。

那一年,也是他在新闻写作上的一个“小高峰”,贵州省“同在蓝天下”征文一等奖、黔南州广播奖一等奖等,都在这期间收入囊中。

而这一时期,也是他内心充满困惑、迷茫的日子。

用他的话来说,在电台,每周两档的编辑工作并不难,也不累,工作条件也比原来要好不少。但原单位给他的借调期限只有三个月,三个月后如不能正式调入,就得“打回原处”,他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电台没有正式进人的编制,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必然的。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他已意识到广播在未来竞争中的巨大压力,仿佛看到了自己可能面对的“前景”。因此,即使能够正式调入,也未毕是理想的归宿。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他的老家罗甸县推出的“干部打工”政策,将选送第三批干部外出“打工锻炼”。始于1995年的这项政策规定,县直机关和乡镇35岁以下的在职年轻干部,可通过自愿报名,县里批准后,统一送往沿海地区打工锻炼一至二年,打工期间基本工资照发,干部编制、行政级别保留。期满回县后,视打工期间表现情况优先考虑提拔重用。渴望改变的廖毅,对“外面的世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首批干部外出打工时,尚在教育局工作的他积极响应,主动报名,但未获批准,而是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参与创办县委机关报并担任编辑记者。他的那段宣传部的经历,正是缘于这份报纸的创办。

而这下,“打工锻炼”的机会再次摆在面前,他不想再错过。

凑巧的是,在县电视台工作的女友无意间带回的一张企业报让他喜出望外。那是一张四开四版、黑白套红的《正泰报》,估计是县里领导带队到温州考察时带回去的,女友在采访县领导时又“有幸”拿到了它。他从那张报纸上看到了正泰集团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联想起他曾在某处看到的一篇《打响“温州牌”》的文章,似乎也对正泰赞赏有加,不禁心向往之。

“别的我不敢说,办报我肯定胜任!”廖毅这样想。

他照着报上的地址给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没过多久,他收到了时任《正泰报》主编戴知谦先生的回信,信中对他的条件表示满意,并欢迎他加盟正泰。而且表示,他过来的交通费用由公司报销,两个月试用期满后,如果不适合或他本人不愿意留下,工资照付,回去的路费照发。

世上竟有这样的好事!他铁了心,要出来闯荡一番,而且目标直奔正泰。

于是,他再次郑重地向县里提出了外出“打工”的申请。经过一番周折后,终获批准。

正是这张报纸,牵起了他的“正泰之缘”。


一“写”一“说”编织人生篇章


一路走来,廖毅拥有的头衔不少,如《正泰报》主编、集团团委书记、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行政人事部副总经理、公关外联部副总经理、媒介事务部总经理、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研究室主任、文化传播中心总监等。我一时竟弄不清,他的工作该从何说起。

廖毅却用简简单单的一“写”一“说”,就概括了他的工作内容。

他说,这些年,无论职务怎么变化,但他的工作始终离不开“写”和“说”两个字。初当《正泰报》编辑记者时自然要写,当了《正泰报》主编,不但自己要亲自写,还要指导、带动别人一起写;当办公室副主任也要写,不光写新闻,还要写领导讲话稿,写汇报材料,写工作总结;当团委书记是兼职活,所有的委员都是兼职,所以他这个书记事无巨细都要做,包括日常活动的安排、活动方案的起草、团建工作的汇报等等;担任研究室主任,更离不开写了。

