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碧海社区采访,巧遇一帮老年人聚在社区服务中心三楼小活动室,年纪最长的一位站在黑板前讲解诗词的韵脚、平仄,其他老人围桌而坐,认真听讲。打听下来,原来是老人们为了增长学识、陶冶情操,自发成立了一个社区诗词学堂。他们每周一9:30准时上课,学习诗词写作,课后还会进行诗词创作,互相赏析作品,讨论不足。据上课的老先生颜长策老师透露,诗词学堂已经开课两个多月,班上有15名诗词爱好者,大家学习劲头很足,已经有学员的作品在《贵州诗联》的“古风”栏目发表。另外,颜老师还透露,诗词学堂不设门槛,无需学费,爱好诗词的朋友想要来听课,可以直接到课堂上来报名哦!
学无止境白发老人成立诗词学堂
说起社区诗词学堂的源起,班上骨干学员王墨娟老人向记者介绍,“社区经常开展一些书画方面的活动,辖区老人们交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谈到书法作品写什么?绘画作品题字时写点什么?82岁高龄的颜长策老师常常能给到一些特别有用的建议。就这样,我们几个老年人起哄,发出邀请,希望颜老师开个班,教教诗词方面的知识,大家能陶冶情操、学点东西,以后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写写自己作的诗词,绘画作品自己也能题个字。”王墨娟老人透露,颜老师非常热心,爽快答应下来。于是,由社区搭台提供教室、黑板、桌椅等教学设施,咱们诗词学堂就开班了。
记者了解到,担任诗词学堂授课老师的颜长策老师退休前在湄潭县求是中学工作,是从教45年的特级语文教师,曾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颜老师在诗词方面很有研究,退休后还曾担任贵州诗词协会的编辑,发起创办了陶然诗社。尽管年事已高,患有眼疾、癌症,但他却是一个乐观积极、精精神神的老人。为了让诗词课堂的学员能够迅速进入角色,他还为学员们订了《中华诗词基本知识》作为课堂教材。颜老师说,“我们这帮老年人汇聚在诗词学堂,于我是发挥余热,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于所有学员来说,也是一个老有所乐,学无止境的机会。”
签到点名每周学习讲究课堂纪律
记者在诗词学堂看到,一帮学员虽然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课堂纪律却一点儿也不含糊。上午9:20左右,学员陆续来到碧海社区服务中心三楼的小活动室,他们有的搬桌子、搬椅子,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小教室;有的搬黑板擦黑板,方便上课时老师进行板书;还有学员穿梭在社区办公室,请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打印材料,以备上课所需。
到了9:30,班上的骨干学员王墨娟老人拿出一份名单给学员们签到,一圈走下来,王墨娟老人向颜老师汇报道:“今天到了11人,有4人未到,其中某某请假,某某家可能有事。”颜老师掌握课堂出勤情况后,正式上课。从诗词的韵脚、平仄讲到创作时的顶针手法、串珠手法,以及诗词的格式等等,颜老师讲得细致,学员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课后,记者了解到,颜老师每周都会认真备课,安排好每节课的讲解内容。签到点名等课堂纪律从诗词学堂第一天开课就一直坚持,虽然这个学堂的学员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但大家就像回到学生时代,对上课一点不含糊。班上的学员告诉记者,“我们每周一上课,如果家里没有特别事,都坚持准时出勤。一方面是对老师辛勤教学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约束好自己,上课学习就该有模有样,争取学到东西,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混个时间。”
无需学费欢迎老年朋友前来报名
诗词学堂已经开课两个多月,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如何?颜老师告诉记者,“一半以上学员已经入门,掌握了诗词创作的基本格式,韵脚、平仄等。有的学员还交出了不错的作品,发表到《贵州诗联》的‘古风’栏目。”颜老师透露,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交流,课后还会为学员们布置作业,大家回家后利用空闲时间温习课堂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拿出学员的作品进行讨论、讲评,有时课堂时间不足,咱们就私底下讨论。”颜老师还透露,之后还准备有律诗、绝句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争取身体棒棒的,坚持到岗为学员们上课。
想要参加诗词学堂的学习怎么报名呢?颜老师透露,“我们一伙老年人纯粹是冲着兴趣爱好凑在一起,诗词学堂没有什么门槛,也不收学费,教学设施是社区为咱们提供。所以,喜欢诗词方面的朋友都可以来,周一上午9:30到咱们的课堂上直接报名,欢迎大家来交流、学习。”
记者日前在碧海社区采访,巧遇一帮老年人聚在社区服务中心三楼小活动室,年纪最长的一位站在黑板前讲解诗词的韵脚、平仄,其他老人围桌而坐,认真听讲。打听下来,原来是老人们为了增长学识、陶冶情操,自发成立了一个社区诗词学堂。他们每周一9:30准时上课,学习诗词写作,课后还会进行诗词创作,互相赏析作品,讨论不足。据上课的老先生颜长策老师透露,诗词学堂已经开课两个多月,班上有15名诗词爱好者,大家学习劲头很足,已经有学员的作品在《贵州诗联》的“古风”栏目发表。另外,颜老师还透露,诗词学堂不设门槛,无需学费,爱好诗词的朋友想要来听课,可以直接到课堂上来报名哦!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