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批评家们热议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下,尤其随着莫言获诺奖,莫言及其当代优秀作家诸多的中国经验的书写,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待研究的课题。”———在近日广西北海举行的第四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对本届论题“国际视野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开题阐述。她以一连串设问引出中国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国际化压力”,比如:如何提升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写作?如何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化的交融?如何建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理想?中国当代作家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文学如何更多地走进国际视野,并被世界各国更广泛的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等等,都是目前文学界有待深入的前沿课题。
南大教授丁帆谈及当下中国文学时认为,“技法、技巧再纯熟,也只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工匠式的作家,没有强大的思想支撑,是无法成为大作家的。”他以鲁迅为例,指出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鲁迅存在于现今世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他深刻的思想。“我们的差距就在这里,不是技巧的差距、语言的差距,根本的是思想的差距。一个作家可以把技巧玩得很成熟,但没有价值观,没有人性、人道主义,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没法走得很远的。审美的与人性的标准是一致的。我们恰恰缺的就是这一点。”
丁帆又以别林斯基为例,指出文学家和批评家要保持距离。“批评家写批评应该是独立的,不应受制于体制、作家,不是与作家平视,而应以俯视的眼光去看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如此,你才可能看清。”
年轻一辈的批评家们则对论题本身提出各自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发问:国际视野是个实的概念还是虚无的概念?文学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太看重西方作家的影响,但我们对其合理性并没有做合理分析。从五四以来,文学是一种交融,我们如果不看重这种现实的话,就没法对现代文学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应重新看待作家在国际交融下作的努力,寻找国际视野并非一定是丧失自我,而是重新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艺术价值。
巴金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也认为,在国际视野下,批评家只有完善自我,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有可能发出真正批评的声音。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庆祥谈到,国际化背后,有两个层面值得警惕,一是国际资本运作,二是历史的一元论,谈论经验和价值,不能只以欧美的来判断。复旦大学讲师金理把当下年轻人的写作放到西方国家的“80后”同龄人中去,认为同时代的世界视野需要加强,但也不能迷信文学的进步论。华东师大副教授黄平借用作家李洱的一本书名《石榴树上结樱桃》认为:“如果我们的文学也能像石榴树上结樱桃,那也是很好的。”
论坛现场同时颁发了《南方文坛》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丁帆、张新颖、霍俊明、杨庆祥、张莉、黄平六位批评家获奖。论坛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和广西师范学院联合主办。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