在廖毅的“写”生涯里,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记忆。1997年12月,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暨上海理工大学正泰学院成立仪式同时举行,廖毅抓住“民企办学”这一由头起草的新闻稿,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随后撰写的《跨越时空的问候》,通过时任党委书记吴炎与已退休在家的老工程师宋佩良在电话里的一番对话,充分流露了一代创业者对正泰事业蒸蒸日上的欣喜;1998年,他采写的消息《正泰一批外来人员成为股东 打工者做“老板”已不是梦》、特写《温州无人说“下岗”》等先后获浙江省地市党报头条新闻竞赛优质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一等奖等,成为廖毅新闻写作上的又一个“小高峰”;1999年8月,获悉正泰董事长南存辉在美国考察商务期间,举行记者见面会,据理驳斥某些反华人士污蔑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取消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的不良行径,在美国当地尤其是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廖毅了解情况后,撰写了《南存辉铿锵美国行》的纪实文章,相继在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推出,引起强烈反响,南存辉也因此称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爱国的典型而受到广泛推崇;1999年10月,正泰集团高科技工业园开工建设,因这个工业园位于温州大桥北端,此地被当地居民称作“桥头堡”,廖毅巧借“桥头堡”入题,起草了《筑起高科技产业的“桥头堡” 正泰集团高科技工业园奠基》的新闻通稿。由于标题提示了主题,文章角度新颖,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接采用了通稿题目,一些媒体见报稿连正文也基本没有改动;2001年初,英国人胡润首次借助《福布斯》杂志推出“中国大陆50名首富”榜单,南存辉以7200万美元的身价排名36位。一夜之间,许多媒体予以报道。国内一些富豪也以能上《福布斯》排行榜为荣,南存辉却大为反感,他郑重声明自己从未和《福布斯》有过任何接触,这个排名也是没有根据的,更像是开玩笑的做法。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根本不在乎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财产究竟有多少。廖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宣传企业的好机会,于是写了篇《南存辉:《福布斯》开什么玩笑?》的文章发给当地媒体。此文一出,社会各界对正泰和南存辉本人务实低调的作风给予高度的评价,《温州晚报》还给这篇文章评了当月的好稿奖;2005年2月,正泰举行创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同时举行正泰高科技大楼竣工及正泰合资公司揭牌仪式。廖毅为活动草拟的新闻通稿中,以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主题,加上契合当地政府“以民引资、民外合壁”的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尤为引以注目的是,廖毅的“写”,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先后完成了新闻集、言论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等个人专著15部,已正式出版11部。策划出版《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正泰集团经营思想研究》、《烧好自己那壶水——正泰集团的经营哲学》等5部。其中,由他创作的报告文学《走近南存辉》被授予“首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报告文学征评活动”优秀作品特等奖、乐清市2001年至2003年优秀文化成果奖,纪实文学《温州女老板》入选浙江省“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北大100天》还曾被列为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作为企业“新闻官”,除“写”之外,“说”是廖毅的日常工作之一。

我注意到,廖毅的“说”体现在许多场合。不同的场合,体现出他不同的说话艺术。

在正泰与跨国企业施耐德打专利官司期间,廖毅在接待一批外国记者集体采访时,一位英国记者问了许多比较敏感的话题。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廖毅不可能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都做出回应。比如,那位记者问,正泰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几个公司?廖毅只能委婉地回答:“用我们南董的话来说,走在前面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多企业还可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然后,那位英国记者把话题转到正泰与施耐德的对比上来。他问,正泰在哪些产品上的技术是可以和施耐德比肩的,哪些产品是落后于施耐德的?廖毅明白,像这种具体到某个产品上的问题,没法也没必要说得那么清楚。客观地说,施耐德作为一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跨国企业,它在许多方面尤其是技术方面是优于中国企业的。但如果公开承认自己不如对手,无形中会让人质疑公司起诉对方的事实依据,不利于官司进行。于是,廖毅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英国记者:“就像两支队伍在赛跑,我们技术团队的总体水平是跑在跨国公司之后的,但也有部分拔尖的队员跑到了队伍的前头,率先冲线。”

廖毅随即开了个玩笑:“您一个英国记者,怎么关心起一家法国企业与我们的事情来了?”

英国记者笑笑,不再细究。

在一次“对话大学生”的活动上,有学生问,经理人应遵循什么样的职场生存法则?

廖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大家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假如法国卢浮宫发生火灾,每人只能取一幅画带走的话,你们会取哪一幅?有人会说:“我要取挂在中间的那幅画,因为它最珍贵最值钱。”有人会说:“我就带走最靠近门边的那幅画。”讲到这里,廖毅故意停顿了一下:“到底哪个人的做法对呢?当然是带走门边那幅画的人,因为这是最容易做到的。而跑到中央去取画的那个人,没准还没拿到画就被火烧死了。”

故事二:日本有位长跑健将,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冠军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你是如何拿到冠军的?”长跑健将回答:“我是一步一步跑到终点的。”记者见他的回答没什么新意,不再继续采访下去。等到他连续多次获得冠军后,但是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仍然是那句话。有位细心的记者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跑到冠军的呢?”长跑健将回答:“把目标分段来完成,如果是1000米,在我的眼里就是10个100米,每一个100米我都用百米跑步的速度去完成。”

廖毅的故事讲完了,他的职场生存法则也就出来了———个人的目标要有接近性,实现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目标,再去完成下一个目标,你就容易获得成功。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

廖毅的“说”,还时常出现在某些会议上的主题发言,某些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授课上。我注意到,他有一次作为罗甸县首届“十佳 外出打工干部”,受邀在县里举办的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随后,这篇题为《从红水河畔到东海之滨》的“励志文”,被全文刊在了所在地区最高级别的《黔南日报》上。

近年来,他的讲座、培训内容渐渐集中在“企业家的形象塑造”、“企业新闻写作实务”、“企业危机应对策略”等方面来。凝聚他的实践经验与体会的《媒体为何听你的——企业公众形象塑造的八堂必修课》一书,也成了他的讲座、培训受众欢迎的重要“读本”。


两句警言鞭策坚实前行


时光如水。

从1996年到2015年,廖毅在正泰的工龄,已近20年。

如果要对廖毅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估,任何单线的标准都会有失偏颇。这位典型的60后男人,用年复一年的努力和坚持,推动正泰企业宣传工作从简单的自宣时代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同时,也使原本单纯的宣传工作不断拓宽边界,与企业研究、文化建设等深度交融,形成更为立体的循环系统。

我有些不解地问:“你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寻找工作的兴奋点”,一句是“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对自己能力和毅力的挑战”。

他解释说,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呆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对很多事物都会熟视无睹,激不起应有的兴趣和灵感,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这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寻找兴奋点,就是要时常保持敏感的心灵,智慧的头脑,在看似繁杂、看似平淡的事物中找到让自己眼睛上亮的东西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正泰报》每期都有关于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报道,要么是某个领导接见他,要么是他参加了什么活动。内容大同小异,不报道可惜,报道又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怎么办?

他在思考中发现,南董在与各类人物的交流乃至会议讲话中有个特点,就是喜欢讲故事。通常,一个比较深刻甚至比较深奥的道理,他用一些非常浅显的语言来描述,或者讲一个小故事,不显山不露水,让人轻轻松松就能领会。即使是批评下属,他也不是直来直去,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寓言,让被批评者自然领会,心悦诚服。

“能否开个栏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南董的一些重要言行记录下来?”他提议。

他的想法得到编辑部成员的赞同,并推举他来担纲这个栏目的写作。

结果,这个栏目的推出,令人耳目一新。南存辉看了也说:“看来,新闻报道也可以有很多创新空间啊!”

在正泰创立30年周年来临之际,他从这个栏目刊发的文章中精选部分作品,编成一本《南存辉讲故事》的书,作为向正泰30年的一份“献礼”,得到了南存辉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这本书成为廖毅已出版的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

而“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对自己能力和毅力的挑战”,基于这样的事实: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先生连续担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之后是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经常要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要在不同的场合发表演讲,在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还要提出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平时则要经常性地向国家和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关于企业领导和企业本身的宣传,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人手紧缺,廖毅一手写新闻,一手写讲话稿,还要参与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深感时间、精力不够,知识储备捉襟见肘,的确是“压力山大”。他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有一次,他接到任务,南存辉要在一次关于企业招投标的会议上讲话,让他起草讲话稿。廖毅之前没接触过相关的业务,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最要命的是时间还很紧,要开会的头天晚上他才接到的通知。不得以,他赶紧查询有关方面的知识,同时打电话向公司业务部门请教,最后连夜起草了讲话稿。有一次,也是临时接到的任务,南存辉要在几十个国家驻华外交官参加的座谈会上发言,阐述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他也是绞尽脑汁才写好。

他坦言,由于南董要求极高,他们写的材料很少有一次性通过的,有些重要稿件,“反复修改二十遍也不止!”“很多时候,会议开始前两分钟还在修改!”

但他从不因此抱怨,更不因此而气馁。而在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孜孜以求,反复琢磨,每有精妙之笔,他常激动不已。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他把团队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发现、培养后备人才,并向公司举荐有潜力、有担当精神的“接班人”。

眼下,这个勤奋的观察者和思想者,说得最多的已不是自己怎么写文章。他说,“现在,我最欣慰的是下面有三位智慧与能力都不错的经理。”

廖毅口中的三位经理,是指负责对外传播的张小媚、负责企业研究的肖秋梅和负责企业文化的梁特光。他鼓励他们独挡一面,大胆创新,并积极为他们的才智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在他眼里,这个三角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构建着正泰这家民营企业的形象、视野和人文情怀。而这,或许正是他所期待的关于工作的终极价值。

岁月无情,初心不改。

他,仍在奋进的路上......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李子 : 2015/12/11 6:42:15

为廖毅喝彩!不简单呐!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363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